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对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二次开发

2022-02-19 00:22王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210007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课标驱动教学法

王璨(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 210007)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新课标颁布之后,新教材神秘的面纱终于在2019年揭开,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帮助学生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完成项目学习目标,笔者结合学生的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重新加工处理教材并进行了实践探索,根据效果进行了反思。

一、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内容隐藏在任务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完成任务,进而学习新知识。该方法成熟稳定,教师游刃有余,但是学习只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脱离真实生活情境的综合运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因其项目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劣够性等,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鉴于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各自的特点,基于实际学情,笔者决定取长补短,尝试将两种教学法相互融合,以项目为主线、任务为载体、活动导学清单为支架,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二、课标落实,实践探索

1.对照课标,梳理教材

新课标中提到,必修1《数据与计算》模块,内容要求共8个条目,涵盖了“数据与信息”“数据处理与应用”和“算法与程序设计”三部分内容。粤教版教材编写专家组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将教材分为6章。每一章围绕一个项目主题展开。笔者将章节目录、课标内容要求、项目范例、教师用书中的建议课时等方面梳理对照之后发现,如果严格按照此设计开展,在实际教学中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每一章围绕一个项目主题,有的章节3课时,在每周2课时安排下时长跨度为1.5周,而有的章节8课时,时长跨度一个月时间,实施起来教学效果并不如意。

(2)教科书中涉及的所有项目活动都是按照“情境—主题—规划—探究—实施—成果—评价”这种范式展开。这种主线看起来非常符合新课标提倡的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参考教师用书发现,在总共3课时的项目中,情境主题规划1节,成果评价1节,作为最重要的探究实施也只是1节。这种课时分配明显不当。

(3)在整个必修1教材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重难点,是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课时分配上只有11课时,并没有对该部分内容倾斜,而内容要求1.2、1.3相对简单得多,却仍占用3课时。这种安排显然也不合理。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根据本校学生的水平特征、课时安排等情况,在该教材设置的章节目录基础上,对其二次加工调整。具体如下:

(1)因课程的特殊性,数字化学习几乎贯穿了每一节课,所以第二章舍弃,不再独立成章,同时将此处的“知识”合并到第一章中。这样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以DIKW模型出现,同时和数据编码构成一个项目主题。

(2)第三章和第四章合并,尤其是三种算法结构要和相应的Python程序设计语言结合,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利于学生理解。为了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应用相关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约占用总课时的2/3。

2.项目分解,任务驱动

教学内容体系顺序确定后,运用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按照“情境导入,确定项目主题—项目分析,明确方案—项目分解,任务驱动—成果展示与评价”四个教学环节,从以下几点重构教学资源:

(1)项目主题的选择

为了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发展能力,在项目主题的选择上要兼顾真实性、可行性、趣味性原则。真实性要求所有的项目主题情境来源于实际生活,不是虚构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这种“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的教材观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挖掘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题。可行性原则要求实施开展该项目所具备的能力是学生能够通过跳一跳达到的水平。趣味性则要求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该项目情境是不是他们平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为此,在必修1教学中,笔者围绕“手机存储空间”“BMI体质健康指数”“豆瓣电影”“智能客服”四个大情境展开。

大情境选定后,按照课标内容要求,以该情境为背景设计成一个或多个项目主题。为了使得项目易操作且有较好的效果,在设计项目主题时,所涵盖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项目活动全程控制在4课时以内,时间跨度不能超过2周。

(2)项目的探讨与实施

项目主题确定后,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控制在3~4人),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预期的成果,探讨分析项目,明确方案。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为使项目顺利开展,教师选择性地提供半成品的项目活动导学案。有能力的小组可以自己独立撰写,能力欠缺的则可以在教师的基础框架上修改编辑。半成品的项目活动导学案中主要是整个项目的过程,包括从情境中确定项目主题—项目探讨分析—项目实施过程。在实施环节中,将项目拆分成2~3个任务,而每个任务又会包含1~2个活动,要求任务与任务之间、活动与活动之间有层次性。学生通过活动的方式完成该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推进项目的进行,直至所有任务完成,呈现项目成果。

将一个大的项目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将知识技能融入项目实施环节中的若干个任务中。通过该方法,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项目实施进度,项目教学法得以有效落地,避免了大而空的形式主义,学科基础知识得到较好的掌握。

三、项目的成果展示与评价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和教师单方面评价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要求。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如UMU在线平台、金山在线文档等能轻松便捷地实现生生互评的效果。同时,评价时间不应局限于项目结束后,而是贯穿整个项目过程,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任务驱动使得项目教学得以有效落地,避免了时间长、跨度大、评价难、参与度低等问题。项目学习明确了学生探究的意义,提高了他们学以致用迁移的能力,使得探究活动有了方向。

猜你喜欢
新课标驱动教学法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