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外实践作业也要“形散神聚”

2022-02-19 00:53安徽省萧县刘套镇冯庵小学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学课外导图

安徽省萧县刘套镇冯庵小学/ 徐 波

针对如何改变小学生数学课外作业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现状,让孩子们轻松快乐地完成,笔者认为,第一要务是加强课外实践作业的设计,让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好的数学作业必须走“实践形成能力,研学培育素养”的路径,真正创新数学课外作业的形式和内容,让孩子从“碎片化”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小学数学课外实践作业的创新探索,让孩子们在“做”和“研”的实践活动中,真正关注数学本质,在“求联”中发展数学思维,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一、“做”中悟内涵

感悟数学深厚的内涵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在“做”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为具有数学意义的活动,这个过程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作图中架构

学生的目光不应囿于一点、止于一面,既要回溯过去所学知识,更要眺望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比如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教师需要寻其发展之源:表内乘法,乘法的意义,乘法各部分名称,算式读与写等;思其生长之脉:两三位数乘两三位数。在不断架构中,原本散落在各个学期、各册教材中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逐渐明晰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找到知识发展的脉络。学生在画数学知识思维导图时,将数学知识的“明线”和“暗线”交织在一起,从而实现知识勾连,形成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并展现出不同的学力和个性。

学生在自己设计数学思维导图时,需要独立思考,这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完善和整理。在画思维导图时他们需要构思:整体呈现时选择树状、枝状、地图状中的哪一种?各个层级选什么图像?用哪些颜色加以区分?……教师再收集整理上交的数学思维导图,并上传典型图例,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多元评议,点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的建议。对学生而言,一周绘一图,时间充分,空间自由,不止温故,更为建新。这样,学生的思维导图才能渐显自我特色,课外作业才能真正成为“作品”。

2.自制中深化

学生对新知进行建构时所用的学材,多是现实存在的,可直接拿来用,也可以让学生动手自制。比如认识年月日的重要材料“各年的年历”时,让学生自制,学生便会自觉回顾该课涉及的相关知识,如一年有哪些月份,各月的天数,月与月之间的衔接等;他们还会主动构思表现方式:用什么材质制作,是各月单独呈现还是汇于一处,显示哪些内容(农历、节气、节日等是否出示,辅以何种修饰,是否使用反映时令的诗句或花草事物等)……当年历被制出后,学生对于时间的认识自然也得到深化。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学具,既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在学“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数位顺序表、简易计数器、数字转盘等;在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时,引导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活动角等;在学“计量单位”时,引导学生制作钟表模型、残缺直尺和量角器等。学生在制作学具时,既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又激发了创新潜能。

3.实验中领悟

数学的历史是久远的,“数学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进步”。比如计时工具,今日见到的是钟表,古时所用的是日晷、圭表、沙漏等。这些工具或在教材中被简短介绍,或在课外读物中被提及。若教师给学生布置实验作业,他们便会查阅资料,选择材料尝试制作工具模型,由此展开模拟实验。这一过程无论是轻松而就,抑或一波三折,学生都收获良多,对于工具的制作原理、古人的智慧、深厚的中国文化的认识,都已不再停于纸上观,而是印刻于心悟了。

教师在课外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又能解决的实验课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向纵深发展。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后,在课外实践作业中,笔者设计了一道实验题:测量一个鸡蛋的体积,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即将鸡蛋放进盛有水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中间接测量。这样的课外实践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创作中体认

数学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说过:“数学一点都不枯燥,多姿多彩,数学的能力很大。”比如“轴对称”这一知识点,它的用途广泛,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发布活动要求,提供范例图片,上传指导视频,让学生据此进行创作:剪窗花、剪连续的图案、剪对称的图样等,学生便会在创作的过程中了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研究图形的剪法,进行尝试操作。他们会经历失败的懊恼,更会收获成功的欣喜,并在发现并熟知方法之后,尽情展开想象尝试更有趣的图形。对学生而言,几日一作,精雕细琢,作品做出来后,或用图片,或用视频记录下来,思考与行动尽在其中,使得每一次的制作充盈着自己的感悟和创意。当一个个作品成于孩子们的指尖时,不仅轴对称在他们眼中有了多样姿态,数学在他们心中也有了多彩印象。

二、“研”中增学力

数学课外实践作业要立足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学力的具体表现。那如何落在实处呢?研学就是一个适宜的载体。教师为学生创造“研学”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揣摩数学的用途,从而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这样设计的数学课外实践作业,可以让孩子在丰富多样的研学形式中,真正获得知识、增长智慧,成为学习的主角。

1.主题自定。研学主题可以源于学习中的疑惑,比如学习了面积的知识后,学生对家中的房屋产权证上的建筑面积、实用面积的计算方法产生疑惑。再如日常观剧或读书时,听到“已经一个时辰了”,看到“一盏茶功夫”这些表时间的句子时,会主动思考它们代表了多长时间,又从何而来。这些生活中一触即发的不只是疑问,更是一种意识,一种让孩子自觉以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

2.过程自主。同学们可自建研究小组,汇集志趣相投的伙伴,自设研究计划,确定具体实验步骤,自选实验方法:是实地走访,还是问卷调查?是查阅资料,还是操作实验?自请指导专家:邀请教师,还是求助家长?自定呈现方式:撰写研究报告展现,还是团队集体展示汇报?教师引导孩子们完成这些独立探究过程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个答案,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究周围世界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密切关注研究的进程,如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等过程,及时指导学生如何应对遇到的问题以及最终结果呈现的方式等。对学生而言,一期一研,主题因好奇而定,行动应需要而启,跳出书本,少了束缚,自主思考,其乐融融。

数学课外实践作业的形式多样,看起来很“散”,却无处不蕴含着数学思想,如一根红线串珠,显得格外有“神”。这样的数学创新作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的数学思维的养成,让他们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加深刻,从而彰显出丰富的内涵。可见,数学作业只有以数学思想为经、以实践行动为纬,形散神聚,将碎片化的数学知识串起来,真正聚焦孩子的数学学习主题,才能做到轻负高效,提升孩子的学习力,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研学课外导图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小满课外班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第6章 一次函数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