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育研究

2022-11-24 16:57:08王立镇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血性军人培育

王立镇

前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军队院校是军官生长的摇篮,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部队战斗力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军事体育是以人的身体训练、心理磨炼、思想锤炼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训练活动,其功能不仅承载着“体”的本源,也担负着“育”的使然,军事体育与战斗精神培育有着极大的交融性。因此,从课程思政视角下挖掘军事体育课程对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育的教育价值,对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以及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现状分析

1.1 政治意识相对弱化

个别学员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政治意识、理想信念有所弱化,价值追求有所偏离,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认识不深,对我军的优良传统缺乏切身感受。部分学员报国意识淡化、敢打必胜气概虚化、直面苦累意志退化、牺牲奉献意识弱化,对国家大事、时事政治、方针政策不能正确认识。例如,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军校响应国家号召,采取就地过年。面对假期调整甚至被取消,个别学员政治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问题,甚至发表一些消极言论。

1.2 价值追求不够坚定

目前,“00后”已成为军校学员的主体,他们大都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和自主性,并且具有很强的军人自豪感。但也有部分学员,价值追求不够坚定,价值观念偏移明显,不敢挑战困难、不愿接受磨炼、不能承受挫折,“骄、娇”二气过盛,血性虎气不足,这对培养学员战斗精神提出了严峻挑战。

服役动机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对军官职业的认同感很高,渴望献身国防事业,实现自我价值;一类是服役动机不稳定,不是主动投身国防事业,而是被家长逼着进入军校,处于消极观望状态;还有一类是把军官职业看作谋生手段或进入社会的塌跳板,不愿意在部队长期发展。

1.3 尚武精神弘扬不足

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血性十足,尚武精神生生不息,汉武帝的一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何等的令人敬畏。然而,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给国家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积习。社会审美取向出现偏差,男孩子缺少了“阳刚之气”,媒体和影视剧中“小鲜肉”越来越成为主流,把娘气当绅士。调查发现,大部分学员具备较强的尚武精神,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素质距离打仗标准还有差距”,具备较强的学习劲头和奋斗意识。但也有少数学员对“能打仗、打胜仗”的意识不强,尚武精神淡化,缺乏争第一、扛红旗的血性豪气以及敢打必胜的信心。部分学员对个人身份的自豪感减弱,成才的动力不足,对职业追求“无目标”或者感到“迷茫”,主动退学现象时有发生。

2 军事体育课程开展战斗精神培育的独特性

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抓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把培育战斗精神、培养战斗作风突出出来,引导官兵牢固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军队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与其他课程相比,无论是课程性质、内容体系,还是组织形式与教学环境,军事体育课程开展战斗精神培育有着天然的优势。

2.1 课程性质定位优势

军事体育训练的本质在于提高军人体能水平和增强军人体质,根本要义是提高战斗力、赢得战争服务[2]。军事体育课程是军事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是本科生长军官学历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其本质在于提高学员体能水平和增强体质,有效促进学员对军事技术和战术技能的掌握,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军事体育课程开展战斗精神培育,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四有”军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体系优势。

军事体育课程的基础体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员拼搏精神,磨炼意志品质;实用技能、特别是高难度科目训练,可以培养学员胆大心细、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战斗精神;200米水上生存、武装越野等岗位能力和综合应用课目强度高,需要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长期训练有助于培养学员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良作风;体育竞赛的竞争性,有助于培养学员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激烈的对抗性有助于培养学员敢打敢拼的血性虎气。

2.3 组织形式与教学环境优势。

军事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学员参与度高。准备活动集合环节学员高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口号,强化学员报效国家、安不忘危的意识;新授内容时,鼓励学员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培养“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竞争精神;海上游泳训练时,学员要克服对海浪、陌生水域、寒冷刺激等对身心的影响,可以增强学员水上生存能力。军事体育课受天气影响较大,特别是高温、高湿、严寒、风雪等恶劣天气,通过激励学员直面恶劣环境的勇气,培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刻苦精神,增强学员血性与担当。

3 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育的内涵体系

战斗精神是每名军人信仰、意志、士气、心理的凝练和体现,必须贯穿每名军人的职业生涯过程。培养学员的战斗精神,需要把战斗精神的内涵细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训练内容。教研室通过总结提炼,将学员战斗精神培育内涵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军人岗位、职责的认同感(政治信念);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血性与担当);三是报效国家,无条件执行上级指示、命令的服从意识(服从意识);四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意志(顽强作风);五是团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

3.1 培育坚定的政治信念

战斗精神培育必须突出政治信念和军魂意识教育,引导学员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抵制错误言论;必须突出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教育,突出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学员牢固树立为党为国为民而战的坚定信念,确保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将大忠大义结合起来,舍生忘死、英勇战斗。

3.2 培育不怕牺牲的军人血性

未来战争的激烈残酷、毁伤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的心理震撼都是以往常规战争无法比拟的,这对在相对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的军官牺牲精神、血性胆识、革命气概提出了更大考验和更高要求。战斗精神培育要适应“能打胜仗”要求,就要突出军人血性的培养,引导学员克服畏战怯战心理,培育闻战则喜、刚强尚武的性格。

3.3 培育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战斗精神培育必须大力强化号令意识和服从意识,引导学员树牢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观念,任何情况下都坚决执行上级决策指示;必须大力强化法纪意识和铁律观念,引导学员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3.4 培育沉着坚毅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挥武器效能的前提条件,也是战斗精神的基础和重要成分。战斗精神培育要高度重视学员心理素质,着力提高抗压耐挫能力,重视塑造学员的顽强战斗意志和强健战斗心理,提高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心理掌控力、驾驭力。

3.5 培育联合制胜的协作精神

未来信息化战争,对武器装备和作战行动的协作性,以及各作战单元要素间的配合默契程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战斗精神培育必须大力强化整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引导学员正确处理作战与保障、个人与团队、局部与全局等一系列关系,强化精诚团结、勠力同心的坚定信念,培养协同素养。

4 军事体育课程培育学员战斗精神的方法途径

军人的战斗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长期培养和反复锻炼形成的。军事体育课程要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中培养学员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德意志品质;在练兵比武活动中锤炼学员沉着果断、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

4.1 在润物无声中“树忠”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军事体育“姓军为战”的属性本身就是一种忠诚教育,一是通过军事体育理论课堂,使受教育者在了解军事体育性质、地位、作用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融合开展“强军需强体,强体为打赢”主题教育,引导官兵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二是精心培育忠诚文化进行渗透熏陶。要以忠诚文化某种物质载体的物化形态表现在军事体育实施过程当中,要将体现忠诚的状态内化为一种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三是实操课中把“忠诚卫士”“卫国戍边英雄”等先进事迹作为教育元素,使学员树立为保家卫国而训、为未来岗位任职而训的信念,强化学员练为战的意识,从而增强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自觉性。

4.2 在勤学苦练中“增智”

随着技术手段和战争形态的发展,对学员驾驭信息化武器装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智慧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战斗精神培育必须强化科学精神,引导学员认清未来战争对科学、对实力的严格要求,摒弃靠拼命、靠运气取胜的蛮干和侥幸心理。学员在动作技能学习初期,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眼高手低,技术动作掌握不规范、不熟练,急于表现自己,出现“傻大胆”的蛮干行为;另一种是因心理恐惧造成身体僵硬、动作变形,甚至出现不敢尝试的现象。面对两种情况,教员在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特别是教学中的重、难点环节,利用力学及物理原理加强学员对动作机理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让学员学会“用脑子”学动作,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促进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在理解动作基础上,通过重复练习提高学员神经肌肉系统的灵活性,使其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提高实践中快速反应与灵活运用能力。

4.3 在敢打敢拼中“生勇”

军人就像一块生铁,若想将其打造成一把锋利之剑,还须将精神培植内容贯穿始终,有意识地增强军人内在的精神力量。克劳塞维茨强调:“这种精神的力量只能从两个来源产生,第一个来源是军队经历一系列战争并取得很多胜利;另一个来源是经常经受极度的劳累和困苦,只有在劳累和困苦中军人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3]”学员无法经历真实的战争,因此,只能通过模拟实战化训练和经受极度的劳累、困苦来加以磨砺。一是通过翻越高墙、圆木练习等训练,培养学员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思想作风。通过组织越野跑、着装游泳等极限训练,培养学员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二是要营造练兵备战的浓厚氛围,激发官兵争先创优的热情,让“当体能精英、做训练标兵”成为每名官兵的自觉行动;三是在军事体育竞赛中培养学员战斗精神。使学员在经受“皮肉之苦”的同时,将英勇顽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血性因子进一步激发,让体育训练锻造英勇杀敌的“体”,血性教育熔铸敢打必胜的“魂”。

4.4 在摔打锤炼中“磨毅”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军人在训练中经常经受极度的劳累和困苦,只有在劳累和困苦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精神的幼芽才能生长。[3]”军事体育在对个体进行塑造的过程中为“精神幼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是考赛结合。军事体育体能考核、比武竞赛等专项活动中,学员往往要承受极限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极大考验学员意志品质和战斗精神。因此,要充分挖掘学员在体能考核、比武竞赛中的潜能,让学员在身心双重压力考验中锤炼“拖不垮、打不烂”的顽强意志;二是挑战极限。通过极限强度训练或完成艰难任务,磨炼学员直面苦累的意志品质,提升勇于接受磨炼、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在比武对抗中培养猛打猛冲的杀气;三是为战育人。在旋梯、滚轮等部分科目训练中融入战斗背景,全程播放空战背景音乐,通过防空警报等音效模拟情景,提高学员的实战融入体验,在实战背景下的专项素质对抗中磨炼学员血性胆气和战斗精神。

5 结语

从课程性质来看,军事体育教学与战斗精神培育有着极大的交融性,在军事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战斗精神培育具有其他任何学科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如何探索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育更有效的方法手段,实现战斗精神培育贯穿学历教育阶段全过程,通过激发学员训练热情,在训练中夯实战斗精神,仍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

猜你喜欢
血性军人培育
以血性和心声为诗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0
军人就该这个样
血性中国兵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血性中国兵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28
军人“四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