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革新探究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2022-02-19 00:41李佩佩王红艳
今天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分校企教学模式

李佩佩 王红艳

(烟台南山学院 山东 烟台 265713)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各行业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也将在未来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革新。在建设国家信息化战略中,高等院校承担培养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传统的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多元化教育模式转变,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对教育事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到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此同时,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彰显着该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因此实现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学科体系,并以此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化教育向质量教育的提升和转变。本文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学科研究案例,分析该学科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制定和就业方向等相关内容,探究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创新思路。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1 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

通过全日制专业化教学,培养具有基础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以及数学基础知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C语言程序设计编程语言、计算机网络基础、 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操作常用应用软件,培养具有常用软件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维护能力;培养具有一般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编写和应用的能力;并最终培养出具有程序设计开发技术、数据库管理应用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等新时代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能够使用高级程序语言进行程序的设计、调试和维护、具备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的能力、运用关系型数据库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具有以业务知识为基础,专业的软件操作能力、开发能力为标志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具有较强的团队观念和集体意识。

2.2 专业课程及教学计划进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制作、计算机网络、PS、Coreldraw。专业核心课程:数据库应用技术、HTML5+CSS3、Java程序设计、Java框架技术、数据结构、JavaScript、JSP、软件测试。

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开课先后顺序以及每个学期的学时数推进执行教学计划进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要求修读32学分,其中含实践6学分,选修9学分;专业教育要求修读63学分,其中含实践7学分,选修18学分;实践课程设计教育要求修读26学分,选修1学分。

2.3 修读要求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3年。学生需须满美育、劳动、体育、课程知识应修读的学分和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总学分不低于121学分方准毕业。

毕业生可从事互联网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工作,包括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系统分析设计、软件编码测试维护、文档编写、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应用相关计算机软件完成图片制作、创意广告海报设计、视频剪辑等多任务工作。

3.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模式单一、教材权威性强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传统教学方式的应用,强调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定向指导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定向指导,来帮助学生化解学习的问题,推动学生医学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之所以教师更青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某些学科的学习难度较高,单纯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达到学习效率提升的目的,也很容易引发学生的畏难心理,导致其医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大幅下降。然而,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解和辅导为主的教学形式体系却显然不具备多样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难以维持[1]。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仍是学生学习的侧重点。教材为主的权威性较强,使得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加大。这仍是制约学科内容体系多元化和开放化发展的核心原因。这种以教材为权威的教学,使得师生双方仅能够围绕教材进行简单的主题创设和主题探索,这与开放的瞬息万变的技术发展趋势显然存在一定的背离,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在更开放的网络互联中自主地进行知识学习和知识补充的能力[2]。

3.2 人才培养与企业缺乏充分对接

目前部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与前沿就业方向相融合,学科体系与教学计划难以与企业的需求充分对接。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也增加了对毕业生的二次培养成本。同时,高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与企业之间缺乏整体规划,相关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管理制度也缺乏完善性保障机制。这些都造成了双方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对接性较差[3]。

4.迎接挑战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4.1 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开启多元化教育

4.1.1 案例教学

这是当前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普遍认可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已经在各大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的引用比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记忆。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中应用最多的教学方法。

4.1.2 双语教学

按照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要求,以及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满足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的需要,以及高校学习国外前沿科技的需要,双语教学在各大院校铺展开来。高等学校应用双语教学通常采用国外具有先进性的原版教材或者国内出版的有代表性的英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英语的一种授课模式。双语教学的学生要求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接受该教学模式的学生在知识迁移、前沿化视野等方面,要优于接受单语教学的学生。此外,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增多以及教学融合的发展,高校教师在获得更多机会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活动的同时也可通过双语教学的模式传播给更多的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面,培养出具有相关领域学科知识的前沿技术人才。

4.1.3 网络教学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在国内大范围铺展开来。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相比于传统面对面的授课方式,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第一,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教学时间、地理空间上的局限性;第二,网络教育共享资源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三,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提交情况等信息公开透明化、交互形式更加多元化,满足教师在电子化平台上快捷高效的查看批阅。虽然目前线上教学对于高校的教育仍是一种应急与补充,但在其它学龄阶段已经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势头和教学优势,后期高校探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4.1.4 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创设一种类似于研究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并自主收集文献信息分析、判断相关信息和材料,以实现积极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4]。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将对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4.2 探讨校企合作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新方向

校企合作是当前众多院校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共同发展模式,为院系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等都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作用。因此高校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与市场发展接轨,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的新型校企模式[5]。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动校企合作。第一:抓住政策机遇,立足行业优势,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第二:搭建学校与企业人才的交流学习平台,促进校企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第三:完善制度保障,政府、企业、学校统筹安排,推动校企合作良好运转。第四:推进校企文化之间的融合,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6]。

结束语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根基。高校作为孕育人才的基石,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设置等都要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教学成果、科学研究也需要对社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应当具有宏大的视野和前瞻的人才培养观,以此引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学分校企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学分美食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