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浩龙
(环县环城小学 甘肃 庆阳 745700)
我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水平比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教学改革的氛围也日趋完善。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已有一定的运用,但其实际运用的成效还有待提高。同时,信息技术使用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在教学领域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老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下,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高效地策划与安排,对课堂教学的缺陷也是一筹莫展。因此,在信息技术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策略是非常有意义的。
以往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观念已经过时,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缺陷。教师作为教学的发起者和推动者,老师们对信息技术中的教学问题有了怎样的理解,那么整个教学就会有怎样的特征。在实践中,许多老师仍然受到“应试”思想和“经验主义”的制约,这种状况下,“教学创新”的空间非常有限,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的教学将更加艰难。此外,一些老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如果仅仅把它当作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种创新,就很难提高其教学效果。短期的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很困难,部分同学对原有的教学速度和对知识的掌握都比较熟悉。因为,师资队伍对“教”和“学”的观念都比较落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够深入[1]。
目前我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信息资源和教材资源整合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中,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最基础的运用方式,但是整个的教学要与教材的内容相联系,这就要求对教材和信息的资源进行特定的融合。大多数的老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但是对于教材和信息的资源的集成却是一筹莫展。在大部分情况下,信息资源和教材资源的综合情况都不尽如人意。如果过度相结合教材讲解学科知识期间当中,信息技术就只是一个表面的运用。然而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则是一个未知数。当信息资源不能与教材资源进行有效地结合时,尽管老师们做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工作,但是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效率并没有提高。
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单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个根本缺陷。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两层意思,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二是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尽管二者的运用可以在实践中同步进行,但是大部分老师把信息技术当作是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基础,其运用价值也仅限于推动教育创新。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缺少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以及教学创新的勇气比较薄弱有关。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化,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开放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各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也可以相互结合。机械地使用信息技术,其运用价值往往是固定的,难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的互动能力差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使在信息技术,互动能力的欠缺也成为了详细教学不足的体现。“教”和“学”之间要有紧密的关系,而教学又是一个动态的、互相从传的过程。但是在实践中,大多数老师对信息技术的互动作用并不重视,在教学中没有融入到相关的互动教学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一个表面的运用。另外,一些成绩不佳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不良的学习习惯,而且课堂上的互动次数少,使教师难以把握课堂的真实情况,从而会对学生的转变产生不利的作用。由于缺少有效的互动教学,老师不能准确地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学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的教学将会成为一种单调的、机械的教学,而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感也会越来越差。
可以说,信息技术特征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想爱好等是相同的。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信息技术充满了好奇,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沉迷其中。同时,再加上学生长期的上网,很可能会使学生处在一个较为封闭式的环境当中无法自拔,很难和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导致他们性格内向,以及性格淡漠的一些不良现象[2]。
构建正确的教学观念,创造一个有利于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根本要求。特别是要树立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能发生的种种改变,及时做出反应。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信息技术运用下教学变化,以便让他们更快地融入新的教学节奏。比如,在《我生活的地方》中,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故乡的一些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良好运用,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上,这样就可以让他们适应信息技术运用下新的教学节奏。在预习和教学设计中,老师要结合教材进行信息技术运用思考计划。只有树立了良好的教学观,才能使学生更加适应新的学习速度,才能使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更加顺畅。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时,他的积极性就会被完全的调动起来,而在充满有趣的课堂上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将会更加有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老师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网上的一些影像和图片融合到课堂中,使枯燥的课堂充满了趣味,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比如《大家排好队》一节,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同学们了解到在团体中秩序的意义。传统的授课方式只会让学生们在枯燥的课堂上没有任何的兴趣,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所以,在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例如,可以从网上下载一部名为《不守规则的叮当狗》的影片,再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从中发现"叮当狗"的不当之处。这种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记住了更多的知识[4]。
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期间当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教学定位,有针对性地实现教学的总体规划,实现教学的一体化。比如《我和规则交朋友》,老师就可以将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为教学目标,在网上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将课本和信息化资源进行结合。从网上收集一些讲规则、守秩序的公益短片,对学校、家庭、车站等公共场所的相关规则进行总结,并结合信息化资源对教材的理解,这些都是整合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材资源与信息化资源的融合中,教材资源应该是基础,而在信息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运用上,也要紧密结合教材资源进行教学。结合特定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资源更加有针对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微课已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课堂教学形式,详细来说,微课用时较短,主要是以视频为媒介,以课堂上的重难点进行授课。将微课引入教室,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学习的重难点。
比如,老师在《这些都是大家的》的教学中,将《爱护公物》制作微课,并用多媒体形式向中小学生们展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保护公共物品的重要性。要想良好的运用微课这就对教师的一些相关要求较高,而想用微课来有效的解决在课堂教学当中的重难点,教师就必须掌握两个主要因素:首先,熟练掌握互联网的操作方法,制作微课视频。其次,准确掌握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要点。因此,教师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正确掌握课堂教学当中的重难点[5]。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其所具有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的成效。首先,教师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并把它融入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方案中。其次,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要始终遵循“以生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目的,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此来提高“立德树人”的教学质量。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老师们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水平。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力的提高也越来越迫切。教师要在空闲的时候参加专家讲座、名师课堂等活动,同时也要定期向有关学术刊物投稿,及时掌握最新的学术信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结束后,老师还要进行课堂后的自我反思,通过对课堂的思考,打破常规的课堂思维,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教学层次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应和优化。同时,老师也要对教学现状进行审视和剖析,并指出在信息技术中运用上的不足之处以及优点。通过对相关的教学实践进行针对性的总结,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进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