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川海滨街道清源小学 陈春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就要通过回顾、再现、领悟、服务生活等形式,将生活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化抽象为具体,让语文的学习带有个人认知的印迹,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学习《中国美食》一课,笔者邀请热心的家长与孩子在家合作烹饪课文中的美食,然后打包送到教室。凉拌菠菜、香煎豆腐、水煮鱼……一道道芳香四溢的美味佳肴从课文里跳了出来,让孩子们食指大动、垂涎三尺。我让他们走出座位去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谈一谈这些美食,最后邀请小厨师分享制作美食的过程。通过学生们兴致勃勃的交流和我适当的指导,他们很快就读准了这些美食名字的字音,认识了这些美食各自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自主识字,我布置了一些“特别作业”:让学生留心观察上学路上或是在商场中所遇见的汉字,积极请教爸爸妈妈“这是什么字?”,也想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为父母制作名片,介绍他们的名字、职业、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兴趣爱好等;将零食包装纸收集起来贴在一起,做成一本图文并茂的“剪贴读本”,并认读上面的汉字。这些作业与学生生活贴近,他们乐学、会学,做起来得心应手,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更佳。
《棉花姑娘》一文中棉花姑娘生病了,盼望有医生给她治病。可是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指导学生读出盼望的语气,体会到“盼望”这个词呢?于是,我设置了以下问题:在生活中,同学们平时也生过病吧,那时的你感觉到身体是怎么样的?你说话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你心里最希望的是什么?最希望看见谁呢?这些问题让学生将新知识融于以往的日常生活体验中,通过回忆与交流,意在让学生走进棉花姑娘的内心世界,情感融会贯通,产生共鸣,基本能感知到“盼望”的意思。这时让学生再读课文,“盼望”的效果就出来了。
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学生要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感情显得比较困难。如何使学生与陌生的东西亲近呢?有些课文,故事性和形象性都非常强,如《小猴子下山》《咕咚》《青蛙卖泥塘》等课文,我努力发挥教材特有的魅力,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走进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书面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景。
阅读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品味文中的语句、感受文中的情感,还应当创设机会让学生谈谈议议,领悟生活,努力实现“得言”与“明理”的双丰收。如《文具的家》一课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去调查身边的同学丢失文具的情况,课堂上谈谈议议“如何避免丢失文具”,为爱惜文具献计献策,还举办了一个整理书包大赛,看看谁能把文具和书本最快、最好地送回家。
发现生活的缤纷多彩,积累生活素材。让学生用心去观察千姿百态的云,用心去聆听海浪的拍打;鼓励学生参加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指导学生在家里栽花种草、种植瓜菜、饲养小动物、制作玩具……生活越充实,感受越深刻,作文材料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学问的要诀,在于学以致用。在世界戒烟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收集“吸烟危害健康”的资料,再写写《我劝某某戒烟》一文送给身边的人;母亲节来了,指导学生写《妈妈,请听我说》,尽情倾诉心中的喜怒哀乐;班上的桌椅遭到无故的破坏,引导学生写《给破坏公物同学的一封信》,倡导“爱校如家”的良好习惯。
实行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师应当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精心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巧妙地将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与书本知识通融起来,让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的撞击交流中自主学习,成为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