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启示

2022-02-19 00:29:06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育人

徐 璐 赵 靓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全育人”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实践遵循和方向指引。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文件成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此背景下,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成为各个高校和所有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在“三全育人”思政工作体系中,推进课程思政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回应新时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重要命题的具体举措。为此,全国高校纷纷进行试点,试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本研究以地方本科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了解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及面临困境,并就如何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提出建议。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以江汉大学教育学专业为例

全国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探索路径,如有学者提出“学校要有氛围、学院要有特色、专业要有特点、课程要有品牌、讲授要有风格、教师要有榜样、成果要有固化”的行动方案。江汉大学在2020年立项首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探讨如何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三全育人”效果。本研究以教育学专业的部分课程为例,展现出地方综合性大学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结合专业特色,聚焦师德教育

教育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工作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而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教育学专业在推进课程思政时以师德教育为核心内容。教师充分挖掘和提炼课程内容中的师德元素,将师德师风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工作。在教育名著导读和中外教育史等课程中,教师从中外教育发展史中精心选取思政元素,讲好古今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养分。让学生以历史的视角、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引导学生传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师风,有利于使学生树立教师职业认同感。

(二)结合课程特色,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

教育学课程面向全校的非教育学专业学生,是为他们未来担任中小学教师而设置的一门介绍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课程。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西方教育理论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回归本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述中国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该课程通过问题探究式教育与情怀培养式教育相结合、学术实践与思政浸润相结合,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可。

教育经济学让学生了解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教育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类别的思政元素,采取不同的融入方式。例如在讲授“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通过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 变化的趋势图、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学校数、在校生人数变化等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祖国伟大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如在讲授“教育成本的负担”时,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搜集各国政府教育经费负担的方式,横向比较,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

(三)以研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方法仍在探索中,且对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缺乏直观认识。因此,教育学专业教师注重研讨、归纳和反思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定期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聚焦课堂改革,着力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综述等内容,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通过研讨,学习消化吸收他人的实践经验,交流学生的学习反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2]。

二、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存在偏差

我国高校历来重视思政教育工作,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大思政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协同育人不一致等问题。访谈中发现,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育人和价值引领是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课堂上进行“政治说教”,而自己不是相关专业出身,并不擅长进行思政教育。因此,个别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重要性以及专业课教师应发挥的育人与育才、立德与树人相结合的角色定位存在认知偏差。

(二)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瓶颈

课程思政主要依靠教师以专业教学内容为基础,凭借自己的理解去挖掘和开发能与课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元素。一般来说,人文社科类课程思政资源相对丰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相关资源进行甄别和整合;而理工类专业课程中涉及自然科学知识,教师需要挖掘开发与课程契合的思政教育元素。理工类专业课程由于自身特点,思政内容的挖掘存在开发难、选取难与结合难的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专业课教师由于未系统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的储备不足,在挖掘和整合课程体系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时存在一定困难[3]。

(三)教师专业素养面临的新挑战

在以学科和科目为本位的教学中,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课程鲜有精神引领功能。然而,不同课程因其所属学科与知识结构不同,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别。这就对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特点选择和呈现适合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于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策略掌握不够,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受到教学设计的影响;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难以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出现分割化、碎片化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也会使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4]。

(四)课程在育人目标上的衔接不到位

课程实施直接关系到课程价值的实现,课程实施是在动态过程中完成的,体现的是课程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境、条件、基础等,最终朝着课程目标达成的方向运行。然而部分高校尚未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育人的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尚未开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平台和体系;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教育尚未形成常态化机制;各类课程教师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合力不够、力度不强、深度不够。各类专业课程都是针对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设定的,承担着相应的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功能,这种专业性特点容易导致各类课程“各自为政”,进而忽略了专业理论体系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

三、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的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新时期做好“三全育人”的基本前提,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战略举措。这就要求必须各高校从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思政内容挖掘渗透等多方面着手,着力构建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体系。

(一)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从课程体系上看,在“三全育人”思政工作体系中,学校应统筹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学科与课程之间的衔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大纲的设置中,充分整合课程思政资源,一是基于课程间的内在逻辑和内容特征制定课程思政目标;二是基于课程动态运作过程调整实施方案。打造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价值引领功能的课程。

从学科关联上看,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需要开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平台,构建中国特色的“大思政”格局,建立学科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开展思政教育既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也离不开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浸润和熏陶,如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学科也为课程思政提供必要支撑,形成学科间联动合力。

从评价和反馈机制上看,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缺乏有效反馈和评价的问题,学校应在现有课程评价体系中增加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模块,制定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在价值观、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多维度、立体化发展状况。

(二)打造课程思政的师资队伍

在“三全育人”思政工作体系下,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从传统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立德与育人任务相结合的引领者。学校应引导教师系统掌握科学理论,强化育心铸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将思政教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引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教师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以学科内容为导向的授课方式,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承相融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升教师挖掘运用思政元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专业课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程教学德育目标的引导作用,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专业课,教师需要采取差异化融入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让思政内容“入脑”“入心”“入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针对教师课程思政内容开发难、挖掘难、融入难的问题,高校应多举办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帮助专任教师厘清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思路,拓宽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渠道。例如,当前已有200个公众号入选了我国“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学校可向教师进行多渠道推介,让教师了解通俗易懂、广受欢迎的思政项目,激发其开发课程思政教学新视角、新理念和新路径的主动性,通过引用“他山之石”来丰富线下课程的思政元素。

(四)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课程思政是传统教学改革的升华。为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教师需在对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设计和把控。第一,构建对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反思性认知。专业课教师要复盘其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元素、环节的组织,反思其紧扣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过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第二,优化课程思政的方法艺术。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处理好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关系,在润物无声中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第三,拓展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多元性。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把握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情和教学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效。例如,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在思政理论与专业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在“做中学”,实现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