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琼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开始对中国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开始学习中国汉字或中国传统文化。据国家汉办官方数据显示,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地区)设立了多所孔子学院和多个孔子课堂。其中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可见,国家急需要汉语师资人才。因此,各大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如何培养国家所需人才,需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重建课程体系。
2015年10月,由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联合发布并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份《意见》的指导思想强调人才培养应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由此可知,高校转型方向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1]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亟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简称《纲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符合“高度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元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拔尖人才”、“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为培养时代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积极探索,从课程体系设置入手,注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力争为社会输入高质量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对大多数地方院校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仍属较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又实用的课程体系。根据该专业的人才主要输出方向,国家汉办提出《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汉语知识、外语知识、文化知识和教学知识四大内容,这也为该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一些参考。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该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所在院校地域优势、教学资源和市场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在培养具备扎实人文素养,熟练外语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教育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在行政部门、外贸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传播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现阶段课程类别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为通识学院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三类:第一是基础课程,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第二是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第二语言综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第三是项目课程,包括《翻译基础实训》《文化产业内容创意写作实训》等课程。
综上,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上符合要求,但是,笔者认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不鲜明,定位不够精准,难以培养一批能在国际范围内从事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且具有优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汉文化产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卓越汉语国际传播人才。因此,该专业课程改革必须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前提下,围绕“培养什么”和“如何培养”两个本质与核心问题,集中解决“教”和“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
结合其他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情况和我院该专业发展时况,为了更好地服务绵阳及其省内其他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应及时重建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尤其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该专业应体现汉语与外语语言类课程并重,中国与外来文化类课程兼顾,教学与写作能力类课程共显,这样的课程体系才能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1)汉语言类课程群
汉语言类课程群主要从“本体论”的角度,解决“教什么”的问题。[2]主要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方言学》《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等语言类基础课程。此类课程群着重培养学生的汉语认知能力与运用能力,为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或进一步从事汉语研究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2)外语言课程群
外语言类课程群主要以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为重点,提前做好外语的基础学习与运用。主要包括《基础英语》《外国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导论》《第二语言听说》《第二语言翻译》《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原理》等语言类基础课程。此类课程群着重培养掌握系统语言学知识,掌握国外主要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外语言学发展动态,具有语言学研究能力和语言学教学能力的实用性人才。
(1)中国文化课程群
汉语国际推广不简单是推广和传播汉语言文字,而是要把汉语与中国优秀文化一起推向全球。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又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特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概论》《民间文学》等文化类基础课程。此类课程群着重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学养深厚,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独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国内外相关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应用型人才。
(2)外国文化课程群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的根基。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工作人员应深知推广对象的文化渊源、习俗信仰与物产风土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文化交流工作与教学研讨工作。为此,特开设《中外文化史》《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西方文化与礼仪》《外国文学》等文化类基础课程。此类课程群着重在培养具有扎实、深厚的外国文化专业基础知识, 能够利用跨国家、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对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等进行融会贯通式的学习,能在驻外机构、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教学能力课程群
课堂教学能力、外语口语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华才艺展示是国家汉办选派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四个考核条件,其中课堂教学能力是重中之重。为提高学生课堂教学水平,特开设《国外汉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汉翻译》《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语言》《书写技能》《语文教学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等教学能力类基础课程。此类课程群着重在培养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问题并付诸研究的能力,具备教育心理学基础,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中文表达能力,具备扎实的教师教学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机构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写作能力课程群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写作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紧密关联,它已经成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基本条件之一。写作是教师及作家表达思想的载体;政府工作运行的凭证;商务往来活动的枢纽;企事业单位宣传教育的工具,科研机构及个人科研成果的转化。写作技能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工作运转的一部分,显示出它强有力的社会功能。为提高写作能力,特开设《英语写作》《中文信息处理》《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商务文案写作》《创意写作》《新媒体传播与文案写作》《产业文化内容创意写作实训》等写作能力类基础课程。此类课程群着重在培养认知水平较高、思想状态良好和文字运用能力特强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具有普适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言课程群设置体现了专业的性质及特点,双文化课程群设置体现了专业的价值及意义,双能力课程群设置体现了专业的作用及功能。课程改革重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就业路径,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
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业方向,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从人才培养的内容来讲,融学生的“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发展迁移能力”为一体,“能力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内容。[3]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三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力争培养出能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性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