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雪峰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63)
自2020年以来我国面临百年罕有的健康环境大变局,主要体现在完全陌生的新型传染病的爆发并蔓延全球。为了防控疫情多地采取阻断和隔离管理,家庭、城市、国家各个层面在经济、生活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聚集性活动都被取消,体育活动也不例外。就目前官方渠道发布出的信息来看易感染者和重症者几乎都是免疫力不强的人群。
健康环境大变局引起的社会现象为:麻痹、无知、迷信、恐慌、缺乏科学与卫生常识、身体健康与防护、大规模聚集、公共意识、对自己的人的身体生理和肌体缺乏基本知识的了解,导致无病无疫情时满不在乎,有病有疫情发生时,慌乱无措,容易轻信谣言和伪科学信息,导致个人的恐惧和集体性的恐慌。
在健康环境大变局中不少体育界有识之士及时发布上传了一些居家体育锻炼的文章和视频内容,让身在家中自我隔离的人可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由此,更应该引发体育教育者的思考。体育和至学校体育到底是什么?面对大变局给我们的警示,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健康环境大变局使我们有了停下来思考的机会,我们社会中的体育到底是什么?健康环境的大变局给我们带来另一个思考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背景下,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让我们从体育产生本源、初心和公认的定义来做个梳理、从回归初心和本质的角度来回答我们当今所面临的大变局应该如何应对。
国际体育名词协会出版的《体育名词术语》当中,对体育的解释是,体育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综合各种身体活动,规律、制度和物质条件。
我国对体育运动的解释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
这里面已经明确的解释了几个关于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一是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二是卫生措施;三是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四是身体练习基本手段,这些都表明人体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并且要有必要的卫生措施,人才可以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增强体质。《学校体育概论》中的表述是:学校体育是指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过程,这很明确的指出了学校体育的本质。
学校体育作为为社会不断培养合格和优质成员的重要阶段,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培养的不仅是运动技术和动作能力,而且还包括影响一生的兴趣、态度、习惯、知识自我内化的综合素质能力,是隐性和显性的完整融合。作为陪伴人的一生的体育能力就是关乎人人健康自我维护的核心能力之一。
我国体育是多样化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线、社会体育为基础、职业体育为特色,其他类型体育为补充,其中社会体育非常宽泛。另外,在我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事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基本都是专业体育运动员;学校体育中的竞技体育成分也很多。中小学条件好的有校队以及高水平运动队,其中选拔的都是体育特长生或运动技能尖子。但大部分的学生身体状况堪忧,即使在体育院校中,很多学生运动员很容易受伤。这表明体育和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偏差,大多数学校以容易体现竞赛成绩的运动项目为重点,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去参加比赛以满足学校对成绩荣誉的需求。一边是数量可观的奖杯和奖牌,一边是学生体质下降不争的事实,如何平衡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之间的关系?除了体育竞赛成绩之外,学校体育还能给学生、给社会、给国家带来什么?如何利用我们的国情和制度优势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整体水平。
我国体育一个优势就是规模大,这个在学校体育中也体现的非常明显,但规模也是双刃剑,我国体育学校体育由项目体育为主,规模为特色,中考高考的体育加试的初衷也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体质。实际操作中却大量存在临时抱佛脚的针对性补课训练,突击补课训练的结果是通过了考试,但对于体育的认知和兴趣却大为降低,以为突击强化训练的结果是,身体承受了不相适应的强度,加大了对体育运动的畏惧和厌烦。
另外,各个体育项目为了扩大参与人群基础,会举办各种不同层级的比赛,分别增设组别,加大获奖机率;会增加竞赛吸引力,使参与竞赛的人数增加;但这种导向引起的负面也很明显,其参赛的目的是为了获奖,其作用是成为升学、获得其它竞争机会的筹码,导致许多家长对于比赛和奖项的兴趣和投入度比学生自己还要高。而他们为了获胜的手段就是不断的训练与强化训练,盲目的参加比赛,导致的后果就是获得的奖牌多了,但体育锻炼的兴趣没了,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少了,受伤几率增加了。功利性的竞赛训练替代了学校体育的本质作用和目的。
刘旭明《论我国学校体育的概念病病症与成因分析》、魏勇《体适能学校体育的核心概念(上)》等。在从学校体育的概念和种属、种差上等角度上的研究对以上的现象成因也有这较为深入的分析。
健康环境的大变局使得我们应该更明确和深刻的理解体适能这个外来词的含义。一种对体育运动能力本意新的角度理解。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人体自身对自然和类自然的环境的适应和自我驾驭能力——即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的强化与保持。所有人不分年龄、种族、民族、性别、健全与否都能通过体育运动或者体适能而获得益处,从而充分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意义上的自我载体——身体和健康。学校体育便是形成这个核心能力的主阵地。
“大变局”以及生存与生活环境的变化——类自然的城市的不断扩大,迫使我们的学校体育要在运动项目上不断的出新才能适应大变局。滑板、街舞、小轮车等新项目进入奥运会给我们很好的印证。项目的变化说明人类面对环境的变化自我适应性反应,其核心—增强身体核心能力和健康水平的本质并未改变。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这是毛泽东主席对体育著名的一句话,其明确地指引了广播体操运动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也让我国体育以人民体育的方式蓬勃展开,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学生更是成为主力军和最大收益者。广播体操是一项集合了心肺功能、身体各部位的全身性基础健身运动,这符合人对健身的基本需求;
(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就是三个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3)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且标准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都证明国家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一贯政策和要求。
(1)体育的基本是身体活动、身体练习,这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对人体的作用,目前学者对于体育的作用的态度往往是两级化,一种强调的是能力的强化,一种强调的是精神的培养。缺少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这是对体育本质的曲解,我们应该认清和回归体育的本质。
我们常常把物质化作用视为功能作用,把隐性的习惯改变称之为精神作用,表现为人的素质或素养。
健康环境大变局使我们明白了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时刻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发展的理念。违反这个规律和理念的后果是严重的,是人类难以承受的。
(2)融合发展是一个颇具时代感的用词,但是一个极其恰当的词。
学校体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发展,这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万物互联的时代,学校体育必须发挥自身的特点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融合发展。现代教育已打破了传统校园的概念,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的更新已将校园扩展至全社会,任何人都可在公开课程中学习,拿到学分与证书。这说明教育已不再是象牙塔中的专利,教育应成为也已经成为全社会所有人都可使用的公共产品。学校体育更应该将系统性、教育性、专业性资源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服务于社会,落实到基层(社区)。
(3)“双减政策”具体解读的信息带来的好的方面事,体育、艺术等被明确为非学科教育,表明国家再一次强调了体育对人健康的重要作用,是对“体育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最好实践例证。
家庭体育: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将家庭体育的临近属概念确定为“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
表1 不同类型体育的作用对比表
上述对比是通过对教育系统的教学、竞赛和社区体育的活动竞赛及家庭体育活动的观察与统计获得的。体育竞赛并不只是通过与他人的比拼而体现,还包括克服环境来获得的。通过体育运动来挑战自身的极限也不只是单纯的破纪录,破纪录也不单单是身体能力的增强也是意志力的增强、是克服和战胜困难的综合能力的增强,最终的目标是提高人在自然与类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力。这种能力是需要系统性的培养,而学校体育恰恰具有这种优势,虽然他只是阶段性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体育是普及性第一,这也是国家开设不同类型和层次学校的原因。
运动技术练习与知识掌握——习惯形成——运动行为自觉——终身体育素质养成——健康体育文化自觉与具备的体育之路,通过规范化、形象化、尊严化、仪式化、情感化、人性化的程序环节和提高审美感的外化行为动作,使体育深入人的心里。让探寻体验运动的乐趣、挑战与战胜困难(闯关)成就感、抗压力成为必要意识、让体育的思辨与创新成为广大校园学生的一种自然体现,让规则与体育道德的思维的习惯成为广大校园学生的一种自然体现、让体育成为我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必备良方!这也是符合体育这个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人文科学的特性,因此疫情常态防控化环境下的学校体育可更直接的将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用行为系统体现和传承。
个人身体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的锻炼:身体核心区域的肌肉和心肺功能锻炼、应研究与开展与自然环境和现实城市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拓展能力锻炼项目,方向与位置识别、通过障碍、识别现实环境中可利用成为工具的可靠性能力;快速移动能力,跑跳、翻、滚、游动、爬行、滑行、攀爬、下降等,以提高学生乃至全社会青少年的身体适应力和生存力以及安全运动和防护能力的训练!
中国文化中的“术与道”体现在体育中是要术与道的兼备,从术的掌握到升华为道。
改变单一的竞技成绩目标导向的功利功能需求,强化对身体健康的功能需求供给和审美及价值观需求引导和供给目标导向。让学生成为具有健康身体物质基础,又有正确审美取向和价值观的人,成为对于国家、社会和家庭用建设作用的社会主义人才。这看似抽象,但却可以具体具象的实施:
(1)知识的传授:身体的奥秘—了解人体结构和运动生理知识,多以三维立体动图、视频形式和真人对应模型形式认知。健康身体塑造的知识基础的建立;
(2)体育及身体审美教育:体育涉及的身体形态、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服饰、器材、场地、场馆、运动规律、节奏、规则、音乐、突出人物等等,通过课程、活动、分解训练、比赛、实地专项夏冬令营的专项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乃至全社会人员参与其中;
(3)新的个人及公共健康与卫生的新规则制定和推广,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施和向社会的延伸普及;
(4)举办符合各种年龄层的“体适能”体验活动和短训课程,推广人体对新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克难能力;让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得到具体体现;
(5)学校与社区、单位成立相应体育俱乐部,以学校体育的项目和师资优势,整合学校、社区场地资源、开发社区、家庭、单位的目标参与人群资源,针对性的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