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减策略后未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发展方向

2022-02-19 05:27陈浩
当代体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目标体育课程

陈浩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小学对于体育发展愈加重视,如何建立特色的体育教学文化,发展现代体育教学事业,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和发展的关键。本文在新时期背景下研究了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目标、教学设施、教学方案、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分析了未来体育课程教育可能的发展方向。

1 引言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教师并不能完全理解体育教育知识。虽然许多中小学的体育课目标为“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但是这些目标不够明确,中小学体育课程在内容选择、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多种问题,造成体育教学工作混乱。

教育公平是保障社会公平、维持社会阶层健康流动、维持国家稳定发展活力的基石。教育的“双减”标志着个性化、真实、优质、公正、非功利等目标正在不断落实。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双减”政策的背后,其实是对当今中国家长的更高要求。

在新时期双减政策落实后,我国中小学调整了课程目标,学校不再仅仅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价值,更多的是让学生平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体育课程通过让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拥有更高的学习能力。本文针对新时期双减策略后未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探讨了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根据当前问题确定了未来发展方向。

2 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针对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相继出台了多种政策,但是不同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学地区和教学观念不同,因此很多政策不能顺利落实,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由于我国长期奉行应试教育,社会文化观念和人才评价体系已经形成,因此绝大多数中小学的教育都是重智育轻体育模式,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的情况不断升高,这也更提醒我们要重视中小学体育发展,加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在发展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德育和体育。

2.1 教育制度不健全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文化课程过于重要,学生和家长过于注重分数。虽然近几年,体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国家将体育考试项目确定为必修科目,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仍有一些学校、家长和学生遵循“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认为体育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多得分,使学校体育失去了其本质意义。

2.2 社会文化观念中的思维误区

现有的体育教育评价制度和选拔制度是一种折中选择,忽略了对于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分数的提高,长此以往,使教师和学生忘记了体育的本质,学生很难真正感受到体育教育的魅力。

2.3 不平衡经济发展导致的地区差异

学校体育发展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教师、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设施等方面。因为工资水平、文化差异等原因,大部分体育教师不愿到经济落后的地方去教书,造成穷困地区体育教师短缺。就目前来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体育场馆设备和设施不能满足国家提出的体育教学的需要,导致教学活动难以发展,影响了学校体育的进步。

3 发展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如何强化中小学体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学校给予学生的体育教育是最基本的体育教育,换言之,中小学体育教育是社会体育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随着国家对于体育运动的大力推崇,社会体育也在不断进步,社会体育推动学校体育,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除此之外,中小学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也能够为竞技体育提供后备力量,让我国更好地向体育强国发展。

4 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途径

4.1 移植、改造和创新现有的体育项目

中小学体育教育必须要充分尊重现有的体育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由于中小学学生的掌握能力较差,因此要降低学生的动作难度,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中。学生在快速掌握技能后,身体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自身的体育学习兴趣也会提高,这对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模式过于单一,他们把学生当作运动员,不断加强难度,使课堂过于枯燥压抑,使学生丧失了体育兴趣。教师在创新体育项目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想象,设立场景让学生在体育过程中感受更多的快乐,例如,当学生练习“跑”时,教师可以创造“开火车”“送小动物郊游”等情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在这些场景中愉快地练习。当学生在学校拥有良好的互动时,他们就会对体育锻炼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进行锻炼。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斗志,但是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当代中小学学生,不利于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不能让学生盲目追求成绩,要帮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这样体育课程项目才能更加顺利地实施。例如,在教学生排球时,许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诸如发球、定位球等基本技术练习上,学生无法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对体育课程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改善,在选择排球时,学校应该选择软式排球,这样可以减少训练中对学生的身体伤害,同时要改变比赛规则,只要排球不掉落在地,学生就可以继续运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4.2 扩充民族体育项目

民族民间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竞争性,又有娱乐性。各地自然环境、文化习俗不同,体育教育风格也不相同,所以,在选择体育内容时,要选择有地方特色、学生熟悉、喜爱的群众体育活动作为体育内容。

4.3 新兴体育发展

当前中小学校园,能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竞技体育项目并不多,例如:短跑、接力赛和铅球运动,很少有学生在毕业后仍将其作为一种锻炼方式,因此中小學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简洁大方,现代时尚的活动,发展新兴体育项目,如现代流行的街舞、巴拉拉舞、独轮车、滑板、攀岩等运动,将这些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5 双减策略实施后未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的发展

5.1 充分利用各种体育资源

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又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如果学校坐落于海边,学校可以利用海边资源,让学生利用游泳、皮艇、帆船等进行水上运动;如果学校座落在山区上,可充分利用山区现有的便利条件,进行野营、登山等户外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课外活动风险较高,在运动过程中学校一定要格外注意学生的安全。

校内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要改进和改革体育教育,首先要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身体健康的保障。学校要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提供并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此外,要及时检查各种设备,如果发现设备比较陈旧,必须要及时更换。由于体育设施较高较为昂贵,所以相关政府要密切关注,对于中小学给予一定的补贴,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要加大补助力度,为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5.2 利用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信心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经历,慎重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个性。学校在设立大纲时,要融合学生的兴趣、经验和能力三方面要素。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课程训练学生的基本动作,培养学生的经济能力,如果学生取得进步,教师要及时夸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进步,培养学生的信心。与此同时,部分中学还设置了体育选修课,相比较于必修课,选修课更加灵活,也更加传统,学生们的时间和教学内容更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业学习情况选择选修课,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3 建立多元课程结构,发展课余体育课程

中小学要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课程结构,并完善课余体育课程,课余体育课是体育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是大型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体育辅导、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讲座、体育网站、训练、校际体育交流、社会参与、户外运动等。将其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全面规划已成为新世纪的课题。拓宽体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多种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创造条件,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多渠道、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将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没有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育的基石,体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全面发展的表征。

5.4 完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面向未来的基础教学,因此需要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教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完善:一是让学生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反复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需求,改善教学内容。总之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是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以评价为目标的评价方法。如果评估变成体育的目的,那么这一教学评估体系的实用性将会变差,因此要注重教育评估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及时更改。

不同的地区也要通过建立专门的课程改革机构完善体育教育,利用这一机构检查中小学公共课程实施情况,向教育部和有关部门提出对存在问题的意见,发布中小学课程评估和考试信息。

5.5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我们国家许多学者不善于体育实践教育,盲目重视理论说教,而这正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根源。人们轻视长期锻炼的人,只注重传播体育理论知识,这样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体育课堂的各项项目实施效果不理想。

体育本身就是运动的一部分。掌握了理论知识后,要反复练习,才能把握住要领。实行体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反复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毅力,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赛,通过比赛活动的设计可以增强不同群体间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接受失败的能力。透过小组竞赛,学生也能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教师可在传球练习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观看典型比赛时,更准确地掌握传球技术。举例来说,“抓鼠”的方法非常有吸引力,教师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手拉手组成一个直径约3米的圆,随意挑选两个站在圆圈中央的学生,扮演猫的角色,主要职责是抢断并在圈外学生之间传球,两只“猫”不成功或被偷走,就需要把被偷的学生换成中间的“猫”,这样就能培养彼此了解,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选取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年龄小的学生理解能力差,兴趣容易消散,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阅读教材,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认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可设定多个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学生了解教学难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比如,“跪跳”的教学目标设定包括:(1)认知目标。在掌握力量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尝试掌握跪、跳的动作。(2)技能目标。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技术动作的要领,少数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相关动作,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敏感度。(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培养团队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5.6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站在现在,回首过去,面向未来,教师不仅要关住自己的实际表现,还要制定相应的目标,保证未来能够顺利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发挥着引领作用,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进展,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同时,学校要设定赏罚制度,定期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根据教学成绩进行评价,但是不能将教学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要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的满意度,评判课堂的趣味性,根据这些内容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教师取得进步,要积极奖励,增加教师的教学动力。

学校要和教师共同制造目标,利用这些目标对教师进行约束,让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创造教学条件,通过体育教学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和人生价值。

6 结论

体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运动技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因此中小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改变教学内容,不断调整体育课程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前提下,达到健身目标。由于中小学的领悟能力较低,所以学校可以简化教学规则,降低难度,同时也可以引进具有民族特色和新兴特色的体育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学习和进步的需求,同时要设置选修课,完善课外活动,利用多元课程结构,增強学生的信心,教师要不断反思,注重教师自身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中小学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让更多地学生从小就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魅力,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作者单位:南通市崇川小学)

猜你喜欢
目标体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自行车的发明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