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玉,张 凯,张少华
《世界反兴奋剂条例》指出,“体育精神是人类精神、身体和思想的高扬,是体育价值的反映”。张云凡从文化学视角表述体育精神是运动者的体育意识在运动过程中展现人们智慧与力量、拼搏等积极思想意识,是体育文化最高产物。翟闫飞学者提出体育精神的内核包括: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强身健体的乐生精神、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公平正义的竞争精神、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遵纪守规的道德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强的超越精神七个方面。汪凌(2011年)在校园体育文化领域进一步提出,体育精神文化的内涵可分三个层次:一是核心的体育价值观,包括体育观念、体育思想等;二是作为文化主体的师生员工的体育素质,包括体育言论、体育道德修养;三是师生员工体育观念的外在表现,即体育风气。可以说,校园体育精神是校园师生观念意识形态。反观日常教学,体育课堂在关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形成的同时,对学生们体育精神形成的引导甚少。然而,课堂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叠加,培养学生对精神层面的认知和追求也是课的重要组成,是践行新课标、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基于该理论和实践背景,本文从初中生的视角去解读体育精神,旨在为日后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以北京市西城区在校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初中生对体育精神实质的认识。
针对研究主题,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方法,即“符号互动论”,其基本原则是研究者从被研究对象的角度来把握研究者赋予他们认知、行动和经历以及周围环境的主观意义,并用相应的方式重构被研究对象的观点。重构的过程是基于访谈后利用扎根理论和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构建理论框架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自下而上的收集、分析、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正式访谈前,把研究主题细化成4个具有内隐逻辑的子问题,向学生讲述体育精神定,便于学生理解和回答,即:
1)你有没有喜爱的运动员?
2)你为什么喜爱他/她,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3)这些体育精神为什么对他而言是重要的?
4)“体育精神”的理解对于自己作为初中生有什么影响?
研究中,为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选取男女学生各10名。访谈为一对一、半结构访谈式,访谈时间总长356分钟,平均访谈时间约35分钟,转录文本共64761字。随后,为进一步充实理论进行焦点座谈。
根据初中生理解特点,将上述研究问题重新调整如下:
1)在体育运动方面,你有没有喜爱的运动员或同学?
2)你喜欢他/她哪儿?
3)请说出至少5条以上符合体育精神的行为。
4)“体育精神”的理解对于自己作为初中生有什么影响?
在设计提纲下,还会发掘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研究者会进行适当的追问,以获取更多信息,完善理论,如表1。
表1 学生WSH个人信息及现场使用访谈题录
对WSH同学访谈从“体育方面,你有喜欢的运动员或同学吗”入手,降低问题难度,当学生谈论运动员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吸引他时,说明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到体育精神的实质,所以笔者追问“从C罗身上你看到了什么精神层面的东西,体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更加靠近问题中心。最后,联系日常课堂和比赛,谈谈是否拥有体育精神,进一步丰富访谈内容。
访谈整理中发现内容接近饱和,故停止访谈。依照扎根理论三级编码要求,对访谈记录编码。一级编码时,力图体现原始资料中有意义的单位,初步形成了“品行修养要求”“个人技术魅力”“目标规划要求”“态度约束”“同伴关系”“对手态度”六个类属及其属性和维度。(如表2所示部分资料节选)。
表2 学生访谈资料编码示例
NVivo11中“体育精神编码表”发现,材料来源和参考点数最多为:品行修养要求类属材料来源为12,参考点数为43,是学生们认为最体现体育精神的类属,其次是个人技术魅力类属材料来源为9,参考点数为21。结合分析,初步构建理论模型(图一)。初中生认为体育精神是一种“德才(技)兼备”的人,包括内在的自我修养和外在的他人对待两个层面,追问被访谈者HFH:体育水平高低能否体现体育精神?HFH:不一定,水平高的可能天生条件比别人好,我认可的体育精神更应该体现在通过努力后天付出获得进步。可见,体育精神应该体现在“德技兼备,以德为先”的品质。
图一 初步构建理论模型
在访谈中,学生表现出局促,表达的内容容易出现在某一个特征上存在片面性,缺少有机整体性。故采取焦点座谈方式进一步充实理论,让学生和自己同伴共同交流,营造轻松氛围。
座谈主题依然围绕初中生视角下“体育精神”的诠释。为营造融洽的座谈氛围,访谈人员和访谈协调员均为论文撰写参与者,没有教师参加。被访谈者有较高同质性,每位成员乐于表达自己的见地。座谈包括两个环节。环节一,以“体育精神主要从自我修养和他人对待两个层面去概括”的观点切入,验证前期研究假设;环节二,验证结论过程中,被访谈对象认为需要充实理论而增加的题项,即“比赛对抗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体育精神”,该探讨置于情境中,使谈话更加直观具体。以下是经访谈员收集、分析、整理的座谈记录的观点呈现。
环节一:从已探索理论模型切入
问题导入:体育精神从自我修养和他人对待两个层面去概括,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W:可行,体育精神和其他精神类似,很难剥离群体来谈,既要有自我的要求,也要体现在与他人的接触中。
学生A:认可这样的概括。尤其是对自我的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最能体现体育精神了。
学生X:认同,自我修养和他人对待都是激励我们和身边人去学习体育精神,让我们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出发去学习。
学生S:我认可,如果没有自我修养的话就不会认识到体育精神,所以自我修养是很重要的,然后是他人对待,这也是认识他人的一个方法,多团结他人就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体现。
学生H:体育精神不是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而且还有一定的逻辑性,相互作用的,比如,个人的自我修养外显出来就会体现在与同伴与对手的态度和行为上,与他人的互动进一步也会影响到自我修养的形成。而且我们的体育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的,很多运动员不仅与对手有冲突还会恶意违规,比如兴奋剂,或者恶意辱骂执政者等等,这些其实也是与体育精神相违背的。
学生L:我认同H的观点,比赛对抗中,规则约束是一个大前提,没有这个公正的执法体系,体育的公平、公正、公开也就不成立了,也就失去了体育的魅力,因此,拥有体育精神的人也应该尊重规则、尊重执法。
环节二:追问环节一,充实理论
问题导入:比赛对抗中(或观看比赛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体育精神?
学生W:篮球人往往到了最后一秒都不会去垂头丧气,而是拼尽全力去赢得比赛,这是体育精神的行为。
学生H:我记得科比跟腱断裂的时候忍者剧痛,罚了球之后才下场。
学生S:裁判出现误判时,能够公正的对待。如有一年足球比赛,内德维德在禁区突破后摔倒,裁判判罚极刑。但是内德维德起身后冲裁判摆手,示意对方并没有犯规,随后裁判也友好同他握手,收回判罚。
被访谈者以举例子的形式解读同学们思维中的体育精神行为的体现。归纳为四个领域且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补充了“规则意识”这一类属及维度,即规则的意识性:强—弱。整合S1初中生体育精神模型与焦点座谈的发现,拥有体育精神的人不仅仅对同伴、竞争对手有体现,公正和遵从规则也必不可少。(如图二)
图二 初中生视角下体育精神的动态模型(修正)
1.初中生对体育精神认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正向性。符合我国当前水平四新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倡导的方向。
2.初中生对体育精神认知与其他群体有差异,有待丰富和完善。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精神倡导的社会责任感没有体现。翟闫飞认为体育精神内涵还应包括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此次调查未获得该结论。
3.学生对个体体育精神中自身品德与技术魅力上更注重品德修养,这在其他相关研究中没有细致探讨。
4.初中生视角下体育精神主要体现在自我修养、他人对待、生活日常和比赛对抗四个领域,各领域相互作用,形成动态模型且在不同领域有侧重。其中自我修养包括目标规划要求、态度情感要求;他人对待主要体现在同伴关系和对手态度;生活日常领域包括品行修养要求、个人技术要求;比赛对抗领域主要体现在规则意识的认可和遵从。
1.课堂教学中渗透体育精神价值理念。教师的外化行为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体育精神并最终展现优良的体育精神风貌。首先,把体育精神教育嵌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采取主题教育讲座,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体现体育精神的行为,比如,林书豪的成长之路。最后,把陈述性知识程序化,在赛场上用实战帮助学生展现体育精神风貌。例如,篮球比赛前的致敬行为,告诉学生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比赛后的握手致谢意识,让学生从实处感受体育精神行为随处可见。
2.本研究从初中生视角探讨体育精神的实质,得到一个较完善的体育精神动态模型。同时,存在不足: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下体育精神维度及初中新课标的内容有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