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悦 袁彪 李洪玲 周梦 吴思聪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等硬件设施仅能维持基本教学活动的进行,规范化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在高职体育课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形式固定、教学学时不足、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机结合、参与率低、运动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和次数严重不足,很难实现体育课教学目标,有待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因此,高职体育课程“教、练、赛”一体化教学在构建高职体育课新型教学模式中势在必行。
1 课上“教”出新花样,培养新兴趣
体育课程“教、练、赛”一体化教学理念刺激传统体育教学改革,推动传统体育教育走出一刀切、大统一“学”的误区。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创建合适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同学们打造“称身”的目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有会与不会、基础好与差、兴趣高与低之别,考虑差异要让学生适当自至、勤于动脑的学,提高实效要“因材施教”。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实行教学主题教育、叙述式教案等,教师主要应放在创造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面。教案应突出体育教学设计。
注重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正确引导并发展体能训练。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是高职体育课程“教、练、赛”一体化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体育课程的设置需遵循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以运动技能为手段,促进学生达到体育目标。高职体育课程中体能发展方面,注重体能发展(如:力量、耐性、柔韧、速度、矫健等)。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体育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与主导的优势。强调学生体育的自主学习。创建轻松有趣的体育课程,激发体育兴趣,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一步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在老师的激励下,熟练掌握体育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无论何种形成的运动项目的都是由“教会”为起始,课堂上打造轻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会技术动作。基本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教师讲解、学生聆听、教师教学,学生对教师动作的模仿以及错误动作的纠正指导。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但有时候总会有部分同学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情况,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该如何解决这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训练中的困难与疑惑,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呢?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评比教学。例如,在篮球的传接球教学中,由于有的技术动作相对比较简单,部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动作技术,那么他课上学习就会漫不经心,打击调侃其他同学从而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教学,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采用分组教学形式,将扰乱教学纪律的同学分离出去,并给他们设置难度较高的四角传球、全场八字传球等任务,其余同学由少部分学习比较快速的同学进行帮扶学习练习基本功,我仅对学习相对落后的同学给予更多的指导,并且进行分组的评比。这样做不仅让全班学生学习了传接球技术,少部分“吃不饱”的学生也体会了更高难度动作学习提高了对于动作的认识,而那些吃不下的学生还能得到更多的指导。在技术学习阶段的课上教學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尤其是对那些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一定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体育课上要让所有学生都“学会”基本的动作要领和动作方法,不要因为没学会影响课下的练习和新技术的学习,导致学习中断形不成学习的衔接。
2 “勤练”增强实效,深化改革
“勤练”就是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体质健康,组织更加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组建更加多趣的体育俱乐部,成立更加多层的体育社团,让更多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无论是运动技能的形成,体能素质的增强,或是运动成绩的提高,都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练习才能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勤练”增强实效的含义就是要提高锻炼质量,增强锻炼效果,而不是走过场和摆形式。无论是社团高水平运动员的课余训练还是全体学生的健身锻炼,都是一个涉及生物学、生理学、训练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盲目。
(1)利用体育课堂时间和每天锻炼一小时“勤练”。高职体育课堂,教师在训练时常采用接力的形式组织学生锻炼,虽然练习场面热烈,学生情绪也比较高涨,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每个学生只有一到两次的练习机会,练习密度很低,锻炼实效不高。而有的教师采用全班集体同时练习的形式组织体能锻炼,练习密度很高,练习次数充足,学生身体能承受足够的运动负荷刺激,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这足以提醒我们,体育训练方法与形式直接影响练习的密度,进而影响到锻炼的实际效果。在体育课堂上发现、提炼和推广那些练习密度高,锻炼效果好的体育训练方法与形式,应成为提高锻炼质量,增强锻炼实效的重要切入点。
(2)增强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的效益。体育活动有很多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成果,如核心部位力量练习、高强度间歇训练等,同时还不断涌现出新型的力量练习器材,如牛角包、水袋、弹力带等。这些方法和器材早已进入社会上的健身房和体育俱乐部,成为广大锻炼者喜爱的健身手段。遗憾的是学校体育发展相对滞后,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和器材还没有被体育教师广泛接受和大面积进入体育课堂。值得欣慰的是,核心区力量练习、高强度间歇训练等新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已经逐渐被高职学校的一些体育社团运用。尤其是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为利用有效的训练时间增强学生体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支持。相信这些新颖、高效的锻炼内容与方法,将很快被广大高职体育教师所接纳,成为体育勤练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锻炼质量,增强锻炼效果的重要手段。
3 “赛”要形式多样,以赛巩固加强
体育比赛就像其他学科的考试一样,不仅是对平时学习成绩的一次检测,更是一种好的练习,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鼓励。体育不仅强身健体,更要“以体育人”通过比赛的输赢让学生感受收获与挫折,健全学生人格。依据青少年青春期极强的好胜心、乐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充分满足学生运动需求。选择切实可行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和竞赛。根据高校在场地、体育器材、活动经费、指导老师等要素的实际情况,利用优势体育项目,把体育竞赛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高职学校应设立各类高水平体育运动比赛,为同学们提供个人体育展现的平台,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运动热情的持续,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具体的比赛形式包括:课上的教学比赛、阶段学习的月赛、学期末短的检查赛、班级之间的对抗赛、活动多样的趣味赛等等,要做到比赛的长期性以及定期性,让学生在训练中,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去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刻苦练习。
在组织比赛时要尽量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做到人人参与,不仅要让优秀的体育特长生展现自己的运动能力,更要针对学习积极性不高、能力较差的学生组织难度较低的趣味比赛,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校内与校外体育赛事同步推进。积极进行高职体育课程“教、練、赛”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扩大教学比赛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树立“练为教、赛为练、赛促练”的理念,所有赛事活动均在教师指导下有学生自己进行赛前训练、组队报名、编排秩序册、裁判安排与执裁,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比赛能力、执教能力、执裁能力,形成“月月有校赛、周周有系赛、人人皆参赛”的良好校园体育赛事文化。
高职体育课程“教、练、赛”一体化教学,使同学们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高职体育课程"教、练、赛"一体化教学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多媒体视角下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长于运用、合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优化和改进传统体育教学,还可以增添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推进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
学生参与“教、练、赛”一体化教学多种形式的学练活动,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内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广泛兴趣与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全面了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有效地完成课上课下体育教学的衔接,解决一直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时数和有效体能训练时间上的矛盾。多级训练模式的建立,为学校体育项目的水平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教、练、赛”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工作,能够提高同学们身体素质,进而改善同学们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欠缺。现阶段我国高职学校进行高职体育课程“教、练、赛”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提升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专业性,对高职体育教学目的、方式、方法等进行整体的完善调整,实现高职体育教学的专业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深入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4 结语
通过“教、练、赛”一体化三种形式的联合,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练习与运用才能得到保障,才可能会形成独立的专项运动能力,能在活动中释放学习压力调节情绪,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注重教会,强化勤练,完善常赛体系,持续改进教学效果,积极践行“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国家战略,进一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年轻人。
基金项目:四川现代职业学院教改项目课题(项目编号: JG21-YB1-003)。
(作者单位:四川现代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