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
我素来不喜圈,也不入圈,如语文圈、出版圈、发言人圈、诗人圈等,甚至什么小学同学群、中学同学群、大学同学群等,也全不参加。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两个:一是尽量保持自己思维和精神的独立性,不受干扰;二是圈就是江湖,江湖就有江湖规矩。例如,语文江湖,原来不了解这江湖,先糊里糊涂地进了几年,后来知道了,这江湖好险,便马上远离,并且屏蔽、删除了很多语文教育者。即使被不同江湖拒之,却一人独享钓鱼之乐,也很好。
这不,“红学研究江湖”就有人出来了,说全国甲卷品位低下、附庸风雅、误导公众、胡牵乱扯、借题发挥,消费、歪曲甚至糟蹋了《红楼梦》,没有看过《红楼梦》一样可以写,等等。作文题好不好,要有依据,谁说不能拎出《红楼梦》一个片段来考考?说选得俗气,俗气的材料难道写不出高雅的评论?说题对额只是个引子,为的是制造点小情节、小波澜,谁说引子就不能作为材料入题?说没看过全书也可写,可以肯定的是,看过全书与没看过全书的评论高度和深度肯定不同。
我以为全国甲卷之所以好,就语文教育专业些的话说,是因为:第一,贴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中,有明确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要求,我看本题就是要测测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理解。第二,贴近教材。“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是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这也正是考虑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际。按照这位“红学家”所言:“红楼那么多精彩章回、那么多富含哲理的情节都没入这位出题者法眼,偏偏‘试才题对额’这一回,偏偏这些个无聊的文字游戏,令他情有独钟,这叫什么眼界,什么品位啊。”对了,出题者如果只考虑个人眼界和品位就坏了,我以为根本不具备出题资质。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看过全书,或者看过几遍全书并对整个《红楼梦》文化有深度解析与只学习了课文、没有看过和理解全书的文章质量,肯定不同。
按照题目要求,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情境独创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没有看全书或者深入理解的,可能会分别论下三种形式,然后大论创新创造之重,再然后移到眼前,讲我们的生活多么需要创新创造精神,这样的思路,如果语言表达上没有什么问题,可给中高分,但不能给满分。我心目中的这个题目的满分作文应该是,文章用一段概写《红楼梦》和贾宝玉的特点,作为立论的背景铺垫,接着写宝玉也有直接移用获赞的,如“曲径通幽处”,再说下“沁芳”究竟好在何处,还可写宝玉之创与贾政之赏和众相公之拍马(这些体现出考生对全书的阅读),等等,由此论社会生活中创新创造的一个点,例如,创新创造需要有人赏识认可,创新创造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创新创造需要继承与发展,等等。如此论,就比空泛地论创新创造站位高了,也深刻多了。然而,这高位、这深刻一定是在阅读全书、有思想地阅读全书基础上才能完成的。
高考是指挥棒,指挥学生有思想、有自己独立判断地去加强阅读,这题出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