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潇,潘周娴,陈 适,沈 震,牛璐璐,5,潘 慧,姚 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1.临床医学八年制;2.变态反应科;3.内分泌科;6.神经外科,北京100730;4.中国科学院 自动化研究所,北京100190;5.中国科学院大学 人工智能学院,北京100190)
内镜下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ETS)是垂体腺瘤的主要治疗方式。该手术需在狭小空间内准确定位垂体腺瘤并切除,同时避免损伤周围正常垂体组织以及毗邻解剖结构,对术者要求较高。该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与手术医生的学习曲线有关:当术者主刀手术例数>50时,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出现显著下降[1-2]。因此,对于医学生与低年资医生而言,在参与真实手术前应充分进行仿真模拟练习,积累一定的操作经验。
三维打印(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3],3D打印)是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可对复杂精细结构进行快速制造。3D打印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包括提供解剖模型、进行手术指导和制造移植器官等;应用范围涵盖多个手术科室,如整形外科、口腔科、神经外科和骨科[4-5]。近年来,3D打印仿真人体模型逐渐推广于外科操作练习中。与传统大体解剖模型相比,3D打印模型具有易于获取、保存长久的优点,适合重复练习操作技术。然而,实现3D打印教具的难点在于如何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解剖结构。这意味着在制造教具时需要构建精确模型,挑选外观与质地符合人体构造的打印材料。
目前已有部分研究采用3D打印制作教学模型,但对于仿真模型的研究较少[6-7]。本课题组采用体绘制图像、数字模型与低成本3D台式打印机制作了颅底模型[8],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操作模型。本文对垂体腺瘤切除操作模型的真实性进行了探究,并初步探讨了模型的教学性。
1.1.1 模型构建:图1描述了垂体腺瘤切除模型的构建过程。使用Siemens SOMATOM Force CT扫描仪扫描患者头部,所得数据导入Mimics,通过设置阈值来获得所需的颅骨部分;使用Mimics的填充工具来修复数据采集和格式转换过程中缺失的结构,以OBJ(OBJect)格式导出文件,并将其上载到Autodesk Mudbox(2012)中;然后使用数字雕刻三维操作工具,进一步雕刻重要部分的特征,使其更加明显[9]。将模型分割为颅骨底座部分与鼻腔操作部分,以实现鼻腔部分拆卸更换的需求。
A. 鼻腔模型的建模与修复; B. 可拆卸鼻腔模型三视图; C. 鼻腔镜图像:暴露“垂体腺瘤”图1 经鼻可拆卸垂体腺瘤切除模型构建图像Fig 1 Construction of nasal removable pituitary adenoma resection model
1.1.2 底座打印:使用直径为1.75 mm、层厚为0.1 mm的白色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材料,采用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技术打印颅骨底座。
1.1.3 鼻腔构建:使用石膏材料,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鼻腔[10]。首先在鼻腔手术区模型表面涂抹5度硅胶,使其具有皮肤般的质感;其次用502黏接剂黏住鼻道和鼻中隔两侧;然后使用0度硅胶与红色色浆的混合体覆盖鼻腔内部模拟腔内分泌物;最后在鼻腔模型的鞍区垂体窝内放置熟鹌鹑蛋,模拟待切除的垂体腺瘤;两旁放置薄层硅胶制血袋,模拟双侧颈内动脉,并采用魔术带固定。
本研究组以往研究文献中包含构建模型的详细步骤[10]。
参与评估的人员包括北京协和医院本院及进修医师19名,按照年资进行分组:年资<10分入“低年资组”,共10人;年资≥10分入“高年资组”,共9人。每位医师分别对3D打印垂体腺瘤切除模型进行如下操作:1) 鼻腔结构探查;2)暴露鹌鹑蛋模拟的“垂体”;3) 切除鹌鹑蛋模拟的“垂体”。操作前后分别填写调查问卷与评估量表,包括:1)评估者基本信息:科室、年资、训练经历、操作信心等;2)评估量表:模型的外观与操作真实度;3)主观感受:评估者信心增长程度、建议等。
低年资组与高年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垂体腺瘤模型操作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使用SPSS 25进行统计。
评估者共19名,平均年龄为34.1±6.4,男性共16人(84.2%),平均年资为8.3±6.4年。科室分布包括神经外科12名(63.2%),外科5名(26.3%),耳鼻喉科1名(5.3%)。职称为住院医师10名(52.6%),主治医师3名(15.8%)以及副主任医师6名(31.6%)。
图2统计了各评估者对于鼻腔镜探查术与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操作经验。由图可知,高年资组接触两种操作的探查经验均高于低年资组。
A.鼻腔镜操作次数统计; B.垂体瘤切除次数统计; C.鼻腔镜探查操作的最高级别; D.垂体瘤切除术操作的最高级别图2 评估者操作经验统计Fig 2 Statistics of operating experience of the evaluator
图3为模型真实度量表中的各项评分情况。该模型所有真实度项目的得分均在4附近,其中评分最高为“结构大小仿真程度”,评分最低项为“组织软硬仿真程度”,各评分项间无明显差异。与“识别鼻腔结构”“成功暴露垂体腺瘤”步骤相比,“切除垂体腺瘤”的真实性评分相对较低(图3A)。对于“垂体腺瘤”切除操作,高年资组评分普遍低于低年资组(图3C)。
A.“垂体瘤”切除中核心操作步骤真实性评分; B.鼻腔镜真实性评分; C.“垂体瘤”切除术真实性评分图3 各量表评分Fig 3 Statistics of scores in each scale
图4显示了操作前后评估者的信心评分变化。由图可知,除高年资组在垂体腺瘤切除操作后信心降低外,其余组别评分在两项操作后均有上升。对年资组间进行比较,操作前低年资组信心评分显著低于高年资组,操作后两组评分趋于一致;对于“垂体腺瘤切除”步骤,低年资组的信心评分变化显著高于高年资组(图4B)。
低年资组与高年资组分别对下列信心评分进行独立t检验:A.鼻腔镜; B.“垂体瘤”切除术图4 操作前后信心评分Fig 4 Confidence scor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评估者认为模型的“解剖结构准确程度”对于真实度最为重要;所有人均认为通过模型操作后知识储备得到提升;对于模型的用途,选择“手术教学”的评估者最多,为18名(94.7%);对于训练效果,选择“增加操作熟练度”的评估者最多,为18名(94.7%)。
此外,部分评估者对模型的真实度提出了改造建议:1)面部采用更加坚硬的材料以模仿骨骼;2)应体现蝶窦开口;3)鼻中隔和鼻顶部应连到一起。
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对术者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接受大量培训[2]。传统的仿真练习通常采用尸头进行操作。然而遗体捐献单位数量有限,尸头数量稀少。新鲜尸头标本演示性较好,但保存条件较为苛刻;固定尸头易于保存,但结构顺应性差。因此,开展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寻找易于获得、便于长期使用的仿真模具。3D打印可根据建模批量制造精确模型,是制作解剖模具的优选,目前已有研究应用3D打印制作经蝶垂体瘤切除教学模型[7]。本文介绍了一例仿真垂体腺瘤切除模型,对真实性进行了评估。
真实性是一种抽象概念,模型内结构的大小、颜色、质地、位置等各种性质均可影响最终呈现的结果。本实验根据真实性的影响因素制定了较为详细的量表,从多角度、多方位评估,探讨影响真实性呈现的主要原因。对于该模型,结构大小的仿真得分最高,这说明该模型的建模较为准确;但该模型的组织软硬程度仍有欠缺,说明选择适宜材料是仿真模型构建过程中的难点。模型构建的另一难点在于血管、肿瘤模型的真实性。本研究采用硅胶血袋和鹌鹑蛋模拟血管和肿瘤,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培训难度选择不同的肿瘤替代物,例如对进阶培训人员可应用生鹌鹑蛋来模拟鞍底和鞍底硬膜,增加操作的难度。
此外,不同年资医师对模型真实程度的理解各不相同,本文根据年资对医师进行了分组。从评估量表结果可知,对于同一个解剖部位,高年资组的评分较低年资组更低。高年资组医师操作经验丰富,给出的评分更加接近真实情况。缺乏经验的医师对模型可能存在主观印象,通过年资分组降低了主观猜测造成的干扰。
本研究设计了操作前后信心变化评分,初步探究了模型的教学价值。从结果来看,操作后低年资组信心评分增长较多,向高年资组靠拢,证明该模型可针对缺乏经验者提升操作信心,适宜应用于实际教学。由于本研究为教学试验的铺垫,尚未设计客观指标体现操作前后的技能变化,在之后的实验设计中将采用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结合的方式,对模型的教学价值进行详细的研究。
本研究验证了该垂体腺瘤切除模型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下一步将开展教学试验,评估模型的教学作用,以期进一步推广3D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