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构的一点思考

2022-02-19 00:41:53张振强
今天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公平共同体城乡

张振强

(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 甘肃 白银 730913)

引言

城乡互助共同体对于教育公平的保障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我国社会由于历史发展的背景,由于地域之间的不协调,其教育的不公平义务、发展的不均衡,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影响了社会主义的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城乡学校发展差距较大、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可以通过城乡学校互助体的构建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及机制的建立,解决农村经济落后、教育发展落后的问题。

我国当前在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但当前区域内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当普通学校、农村学校难以发展时,义务教育区的失衡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因此立足于区域内部的现实学校发展情况要构建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促进师资力量薄弱地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在正确认识学校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以实践中的持续探索缓解教育资源不均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的进一步落实。

1.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构的必要性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不公平的现实问题。城乡教育一体化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既有着体制上的创新,也有着发展上的变革。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经历了独立分割、资源共享、一体化发展,共同体构建4个阶段,在不断的探索与持续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成果,而城乡一体化教育在积极创新的基础上,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和谐社会的建设要立足于社会的背景,对于不平等、不公平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解决,而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均衡和谐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教育是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教育公平作为当前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性手段,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对于推进教育公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城乡教育一体化可以提升劳动者素质,也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表现出经济落后教育薄弱的问题,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又离不开农村教育质量优化这一重要的方式。因此城乡一体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要立足于城乡存在差距的背景,积极构建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新农村的建设背景下,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建设,对于农村面貌的改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达成都有着积极意义,而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发挥人口优势,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也要进行持续的组织,通过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迫切缓解教育不公平的现状,打造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机制,推动教育公平,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教育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在进行工作落实时面临的现实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并不利于教育自身的发展。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构建既能落实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本的教育要求,也能通过公平教育的组织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全面协调可持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以城乡教育之间的统筹、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构建,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和发展,构建出和谐的社会。

2.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内存相互助共同体在进行构建时,虽然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助于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也能通过平台的搭建,促进城乡学生的共同发展等。当前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城乡活动共同体在进行构建时,学校缺乏交流意愿,影响了互助共同体作用的发挥。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需要制度的约束,也需要共同体责任主体之间相互的配合。虽然区域内部由相关部门牵头,落实了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构建工作,但学校自行组织活动较少,学校与学校之间欠缺交流的欲望,也导致了二者之间活动不够紧密,互助共同体应用效果难以发挥的问题。

城乡学校之间虽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但该种教育资源的均衡要落实于一线的课堂,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密交流,保障二者之间互助的有效。虽然城镇学校意识到了帮扶的重要性,但农村学校却对于该项工作存在着认知不够科学的问题,由于短时间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难以带来极大的教学模式变革与进步,而效果不明显则影响了乡村学校对于互助共同体活动的参与效果,在师资互助活动组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使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更加真实充分的把握。

城乡学校中,学生直接交流是最为关注的部分。当前在共同体构建中却面临着交流意愿欠缺的问题。当学生学习压力繁重、城市与乡村学校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渠道时,乡村学校学生难以直接感受到与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而交流之间的障碍,难以发挥互助共同体的效果,所构建的一系列活动未能落实于学生则导致了教育与效果始终有限的问题。

其次,城乡互助共同体构建中也面临着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学校互助共同体仍然在摸索阶段,而虽然其构建工作在积极的推进,但在进行工作落实时也要立足于现状,不断的优化方法。虽然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有着组织架构,也形成了相互之间帮扶沟通的环境,但由于其在共同体内,大多实行自主管理的模式,对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所实行的相对独立的指标,导致了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尚未从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整体。

而区域内部的共同体,按照各自的工作组织背景形成的差异化工作方法,难以落实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依托各自的优势,所落实的政策虽然对于教育均衡有着一定的影响,但系统性工作的缺乏导致了其整体工作推进质量不佳,影响了整体目标的实施效果。

第三,教学存在着部门协调管理作用较弱的问题。城乡学校之前,虽然建立了互助共同体,但同时也要通过管理部门的建立发挥协调管理作用,对于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优质学校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地区支教,工作的核算、工资的调整是必然要面临的问题,但现行制度对于该种细化的工作未能进行明确的规定与要求,而缺乏相关部门对于该种机制实践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则影响了教育师教职工参与互助共同体构建的积极性。

制度本身的不公平性,影响了参与人员负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农村地区现实教育资源的影响,教师所开展教学实践工作推进不够顺利,也影响了该种教育均衡的发展。当前所采用到的教师流动机制,虽然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推行,但由于学校与学校之间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教师尚未掌握班级情况,所开展的不具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难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组织质量,该种由于协调部门缺乏而导致的现存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影响了共同体的应用质量。

3.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的策略

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构建,要立足于当前学校互助中存在的问题,其基于制度、人员、管理等方面加强管控,通过立足现状,对于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进行构建方式的优化,保障良好的管理效果。立足于现实的城乡学校教育背景,互助共同体建构可以从以下几种具体的角度出发,保障工作推进质量。

3.1 完善一体化保障机制

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构建,往往借助于教师交流制度,以优质师资力量倾斜,促进教育公平。在现实互助共同体构建时,却面临着优秀教师不愿流动农村学校的问题,而该种城乡教师待遇与学校条件之间的悬殊也影响了教师对于该项工作的配合热情。因此为了立足于教学现状,激发城乡教师交流意愿,要建立一体化的保护保障机制,以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通过同工同酬减少教师对于交流所带来的待遇降低的顾虑与困扰。

而针对区域内城乡互助共同体的构建要求,相关部门可以从区域角度出发,通过统一岗位设置,建立岗位津贴制度减少农村地区城镇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通过一体化制度搭建下,薪资福利待遇的调整、城乡教师身份差异的消除,减少城镇教师对于教师流动机制,以城乡教师之间的良性有序流动,落实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构建要求。

3.2 制定共同体发展目标

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目标的制定,对于其积极的参与一体化的构建,积极的落实各项教育改革要求有正向的影响。成员学校的发展目标设立,可以通过年度发展目标确定,立足于不同季度的工作组织要求,在目标指引下,对于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工作进行规范标准的落实共同体。

共同体学校要促进教育公平,引导学习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之外。优秀的城镇学校个体也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当前共同体成员学校要以共同体学校的同步发展为目标,加强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通过打造出专业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通过学校之间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组织立足于两校共享的教育环境,开发课程优化教学组织方式,提高学校的教学组织效果,也通过资源的共享,促进学校管理理念、办学特色、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共同的发展目标指引下,学校的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实际的互助背景,不断的优化管控措施,而针对于学校的动态发展变化规律,也要设定年度的发展目标,对于发展方案进行制定,对于工作制度进行优化,通过课程设置、活动组织评价统一加强学习,通过城乡学校在管理、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等方向的沟通协调,通过统一标准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资源共享,加强合作交流,提高二者合作效果,保障教育教学成果。

3.3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学校互助共同体工作的开展,要在健全的制度引导下,规范标准的落实相关工作组织要求,因此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要签订协议,通过对于教职工责任义务的约束,保障该项工作推进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协议制定时,根据一线教师的工作建议,根据现实的互助共同体工作组织要求,对于协议内容进行完善,通过支教老师待遇明确,共同体目标明确,共同管理观念的明确,增强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合作效果。

通过教师群体对于流动机制的有效配合,通过互助共同体发展目标指导下,城乡教师之间的密切协作,以资源的共享,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教育的公平。针对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求,以立足于学校的建设现状,整合资源,在明确义务与权利的基础上,以协调均衡的团队保障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有效建构,保障该项工作的推进顺利。

3.4 形成有效工作机制

可靠工作机制的构建可以通过借助于自上而下的系统化管理体制,保障各项工作开展的顺利。在城乡互助共同体的构建中,双方学校的领导作为互助的主体,要根据双方学校的互助现状,对于组织、教学、后勤等不同的部分,以规范化的工作组织,在帮扶方案设定、帮扶活动组织的基础上,以后勤部门对于各项活动的保障提高活动的组织效果,保障帮扶的顺利推进。

在互助学校间,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可以立足于学校的现状,立足于教学实践工作的推进背景,建立互帮互助小组,通过结合学校现有资源,结合学生特征对于合作小组进行科学的设计,通过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确保小组内部可以形成互帮互助的环境,也通过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增强学生合作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不同学校学生学习小组的成立,营造出互相交流,互相帮关注的环境意义,以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方法优化,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学生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城乡学校学生的共同进步工作,共同发展。

3.5 优化整合内部资源

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构建,要发挥不同学校的资源优势,通过二者之间的密切协作,保障各项工作的推进,城乡学校在相互平行的轨道上,可以通过对于内部资源之间的整合,在建立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积极能动性,通过教师专业知识的共享,积极的交流促进教师的良性发展。

由于内部资源存在着差异性,因此为了协调城乡之间的日常教学,对于学校发展相互帮助中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解决,也要对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对于双方学校进行监督指导,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交流,为教师的专业学习提供条件。

而针对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背景,互助共同体可以通过主题学习,网络资源共享,在备课研讨、听课总结评价等一系列活动的规范组织中,形成平等对话广泛交流的环境,通过城镇学校展示先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农村学校发挥文化优势,形成城乡之间学习互助的环境,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共享、共生的互助氛围,促进城乡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构建对于缓解教育不公平,缩短教育差距有着积极的意义。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城乡社会体系建构的课题,既能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也能搭建出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城乡互助共同体的构建中,该种教学模式的组织对于良好教学质量的保障有着积极的意义。基于历史背景,我国当前面临教学资源不协调、教育不公平的现实问题,而区域内建立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可以推动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可以提升区域内的劳动者素质,促进区域经济的可协调发展。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浅通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在落实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能缓解现实的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在建构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虽然该项工作、持续的推进,但由于交流意愿的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目标的不明确、工作组织的不够系统,在现实的工作做管控中,二者互助质量仍然有待提高。

当教育管理部门协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时,整体工作的推进存在零散化的特征,也影响了该项工作的系统化落实。立足于城乡学校主体建构的背景,立足于区域的教育环境,要通过一体化保障机制的完善,共同发展目标的制定,在管理机制的健全,工作机制的优化,内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密切配合,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内的教学组织质量,通过良好的互助氛围营造缓解教育不公平的社会现状,促进现代化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

猜你喜欢
公平共同体城乡
不公平
公平对抗
爱的共同体
怎样才公平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公平比较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