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管控、土地供给与城乡消费差距的传导机制※
—— 基于房地产泡沫和土地利用效率双重视角

2022-02-19 02:51张建平朱雅锡
现代经济探讨 2022年2期
关键词:利用效率差距城乡

张建平 朱雅锡

内容提要:探究土地管控政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并检验机制——房地产泡沫与土地利用效率。采用2000-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DID)模型与门槛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土地管控政策扩大了城乡消费差距。土地管控政策可以通过房地产泡沫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作用于城乡消费差距。当房地产泡沫较小时,增加土地供给规模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较小;当房地产泡沫较大时,增加土地供给规模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较大。当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时,增加土地供给规模可以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从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当土地利用效率较高时,由于土地利用效率已经趋于充分释放阶段,增加土地供给规模对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作用会减弱。

一、 引 言

社会发展始于农耕社会,土地是农耕社会的物质载体,早期的经济学研究均指出土地是十分关键的生产资料,是影响农民生存和福祉的关键因素,而关于土地对城乡居民的福利差异研究较少。随着21世纪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国家相配套的土地政策在不断变迁,就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域而言,随着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土地已不再是决定农民生活保障的关键性因素,土地对城市和农村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那么,21世纪的土地政策对城乡居民的福利承担着什么样的作用?是扩大还是缩小了城乡居民的福利差异?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影响城乡居民福利?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完善中国土地管控政策、实现城乡融合,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对于城乡收入差距而言,城乡消费差距是一个更为直接标度生活状态的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城乡居民的福利差异(方福前,2009),国家发改委于2020年3月13日出台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1)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二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https:∥www.ndrc.gov.cn/xxgk/jd/jd/202003/t20200313_1223104.html,2020年3月13日。,《实施意见》指出要形成国内强大的消费市场、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建设城乡融合的消费网络;同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强调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农村消费需求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2)尹成杰:《国内大循环,农村大有可为》,《瞭望》2020年第37期。,因此,本文将以城乡消费差距作为度量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指标。

在土地管控政策方面,2002年后中央政府对于土地管控政策进行了调整:一、伴随着“招拍挂”制度的强力推行,在东部地区城市土地供给数量上开启了更为严格的建设用地指标管控(3)《关于清理各类园区用地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的紧急通知》(国土资发〔2003〕45号)。,土地供给由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陆铭等,2015)。二、 政府垄断的土地市场化全面开启(4)2002年4月国土部下发《关于通过招标、挂牌、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规定从2002年7月1日年起城市经营性(商业与住宅)用地出让必须通过招标、挂牌和拍卖等方式进行,改变了之前的无偿划拨和协议出让模式,但实际到2003年才全面执行。,各地政府可以自主配置土地供给,以实现土地出让金最大化(钱忠好和牟燕,2012)。三、 领导人换届,出于地区平衡发展的目的,采取了更倾向于中西部地区的土地供给方式(彭代彦和文乐,2016)。由图1可知,2002年,东部地区土地供给面积占比为52.37%,中西部土地供给面积占比为47.63%,自2003年以后,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城市土地供给面积的差距不断扩大(5)东部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中西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由于数据缺失,西藏未纳入样本。东部与中西部分法,下文类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要降低东部沿海地区的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中西部各省被分配到的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达65%。

图1 1999-2017年城市土地供给面积比重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0—2018)》,由于缺少2012年相关数据,2012年数据取2011年和2013年相关数据的平均值。

以2017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基本属性,运用GIS的全局趋势分析工具绘制中国城市土地供给面积(图2)与城乡消费差距的全局趋势分析图(图3),其中,X轴为正东方向,Y轴为正北方向,Z轴为基本属性值。发现2017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规模总体呈现出东西部低、中部高的特征,城乡消费差距则呈现出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

图2 2017年中国城市土地供给全局趋势

图3 2017年中国城城乡消费差距全局趋势

基于上述事实,本文认为土地管控调整政策与城乡消费差距存在一定关联,采用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除西藏)2000-2018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土地管控政策与城乡消费差距的内在关联,并重点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机制——房地产泡沫与土地利用效率,选取土地供给规模作为表示土地管控政策的阈值变量,刻画并分析土地管控与城乡消费差距之间的非线性特征,建立Hansen门槛阈值模型探究两者之间的非线性特征。本文的逻辑是:第一,就农村而言,更为严格的建设用地指标管控会使农村征地规模缩减,从而使农民丧失获取征地补偿的机会,同时,也会放缓农民进入城市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获取相对较高的城市务工收入,抑制其消费支出;就城市而言,更为严格的建设用地指标管控会使东部地区的城市用地面积扩张规模缩减,地方政府会将土地投向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的资本密集型工业企业和基础设施行业以获取财政收入,而对创造较多就业机会的服务业用地却投入不足,从而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抬高了城市就业的均衡工资,增加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刺激了其消费支出。第二,在土地供给受限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亦会利用土地垄断权扭曲土地配置,使商住用地供给紧张,推高了东部地区的房价,导致房地产投资行为加剧进而使房地产泡沫膨胀,房地产泡沫通过财富效应对城乡消费差距造成影响。第三,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相较于中西部地区较高,即农村迁入劳动力数量较多,在土地管控政策下,人口流入较多的地区反而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更加紧缺,且跨区域交易的经营性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机制与省际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还未完善,并不能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和土地禀赋充裕地区资金的互补优势,因此会阻碍东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抑制东部地区发展配套产业与创造就业的能力,进而不能及时有效落实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城市就业工作,最终对农村居民消费造成影响。

当前学术界对土地管控、房地产、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城乡消费差距已做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尚未将四者置于同一框架体系下分析其内在机制,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是:以2003年中国土地管控政策调整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该调整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分析在政策调整下地方政府土地供给是如何通过房地产与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城乡消费差距的。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拓展分析;第六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基于文献的分析

在更为严格的建设用地指标管控背景下,东部地区的城市用地面积扩张规模会减少,农村的征地规模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缩减,农村可用土地的规模会相对较为充裕。

首先,“资源诅咒”理论指出土地资源丰裕的地区会将经济体带上农业发展的路径,从而不利于居民收入提高(Stijns,2005)。随着土地被投入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相对于务农收入,农民务工所得收入要更高,且土地被征后还可以一次性获取一笔可观的征地补偿,因而会促进其消费增长。而当城市用地供给收紧、农村征地规模锐减、农村土地资源较为充裕时,一方面,会使农民丧失获取征地补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放缓农民进入城市的步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获取相对较高的城市务工收入,最终对其消费支出造成影响。

其次,就城市而言,随着中央用地指标日趋收紧,由于存在地方GDP竞赛,地方政府会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将土地供给至资本密集型工业企业和基础设施行业的建设(李慧,2019),这些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本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6)2003年和2013年,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5.60%和44.20%,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数量的比重分别为21.26%和29.2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林毅夫和陈斌开,2009),而对能够创造较多就业机会的服务业用地却往往投入不足,抑制了东部各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就减少了劳动力流入的供给数量,从而抬高了城市就业的均衡工资,在增加城市居民工资收入的同时,刺激了其消费支出(陆铭等,2015)。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说:

假说1:土地管控政策可能会通过增加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和抑制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从而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形成影响。

再次,在土地管控政策的背景下,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市场的垄断权,使土地尤其是商住用地供不应求,导致商住用地价格上涨过快,进而助推了房价上涨。作为家庭的主要财富,房价波动会使人们的财富存量变动,进而作用于收入分配、消费支出。一方面,房价的上涨提高了城市生活成本,造成失地后进城务工农民中的很大一部分难以在城市安家,他们往往要耗费巨大人力、财力等成本“候鸟式”迁徙于城乡之间,增加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生存压力与生活成本。游走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所,没有社会保障,像是这座城市的“隐形人”,这不但诱发了半城镇化问题,而且耗费了农民工劳动性收入,进而抑制了其消费(侯祥鹏,2020);另一方面,房产溢价的利益固化导致地区之间与城乡之间贫富差距过大,且房价上涨会刺激房地产投资过热,形成房地产泡沫(Tsai和Chiang,2019)。较多文献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随着房价上涨,房产的财富效应对城市居民的消费有增加效应(毛中根等,2017)。财富效应指的是:由于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促使持有资产的人财富增长(或减少),进而刺激(或抑制)消费,简而言之,就是人民拥有的资产越多(或资产价值越大),消费欲越强(Haberler,1976)。由于中国土地制度的限制,村民宅基地不能参与土地市场的买卖,因此房地产财富效应的作用主要对城镇居民有效,且大部分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村劳动力短期内无力购房,只能租房,当房价上涨时,房租也会随之上涨,在务工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消费支出就会被抑制。2003年东部土地供给收紧之后,东部地区房价不断上涨形成的财富规模非常庞大,2003-2018年,东部地区的住宅销售均价从2588元/平方米上涨到15277.55元/平方米,大约上涨了4.9倍(7)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作为衡量房地产泡沫的重要标准,房价收入比是一个相对房价的概念(Lustig和Van Nieuwerburgh,2005),较多研究发现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可能存在一定的泡沫成分,当房价收入比较高时,拥有多套房产的城市居民还可以通过抵押房产的方式取得更多的金融贷款,即使房产所有者没有将房产进行抵押再融资,但仍可以促进其消费增长,这是由于它抬高了财富的贴现值(Tsai和Chiang,2019)。房价上涨也可能会抑制那些需要购房者的消费支出,尤其是大批并不拥有此类财富的“新市民”,在其消费支出中的买房支出占比较高,从而挤出了其余消费支出,但作为经济系统的指示器,如果房价持续攀高,有房者和新买房者的房地产收益将从暂时收入变为持久收入,在增强市场信心的情况下,有房者消费支出的上涨将通过示范效应刺激包含新买房者在内的其他家庭消费支出(黄静和屠梅曾,2009)。

最后,随着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土地供给与地理位置对土地的利用效率的影响越来越大,土地供给对土地利用效率的积极作用在沿海有港口的东部各省要远超内陆中西部各省(陆铭,2011)。但现实是人口不断涌向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配置却偏向于中西部地区,这就导致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配置扭曲与土地利用效率不能得到充分释放(陈江龙等,2004),从而拉低了经济全要素生产率,限制了东部诸省份进一步提升经济集聚的能力,致使城市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不足,形成了户籍人口低于常住人口的半城镇化(朱要龙等,2020),2018年中国户籍城镇化率为48.37%,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59.58%(8)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些不能成为户籍人口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绝大部分都无法享受城市提供的社会保险,且他们签订的短期工作合同与收入来源于个体企业的比重均远超于城镇居民(陈斌开等,2010)。换句话说,由于城市土地效率释放不充分导致城市吸纳就业能力受限,农村转移劳动力未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工作待遇与福利保障,从而形成了不能安居乐业的预期,最终抑制其日常消费支出。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说:

假说2:土地管控政策会通过房地产泡沫的财富效应对城乡消费差距造成影响。

假说3:土地管控政策会通过抑制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对城乡消费差距造成影响。

三、 研究设计与变量解释

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1) 双重差分法。2003年中国为了降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之对应的土地管控政策变化不是以改善城乡消费差距为目的,如果可以同时观测到东部省份在土地管控政策执行和未执行情况下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差异,则该差异就是该政策实施的净效应。而实际是,处理组省份只能处于执行政策和未执行政策这两种状态之一,无法测算其处于两种不同状态下城乡消费差距的差异。实际上,相对于城乡消费差距而言,可以将此次土地管控政策变动当作一次“自然实验”,以检验土地管控政策变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设立双重差分模型:

图4 用地管控政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机制图

Urcgit=βpostit×provit+γXit+μi+δt+εit+c

(1)

在公式(1)中,Urcgit代表i省t时的城乡消费差距;postit代表时间虚拟变量,以2003年土地管控政策实施为分界点,2003年之前取值为0,2003年之后取值为1;provit代表分组虚拟变量,实验组取值为1,表示该组受到土地管控政策影响;对照组取值为0,表示该组并未受到土地管控政策影响;Xit代表一系列控制变量,μi和δt是省份固定效应和年度固定效应,εit是随机误差项;c是常数项。

上述双重差分模型的因果效应需要满足时间维度上的平行趋势假设(parallel trend assumption),考虑到“加强土地供应调整”是一项重大改革,前期会有酝酿、试点等一整套调研工作,可能会出现某些省份预期到政策会对城乡消费差距产生影响,进而提前通过调整土地储备数量来排除政策给地方经济带来的影响,为了排除这种可能性,本文构造公式(2)对事前趋势平行这一必要条件进行检验:

(2)

为了进一步刻画政策与城乡消费差距的内在关联,本文将验证其核心影响机制——房地产泡沫与土地利用效率。为全面刻画房地产泡沫,本文分别采用房价收入比、房地产投资二个指标刻画房地产泡沫,通过检验土地管控政策对土地利用效率、房价收入比、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以及土地利用效率、房价收入比、房地产投资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来验证机制关联。具体检验可以划分为:第一,以土地利用效率ETHit、房价收入比HPINit、房地产投资VSTit为被解释变量,分别观察政策对其的影响;第二,以城乡消费差距为被解释变量,分别观察土地利用效率ETHit、房价收入比HPINit和房地产投资VSTit对城乡消费差距Urcgit的作用。对应模型设定如下:

HPINitorVSTit=δ1postit×provit+γXit+μi+δt+εit+c

(3)

Urcgit=πpostit×provit+ϑ1HPINitorVSTit+γXit+μi+δt+εit+c

(4)

ETHit=δ2postit×provit+γXit+μi+δt+εit+c

(5)

Urcgit=πpostit×provit+ϑ2ETHit+γXit+μi+δt+εit+c

(6)

在式(3)和(4)中,如果假说2成立,则预期δ1和ϑ1显著为正。在(5)和(6)式中,如果假说3成立,则δ2和ϑ2显著为负。

(2)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由于在政策实施时点之前各方面禀赋往往存在系统性差异,东部省份与中西部省份城乡消费差距趋势也可能会不一样。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估计偏误,从而进一步确保结果稳健,本文还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样本进行遴选和匹配,以避免样本使用偏差,之后再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进行回归。这一方法的逻辑是为那些受到土地管控政策影响极大的省份匹配一个“按理说也应当受该政策较大影响,但没有受到该政策较大影响的省份”,进而建立“鲁宾反事实”框架。

首先筛选某省份是否受到土地管控政策影响的重要因素作为匹配依据,这些因素包括城镇化率、就业率、教育水平、金融发展、工业化,其中,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该省对土地的需求程度,就业率、金融发展和教育水平则会对该省土地配置结构产生影响。建立Logit模型测算出各省份实施土地管控政策的概率,即倾向得分值;其次,对Logit模型回归,得到概率后来匹配处理组和控制组,即在2003年实施土地管控政策之前,为受管控的东部省份在控制组中匹配按理也应该受到管控但实际并未受到管控的省份,将这些省份作为控制组,具体模型如下:

Yit=α0+α1Xit+εit

(7)

公式(7)中,Yit表示样本各个省份在不同时段的概率值,此即倾向得分值,下标i、t分别对应省份与年份;Xit是影响该省是否受到政策管控和城乡消费差距的控制变量集合,α1是回归系数,α0为常数项,εit为随机扰动项。

然后,使用双重差分法对倾向得分匹配后的结果进行回归。

(3) 非线性模型。本文选取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作为表征土地管控政策的解释变量,分别建立以土地利用效率ETHit、房价收入比HPINit和房地产投资VSTit为门槛变量,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clandit作为区制解释变量的单门槛模型:

Urcgit=β0+β1clanditI(HPINit≤γ)+β2clanditI(HPINit>γ)+εit

(8)

Urcgit=β0+β1clanditI(VSTit≤γ)+β2clanditI(VSTit>γ)+εit

(9)

Urcgit=β0+β1clanditI(ETHit≤γ)+β2clanditI(ETHit>γ)+εit

(10)

公式(8)、(9)和(10)分别为Hansen面板阈值模型,在求取门槛值γ的同时估计模型系数β1和β2,I(·)为示性函数,若满足括号中的条件则I=1,不满足则I=0。在确定存在一个门槛值的基础上,继续检验是否存在第二个门槛值,假如第二个门槛值不显著,则只有一个门槛值。

2. 指标选取与变量描述

(1) 被解释变量。城乡消费差距:采用城市人均消费与农村人均消费的比值表示。

(2) 核心解释变量。为了探究土地管控政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选择城市土地供给面积作为面板门槛阈值模型变量,城市土地供给面积采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表示。

(3) 机制变量。房地产投资:采用本年完成投资包括用于房屋建设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的投资额以及公益性建筑和土地购置费等的投资表示。房价收入比:用当年房地产价格与地区平均工资的比值衡量。土地利用效率:本文根据全国30个省份(剔除西藏)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以土地、劳动、资本为投入变量,分别对应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产出指标,分别对应地区GDP与预算内财政收入(经济效益)、绿地面积(环境效益),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使用Maxdea软件测度不同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4) 控制变量。城镇化:本文采用各省份城镇常住人口与当地总常住人口的比值衡量。就业率: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指标测算。教育水平:本文采用每万人本专科毕业生数表示。金融发展:本文采用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比重表示。工业化:本文采用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表示。

(5) 数据来源。本文采用2000到2018年期间的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除西藏)的面板数据估计了2003年土地管控政策调整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其中城乡消费差距、建设用地面积、地区平均工资、房价、分省份从业人数、资本存量(利用张军测算法)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9)》,房地产投资来自《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2001-2019)》,建成区面积、地区GDP、预算内财政收入、绿地面积、每万人本专科毕业生数、第二产业产值来自中经网分省份年度数据库,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与各省统计年鉴。各省份城镇常住人口与当地总常住人口的比值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与各省统计年鉴。

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描述性统计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1. 基本回归结果

首先估计公式(1)以探究土地管控政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相应的回归结果见表2。可以发现,列(1)的核心解释变量postit×provit的系数显著为正,在列(2)-列(6)中依次加入控制变量后,发现系数依然显著为正,说明结果稳健,这表明“加强土地供应调整”政策的实施对东部地区城乡消费差距有显著扩大的作用。

在控制变量方面,城镇化、就业率、教育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消费差距,这可能是由于发展城镇化、提高就业水平、加强教育程度和改善金融环境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从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这与已有文献研究结论一致;工业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林毅夫、陈斌开(2008)证明,重工业企业高度资本密集的特征决定了其吸纳就业能力的有限性,导致城市单位资本吸纳的劳动力减少,无法带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滞留农村的劳动力无法从事劳动力报酬更高的城市非农行业,使农村收入水平下降,进而扩大了城乡消费差距。

2. 检验平行趋势假设

表2的基准回归结果初步验证了本文假设:面临更严格的土地管控,东部地区的城乡消费差距会扩大。接下来,本文验证公式(2)所构建的平行趋势假设,这是双重差分模型因果效应成立的必要条件。

2001年和2002年∂t系数的估计值及相应的 95%显著性水平下的置信区间如图5所示,在改革前2年的时段中,估计值在统计上无一显著,由此可知,满足事前平行趋势这一假设。进一步我们还发现政策实施后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土地管控政策的确导致了城乡消费差距扩大。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图5 虚拟处置时间的安慰剂检验注:y轴对应系数大小;x轴before2treat和before1treat分别对应2001年和2002年;Binary treatment variable对应2003年;对应系数点估计值;——对应95%的置信区间。

3. 稳健性检验

(1) 安慰剂检验。由于2003年土地管控政策除了涉及到区域间土地供给数量的调整外,还涉及到全国层面土地供给方式等其他方面的调整,这可能会使得本文利用双重差分估计得到的土地管控政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处理效应是一个混合了很多政策影响后的综合结果。为了进一步排除其他未知因素对试点省份选择的干扰,确保本文所得到的结论是由倾向2003年土地管控政策所引致的,本文还采用了通过在所有样本中随机挑选若干次虚拟实验组的安慰剂检验,进行同基准回归一致的回归,为原始研究结论提供稳健性保证。具体而言,本文在30个省份里进行了1000次抽样,按基准回归模型(1)进行回归,被解释变量是城乡消费比的核密度分布如图6所示,抽样得到的绝大多数估计系数的t值的绝对值都在2以内,且p值都在0.1以上,说明政策在这1000次抽样中均没有显著效果,因此,本文的结论可以通过虚设实验组的安慰剂检验,再一次验证政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与其他未知因素的因果关系不大。

图6 虚拟处置实验组的安慰剂检验注:x轴代表从30个省份中随机抽取1000次对照组和实验组treatpost系数值,y轴代表其相应的p值,曲线代表核密度估计的t值分布,安慰剂检验采用Stata15.1软件编程运行得到。

(2) PSM-DID检验。表3中的列(1)为倾向得分匹配法的估计结果,可知所有的协变量均显著,因此倾向得分匹配结果较好。

表3 对照组选取的倾向得分匹配估计结果及随机性检验结果

虽然倾向匹配得分匹配可以为东部省份匹配出更为合适的控制组省份,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研究,使用双重差分法得到的无偏估计结果必须满足拟合数据的随机性与同质性。

首先,随机性假设检验。土地管控政策对省份的选取是否具有随机性,就土地管控政策制定的目的以及实施背景而言,2003年,新一届领导人为促进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采取了倾向中西部土地供给与管控东部土地供给的差异化政策,进而倒逼东部地区率先进行土地市场化改革,因此,其对土地管控省份的选取并非随机的,而是有针对性的。对非随机样本直接进行回归会导致样本选择性偏差,基于此,本文采用 Logit 模型来检验土地管控政策所影响省份的选择标准。具体地,将“是否为土地管控省份”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城乡消费差距、城镇化率、就业率、教育水平、金融发展、工业化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若城乡消费差距系数显著,则使用双重差分方法不合适。如表3列(2)可知,城乡消费差距系数不显著,说明2003年土地管控政策影响省份的选择并没有以城乡消费差距的变动为标准,即双重差分模型的随机性假设成立。

其次,同质性假设检验。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土地管控政策实施前的城乡消费差距变动趋势应具备同质性,因此本文使用2000-2002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各省份城乡消费差距的一阶差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是否为实验组作为二值解释变量,研究两个分组在土地管控政策实施之前被解释变量变化趋势的异同。回归结果见表4,可知城乡消费差距的回归结果不显著,这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城乡消费差距在2003年土地管控政策实施之前具有同样的时间趋势。因此,同质性假设成立。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同质性检验结果

(3) 双重差分法结果分析。表5是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后,再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土地管控政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回归结果,列(1)-(6)为依次加入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整体看来,土地管控政策postit×provit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这说明土地管控政策显著拉大了城乡消费差距。城镇化、就业水平、教育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城乡消费差距影响显著为负,工业化水平对城乡消费差距影响显著为正,与已有文献研究结果一致,因此不再赘述。

表5 双重差分法结果分析

五、 拓展分析

1. 机制检验

由表6可知,土地管控政策对房价收入比(HPIN)和房地产投资(VST)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说明在中央土地管控政策收紧对东部地区土地供给和人口不断涌入东部地区形成对房屋巨大需求的背景下,各地商住用地供给短缺导致房价上涨,且由于房地产不仅有消费功能还具有投资价值,城市居民通常将投资房产作为财富保值增值的渠道,因此,房价高涨预期刺激房地产投资需求增加,进一步形成了房地产泡沫,导致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收入比和房地产投资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房地产泡沫的财富效应刺激了城市居民消费,扩大了城乡消费差距,验证了本文假说2。

土地管控政策对土地利用效率(ETH)的影响均显著为负,说明偏向中西部与紧缩东部的土地管控政策会抑制东部地区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使城市充分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进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由此可知,土地管控政策抑制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进而扩大了城乡消费差距,验证了本文假说3。

表6 土地管控政策对房价收入比、房地产投资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2. 门槛检验

首先进行门槛效应检验,表7报告了门槛效应检验后的F值,可以发现,房价收入比(HPIN),房地产投资(VST),土地利用效率(ETH)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因此本文选择单门槛模型进行检验。

表7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从表8可以看出:以房价收入比HPIN为门槛变量时,对应的门槛估计值为0.0928,似然比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以房地产投资VST为门槛变量时,对应的门槛估计值为263.9165,似然比值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以土地利用效率ETH为门槛变量时,对应的门槛估计值为0.8178,似然比值小于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表8 单门槛模型门槛值的估计结果

从表9可知,三个门槛回归模型的系数均较为显著,由公式(8)可知,当房价收入比小于0.0928时,城市土地供给面积每增加1平方公里,城乡消费差距会缩小大约0.0005,当房价收入比超过0.0928时,城市土地供给面积每增加1平方公里,城乡消费差距会缩小大约0.0009。随着房价收入比从较低的区间上涨至较高的区间,土地供给规模对城乡消费差距缩小的作用在增强。由公式(9)可知,当房地产投资小于263.9165亿元时,增加城市土地供给面积对城乡消费差距会影响不显著,当房地产投资超过263.9165亿元时,城市土地供给面积每增加1平方公里,城乡消费差距会缩小大约0.00048。随着房地产投资额从较低的区间上涨至较高的区间,土地供给规模对城乡消费差距缩小的作用在增强。由公式(10)可知,当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小于0.8178时,城市土地供给面积每增加1平方公里,城乡消费差距会缩小大约0.0005,当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超过0.8178时,城市土地供给面积每增加1平方公里,城乡消费差距会缩小大约0.00028。随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较低的区间上涨至较高的区间,土地供给规模对城乡消费差距缩小的作用在减弱。

表9 单门槛模型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

综上,无论采用房地产投资、房价收入比来衡量房地产泡沫,最终结果趋于一致,即当存在房地产泡沫时,增加土地供给可以抑制房地产泡沫膨胀,从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房地产泡沫存在两个典型区间,当房地产泡沫较小时,增加土地供给规模对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作用较小;当房地产泡沫较大时,增加土地供给规模对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作用较大。

土地利用效率存在两个典型区间,当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时,应在不违背国家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政策基础上,适当增加土地供给规模,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经济集聚,增加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从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当土地利用效率较高时,由于土地利用效率已经趋于充分释放阶段,增加土地供给规模对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作用会减弱。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2000-2018年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2003年土地管控政策为“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土地管控政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房地产泡沫与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地,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具体分析土地供给规模随着房地产泡沫和土地利用效率的程度变化而对城乡消费差距影响的非线性区间变化。

经过40多年发展,中国的城乡关系已迈入新阶段,人口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涌入城市,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逐渐进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央政府为了实现区域平衡发展,在土地供给上偏向中西部省份,导致东部地区的土地供应紧缺;而在劳动力流出的中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却是增加的,这就出现了土地与劳动力资源空间错配的现象,土地供需错配造成了东部各省土地供给紧缺,形成了过大的房地产泡沫,同时也影响了东部地区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房地产泡沫衍生的财富效应与高房价下的高生活成本,以及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的虹吸就业不足,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收入造成了极大影响,进而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要建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释放内需是关键基点,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建成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是实现社会内循环的主要动力,其中,土地供给的配置也应该与地方经济循环发展和劳动力流动方向相一致。限制城市土地使用权跨区域再配置,短期内使各区域经济得以均衡化发展,但长期不仅会诱发房地产泡沫,而且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蒙受损耗,进而使农村转移劳动力融入城市的进程受阻,拉开城乡消费差距。

以土地管控的模式实现区域平衡发展不能忽略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从促使要素空间匹配与畅通的视角看,中央政府在制定以土地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时,应以实现城乡之间人地联动为目标,使土地供给适应城市用地需求,从而更好地激发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削弱房地产泡沫,在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缩小城乡差距,使土地供给应与其吸纳农村人口就业、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能力相匹配。

猜你喜欢
利用效率差距城乡
避免肥料流失 提高利用效率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渭北旱塬春玉米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效率研究
不同白菜品种对锌的响应及锌利用效率研究
嫁接与施肥对番茄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