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云
(定西市妇联镇泰幼儿园 甘肃 定西 74300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就是当前素质化教育理念下所衍生出来的新型产物,其开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体验,使学生能够在直接的感官体验与生活体验中,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保证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其中,对自身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与认知规律进行合理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就是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经验建立起与学生自身生活与以及社会实践的联系,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站在课程编制原理的角度分析,国内研究者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义为一种课程生成模式,以此作为理论框架的逻辑,主要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放在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且生动的生活情景,进而保证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另外从学习观的角度分析,主要强调了学习主要就是同客观事物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可以实践活动行学习合作学习与反思学习。因此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主要就是能够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观,能够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当前小学生现实生活的需求,设置对应的课程目标,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提升对社会适应能力。并且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能够转变传统单一、死板、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究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不断整合自己的知识[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将彰显出目标的实践活动,使目标本身成为组织经验的教育活动的线索。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亲近周围自然环境,使学生能够养成了热爱自然,爱护周边自然环境的意识与能力。(2)考察周边的社会环境,能够严格遵守社会规范,提升社会服务意识,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所提升。(3)掌握生活技能,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4)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对学生的问题探索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
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应当立足于现实的主题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并且可以按照生活的逻辑,能够实现跨学科统征的课程。在实践活动中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以及社会实践等。充分彰显出课程的体验性与开放性特点。在非指定领域继承了传统课外活动的思想,与指导领域活动在目标、内容以及场所、形式等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实现互补的关系。因此可以将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视为是重要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其内容范围涉及比较广泛,可以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生活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彰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们的学习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进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与探索欲望,使学生们更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时间活动中,与其他学生进行默契的配合,并且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想与情绪。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围绕着实践课程的主题进行,并且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社会访问的实践活动,保证学生能够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过程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进而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自己的思想认知与学习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活动中,可以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场景,比如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商场、医院或者停车场,同时也可以是课堂。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社会日常活动的基本流程。为了保证情境具有生动且形象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当前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背景下,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视频播放实现声音与动画的结合,刺激学生可以收获良好的视觉与听觉体验,并且保证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氛围熏陶下,带入到真正的场景中,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去观察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认知,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以及语言沟通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
根据小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年龄特点分析。兴趣作为推动学生投入到知识学习中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课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欲望,进而才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活跃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对应综合实践课堂内容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当前小学生兴趣爱好特点,分析小学生价值取向以及心理特征,为学生营造充满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5]。
学校以及教师除了要承担起教育管理的重要责任之外,同时还有引导与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的基本技能,而这里的生活主要指的是家庭与社会当中。因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如果学校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课堂的授课,不向外延伸与拓展,将会限制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将会违背对学生综合培养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当前现代化教育理念下,明确强调了教师应当将教育从课堂拓展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顺利开展埋下了良好的铺垫。与之相反,如果学生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感悟,那么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也无法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围绕着“生活”,让学生们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力,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够灵活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 教师需要组织与带领学生参与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与校园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断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真实情感[6]。除此之外,还应当深入探索家庭生活素材,因为家庭作为学生除了学校之外生活的主要场所,只有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才能够彰显出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活化概念。
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开展《合理安排课余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让学生尝试做一些家常菜,使学生在放学回家后主动帮父母分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并且可以尝试着当一天家中的负责人,负责家中周末的开销。在真实的活动下,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父母在生活中的不易,进而能够撑起家庭重担的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实现与父母之间心灵上的沟通,促进家庭和谐。因此生活作为独特且真实的教学素材库,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能够深入生活之外,让学生不断接触生活的琐事,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对应的实践活动,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中,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以及教师的教学空间[7]。
根据上述文章叙述,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看到成果的,所以教师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手段与理念,帮助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以及年龄认知规律,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还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最后还需要深入挖掘生活的教育资源,根据课题教学内容,组织对应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并且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