相清华(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 266400)
古诗词具有“历史叙述、道德教化、审美欣赏”的三大社会价值,要想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明确古诗词的价值趋向,深刻体会到古诗词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古诗词中的字、词、句、意等基本要素进行剖析,并从中提炼出古诗词的引申意义,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收获最佳的审美体验。
高中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文字架构复杂、诗词含义的理解难度增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常常遇到瓶颈,甚至无法准确提炼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一些关键文字进行细读,然后联系上下文,对诗词的含义进行解读。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对诗词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进行精雕细琢,以求提升诗词的整体质量。比如,唐朝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相传,这句诗中的“敲”字,贾岛付出了许多心血与努力,最终还是在诗人韩愈的提示下,确定了“敲”字。可见,古诗词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个字,却蕴含了诗人极为丰富的情感。因此,学生在对关键文字进行细读时,首先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这些关键字,然后再逐一对每一个关键字予以剖析。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对自身坎坷身世的感慨,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真情实感。其中,一些词句已经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尤其是诗词中的一些关键文字,不仅发挥了点睛之笔的功效,同时也为升华诗词意境埋下了伏笔。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将一些决定诗词寓意与行文走向的关键文字找出来,然后针对每一个文字进行解读,并将最终分析的结果统合到一起,这对提炼和挖掘诗词的核心主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第二句中的“赤壁”,交代了三国时期的吴国名将周瑜如何在赤壁大败80万曹军,虽然在诗词中,“赤壁”只是一个地名,但如果不交代这一地点,也难以表现出周瑜的英雄气概。接下来的“谈笑间”,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时间短暂,而联系上下发现,“谈笑间”包含了双重含义,一是说明周瑜英姿奋发、豪气满怀,并且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二是通过对周瑜的赞赏之情,影射出词人郁郁不得志的心境,“谈笑间”,苏轼已经满头白发。
通过对关键文字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更喜欢将一些真实的情感付诸字里行间,如果仅仅通过粗读的方式理解和感悟诗人的情怀,那么极易对诗词产生偏解,这对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将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每一个关键文字进行细读,不遗漏任何一处与诗词情感相关联的信息。与此同时,学生在细读诗词文字时,应当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文字的关联性,即选取的关键字词应当在整首诗词中具有起承转合作用,而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或者词语,这样才能厘清整首诗词的行文脉络,才能精准提炼出全诗的核心思想。第二,文字寓意的多重性,即古诗词中出现的文字,其寓意往往具有多重性特点,学生在对这些文字进行剖析时,应对全诗内容进行通读,然后围绕关键字词,找出与之相关联的语句,并对这些语句的释义进行解读,进而将语句和关键字词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这样对深入解读诗词的寓意与诗人的情感都将大有帮助。
诗人在创作诗词过程中,常常夹杂一些个人情感,如喜悦、忧伤,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对亲朋故友的留恋与思念,而这些情感的来源与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遭遇、创作诗词时的心情有直接关联。因此,只有对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深入解读,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基于这一理论,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支配时间完全交给学生,并事先将学生划分为4~6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感受诗人当时的复杂心境。学生只有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任何困难才能迎刃而解。而小组合作学习,恰恰给学生的精诚协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在细读古诗词的重点词句时,借助集体智慧剖析词句,感受诗人创作这些诗句时的真实情怀。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这首诗词的篇幅较长,全文一共有616个字,如果学生能够从中提炼出一些重点词句细读,然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对诗词中的真情实感进行提取,那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句,表面上是形容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圆转清脆,就像大小珠子落在玉盘上一样,而实际上是运用了隐喻的手法,比喻琵琶女所遭遇的不幸,也道出了埋藏在她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如果围绕这句诗词继续细读下面的内容,学生会发现,诗人如今的境遇竟然与琵琶女同病相怜,而体现这份真情实感的词句也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诗的释义是“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异乡人,偶然相逢,便可倾谈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识”。接下来,诗人利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了自己被贬官的不幸遭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细读与剖析,学生不仅读懂了诗人白居易被贬官以后的消极情绪,并且也从一个侧面体会到了诗人创作诗词时的抑郁心境。可见,利用这种细读的方法,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诗词的意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也立刻转变成为诗人的角色。如果从诗人的角度品味诗词蕴含的丰富情感,那么,学生对诗人的创作初衷也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基于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借助小组成员的协作力量,对古诗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点分析、重点解读,以从中提取出对古诗学习有所帮助的信息。由于高中阶段接触的古诗词,篇幅较长,如果学生沿用过去粗读与概读的方式,当全部内容读过之后,学生的脑海中很难存储一些与诗词释义、诗词情感相关联的信息,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阅读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细读和理解,学生能够将关注焦点集中在这些词句所释放出来的情感信息上面,一旦确定这些词句的情感基调,学生可以轻松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创作情怀。
古诗词这种文学体裁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诗词中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文风俗、百姓的生活状态,而且也可以领略大好河山的壮景。但是,在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时,如果仅从文字表面出发,而忽略了古诗词的意境之美,那么,学生也无法感知到诗词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出于对这一方面的考虑,教师在讲授古诗词的相关知识点时,首先可以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思考与分析时间,让学生通过细读的方法,逐字逐句对诗词的释义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剖析,然后仔细品味诗词中的深远意境,并通过对诗词场景、诗词情感、诗词寓意的理解,将诗词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提取出来。这样既有助于诗词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与文化观。
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这是一首大气磅礴、怀古咏志的不朽词作,这首词作除了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以及气吞胡虏的刘裕以外,还暗讽刘义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与态度。辛弃疾在中间添加了抒情议论,正是这些议论性文字才流露出整首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这首词所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学生首先应当对上篇与下篇的场景及深远意境细细品读,并利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将诗词意境表述出来。比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所展现出来的意境是孙权当年意气风发、年少有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京建立东吴霸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舞榭歌台依然矗立在那里,但是英雄人物却早已不复存在。实际上,辛弃疾将孙权当年的英雄霸气与刘义隆的好大喜功形成鲜明对比,在仓促北伐而无果的情况下,反遭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重创。虽然这句话并没有真正阐明这一观点,但是这句话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境却将这份真挚的情怀写意得淋漓尽致。而整首词的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实际上也是在暗讽刘义隆。从这句话创设的意境可以看出,辛弃疾当时的心情已经低落到极点,甚至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依然清晰地在眼前浮现,这种对宋文帝刘义隆当年错误决定的失望情愫也被影射出来,因此从这句话中也能够体会到辛弃疾当时复杂的心境。
由此可以看出,历朝历代的诗词创作者并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多数诗人词人都是有感而发,这种感觉恰恰是诗人当时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因此,学生在细读古诗词时,应当融入诗词的意境中,深切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如果心情是沮丧的,那么创作出的诗词也将融入一些消极情绪;如果心情是愉悦的,那么创作出的诗词也将带有一种积极上进的正能量。当从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到这种气息之后,学生将更加乐于探寻和挖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基于对这一点的考虑,学生可以利用细读的方法,认真细致地品味每一首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尤其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文气息,学生应当重点予以关注,然后借助诗词意境感受这种特殊文学体裁的文化底蕴。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理论,一方面能够仔细斟酌每一首诗词的寓意,厘清古诗词的行文脉络;另一方面能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知和体会诗人在创作诗词作品时的真情实感,进而快速提炼出整首诗词的核心思想。因此,教师应当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应当逐字逐句逐篇进行细读,以此掌握更多的古诗词学习技巧,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打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