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军
(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 甘肃 会宁 730700)
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练习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其是否可以做到灵活应用,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练习结果针对性展开巩固与复习,以达到深化知识记忆与理解的目的,并且可以很好的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其逐步具备娴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考虑到市面上的练习或多或少存在不适用性,所以学校需要深刻惹事到编制校本练习的重要意义,然后有目的、有规划的落实校本练习的编制工作。
校本练习是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精心编制的,与学校的教学要求高度契合,并且适应学生的学习现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校本练习的方式可以确保教学目标尽快实现,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利用校本练习针对性展开巩固性学习,促使学生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在提高学科成绩的同时,树立生物学习的信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校本练习的编制,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促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稳步提升核心素养。此时,同样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逐步优化学习效果。
把握生命的本质是高中生物学习最为核心的部分。生命观念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学生自身的理解,另一方面则要依靠教师的指导与辅助。通过编制生物校本作业的方式,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强化其对生命的理解与感知。为加快推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进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练习设计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协同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细胞结构,在此基础上全面认识其功能,促使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得到显著提升。
实验在生物学科中占据较大比重,很多生物原理也是以实验为基础。落实高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增进其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同时还需要激活其参与课程学习与实验活动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1]。与此同时,实验探究的过程可以让学生间接体会到生物学家艰难的探究历程,进而推动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例,教师可参照教材内容设计实验类练习任务,鼓励学生基于遗传规律完成育种实验设计,并在课堂中自由交流实验方案、流程、结果。
目前高中生物练习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固化的问题,难以激活学生完成练习任务的兴趣,同样无法发挥出练习的效能。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校本练习编制,教师应突破课堂与教材的限制,通过设计开放型练习,调动学生完成练习任务的热情,并借助这一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2]。
以“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教学为例,本课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尝试提取与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应用结构与功能的观念阐述叶绿体适于光合作用的结构特点,以及对于光合作用强度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对此,教师在编制校本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让学生选用植物叶片,并阐述具体原因?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确保实验的完成性与实验现象的准确性。最后要求学生基于实验现象,应用所掌握知识展开深度分析。此种练习编制方式既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住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对于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教师在编制生物学科的校本练习的过程中,既要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基于此,除去个体练习部分,还需新增小组合作练习,以增强研究性学习[3]。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应围绕具体生物知识点或者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水平编制练习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归纳、建模等方式共同探寻生命的规律,有效培养其生命观念。
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根据具体学情况编制小组练习:第一,要求其讨论基因是如何对生物体性状起作用,并安排一名代表阐述观点;第二,DNA的遗传信息是怎么传给mRNA的?要求学生合作寻找答案;第三,DNA向 mRNA传输基因信息, mRNA则会经由核进入细胞质,那么 mRNA又是怎样引导蛋白质的合成呢?基因转录出来的 RNA仍然是碱基,而非蛋白质, RNA的序列又是怎么变成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的?要求小组讨论后,各组之间相互分享观点;第四,该练习任务需要设置于课前阶段,要求学生构建RNA模型,并详细讲解模型构建思路;第五,收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分享。小组合作的练习编制力求通过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辅助学生对遗传信息转录与翻译的过程建立深度理解,加快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校本练习编制,教师还需要立足于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编制实验性练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挖掘生物现象,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基于此,教师在编制实验型练习时,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与探究生活中的生物,让学生围绕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促使学生之间的思维发生碰撞,进而有效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4]。
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教学为例,同时引导学生摒弃传统实验材料,创新思考与设计实验方案,为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可提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不同种类绿叶的叶片中色素种类与含量分别存在哪些差异;第二,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的叶片色素、含量;第三,非绿叶植物的叶片中的色素及含量。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公园,广泛收集形式多样的绿叶植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结合滤纸条没入层析液的问题,对层析装置重新改良,形成分离器。此类实验性校本练习任务的编制,既让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科学研究素质。
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且新教材中也包含诸多生活元素。生活中随处可见生物现象,教师在编制校本练习阶段,可以站在生活视角,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生物现象,并展开自主分析与调研,结合生物资源特征与所学知识,用生物学视角角度这些现象[5]。同时,通过完成生活化练习的过程,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树立环保意识,以此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
以“人类遗传病”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待学生初步掌握核心知识点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自由成组,在课余时间调查10个家庭或者家系中出现的遗传病。经过亲身调查走访学生了解到色盲、高度近视、白化病等是较为常见的遗传病类型,然后学生需要整理调查结果与收集到的材料,基于调查结果展开总结分析,并汇总成书面报告。这一系列过程有利于学生对遗传病形成深刻的认识,为优化生物知识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制作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的宣传手抄报,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分册校本练习的编制体现以人为本,兼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经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分层练习的落实有利于显著改善学生对待作业任务的态度,使其乐于接受教师指导,并自主加深知识探索的深度。且校本练习的层次不同,也可以有效规避互相抄袭的问题[6]。针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可以在其取得一定进步之鼓励其挑战更高层次的练习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尤其是对于中等偏后的学生而言,不论是课堂发言,还是课堂表现相比从前均会更加活跃。由于练习内容与形式的改变,学生所需要完成的练习也截然不同,在他们相互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启发其思维,让其相互借鉴学习经验来补充自身的短板,实现协同进步。
以“果蝇杂交实验”为例,教师就可采用分层化原则编制校本练习,针对学困生要求其按照教材内容自主画出实验流程图;针对普通生则编制开放型练习,要求其思考果蝇的白眼基因是受到哪个染色体的控制,并想办法验证猜想。分层校本练习的编制让学生可以清晰感受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有助于强化其生物学习的信心。需要教师注意的一点是,关于练习成 果的评价也要遵循分层原则,比如对于优等生的进步,要突出评价内容的勉励性,让其拥有突破自我的信心;对于后进生的进步,突出评价内容的鼓励性,让其可以拥有解决问题、高效学习的信心。针对普通生,要通过评价帮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学科校本练习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优化学生的知识学习成效,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应突出练习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根据具体学情针对性进行编制。与此同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组建一支专门的编制团队,集多方力量精心打造适用性强、契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的练习内容,更好的发挥校本练习减负增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