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研究

2022-02-18 01:53张存刚郭心怡
开发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甘肃甘肃省

张存刚,郭心怡

(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兰州 730020)

一、引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尤其在保护和治理黄河流域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再次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作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首倡之地和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甘肃省必须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坚持做好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等工作,努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因此,提出构建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沿黄生态经济带,促进黄河国家战略在甘肃落实落细、落地见效。

二、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为了缓解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Lester.R.Brown)率先提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他将经济视为地球生态的子系统,主张要一改过去经济凌驾生态的思路为生态主导经济的思路,实现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换[1]。随后国内学者也开始将经济和生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马世骏等认为把社会、经济和自然当成一个复合系统考虑是解决当代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2],王如松等同样分析了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间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3]。其他学者分别从生态经济的内涵、基本矛盾、价值评价和发展路径等[4-7]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富成果。

在生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国内学者大多通过构建流域生态经济带来处理江河流域上中下游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按照“把既具有相同的经济发展方向,又具有类似的生态环境问题而需要改造的地带划分为一条生态经济带”的原则和方法,将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划分为四个生态经济带[8];方创琳等通过分析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关系,探究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上中下游均衡发展模式[9];董锁成等根据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的发展现状,提出宁蒙陕甘沿黄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构想及相应保障措施[10];周韬比较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并提出了优化路径[11];叶立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三核、两枢纽、多节点”开发格局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思路[12];张存刚通过构建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文化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分析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各市(州)三大系统协调演化关系[13]。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甘肃省沿黄区域的现状出发,综合考虑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结构特点,对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提出布局构想和发展建议。

三、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思路

黄河在甘肃境内“两进两出”,入甘南,经临夏,穿兰州,过白银,全长900多千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决定了甘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黄河流经区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核心地带,对推动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一)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布局构想

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以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黄河干流为载体,干流流经的兰州、白银、临夏和甘南4个市州为主体,对内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对外向东联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的生态经济共同体。本文根据甘肃沿黄各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功能定位,提出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一核、一区、一圈、多点”的总体布局构想。其中,“一核”指将兰州市作为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的核心。甘肃首府兰州市不仅是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源,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兰州要以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依托,通过创新驱动和技术升级,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和培育经济新动能,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甘肃沿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还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和整改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先发力、带好头,成为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治理的重要牵引。利用兰州综合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还可以加强跨省城市间分工协作,形成良好互动局面。

“一区”指甘南州和临夏州构成的生态功能区。甘南和临夏位于甘肃黄河流域的上游,其生态功能地位独特且重要,是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在该区优先治理生态环境,重点推进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落地实施,不仅可以维系甘南和临夏的生态平衡,促进两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保障兰白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两州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和生态产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圈”指打造兰白都市圈。白银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和典型的灌溉农业区,通过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和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可以充分发挥黄河资源优势、农耕文明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将白银作为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利用其明显的区域优势、良好的资源禀赋,加强与“一核”兰州的良性互动,形成兰白都市圈,打造沿黄产业集群,带动周边城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兰白都市圈可以通过强化对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的综合治理,促进提升黄河流域的环境质量。

“多点”指黄河支流所过的定西、天水、平凉、庆阳、武威5市,作为次级经济增长极。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次中心,统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经济活力,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人口和经济集聚承载能力,促进甘肃沿黄地区的平衡发展。

(二)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基本概况

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包括9个市(州),总面积14.5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4.3%,其中黄河干流流经甘南、临夏、兰州和白银4市(州),长达913千米,占黄河全长的16.7%①,黄河支流流经定西、天水、平凉、庆阳、武威5市。从经济总量来看,《2019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甘肃黄河流域内人口总数达1 85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0%,实现区域生产总值6 066亿元,占全省的70%,为甘肃省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产业结构来看,甘肃沿黄地区不仅工业基础坚实,是我国石化、冶金、有色和核工业基地,而且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机械电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同时,气候多样、光照充足,现代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使得全省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从能源资源来看,甘肃沿黄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能源资源种类多,特别是陇东地区因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储量,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为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历史文化看,甘肃黄河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对构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具有重要作用。黄河赋予了甘肃重要的经济基础、富裕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甘肃省必须利用好这些优势为新时代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四、建设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的意义

(一)精准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根脉所在,其以不到2%的水资源量,养育了全国近12%的人口[14]。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患与缺水并存,尤其是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问题极为严重,水资源量也明显减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从毛泽东同志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到习近平总书记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的治理开发工作一次次迈上新的台阶。甘肃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肩负着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如果对严重的生态问题放任不管,不仅会制约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会严重威胁黄河中下游城市生态安全和发展质量,因此,甘肃理应为黄河生态治理保护贡献力量。以生态保护和治理为首要目标,顶层规划建设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是对黄河国家战略的落实和具体化,有利于解决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程的“五个最大”难题②,也是优化黄河流域9省(区)域经济布局、实现统筹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另外,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将为黄河流域其他省份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提供参考,促进建设各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从而巩固提升黄河的生态优势和生态价值,更好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二)推动甘肃省高质量发展

甘肃黄河流域人均GDP连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贫困问题与生态脆弱等问题交织,使得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发展质量不高。构建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可以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对推动甘肃省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

首先,可以保障沿黄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遵循“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原则,通过建设重大黄河水利工程,大力发展节水产业,提升治理废污水先进技术,能够实现黄河水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保障水资源供给能力,进而满足或缓解水资源紧缺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需求;通过在水源涵养区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在黄土高原区等重点区域加大水土流失治理,能够有效提升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治理水平,保障沿黄区域生态安全,进而改善区域内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劣质的生活条件,带动甘肃省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从源头上保障黄河长久安澜。

其次,可以逐步推进生态产业体系的发展,促进甘肃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甘肃沿黄区域产业基础丰厚、发展潜力巨大,但多为能源冶金业、传统制造业、国防科技工业等污染较严重的产业。借助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沿黄各地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促使生产方式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变,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农业方面,甘肃是我国西部的农业大省,虽然制约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较多,但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推动建设沿黄高效农业产业带,持续优化甘肃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助于促进农业向集约高效发展,提升甘肃农业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最后,可以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甘肃省属于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甘肃的基本省情。虽然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甘肃省552万贫困人口脱贫、75个贫困县摘帽、7 262个贫困村退出[15],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是还面临着一定的返贫风险。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通过打造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提升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长效脱贫机制,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甘肃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党中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黄河流域整体上具有省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呈现“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的阶梯状分布。处于黄河上游的甘肃经济发展落后,不仅与中下游省份存在明显的差距,而且省内发展也不协调。甘肃省内黄河流经地区是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打造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既可以促进沿黄城市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实现优势互补,将潜在增长极转为现实增长极,释放城市经济活力,又可以进一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推进小城镇、都市圈的发展,从而促进全省区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另外,通过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的示范效应,可以有效地深化黄河流域地区合作,推动建立有效激励先进、更好帮扶落后、公平分享利益的制度和政策机制,从而缩小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黄河流域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四)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族团结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前提,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甘肃省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区域,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不仅是沟通古代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还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目前,甘肃沿黄民族群众聚集地区发展整体相对落后,很多又与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叠加,影响着全省的稳定和安全。通过建设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为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地区稳定提供重要支撑,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繁荣稳定发展。

(五)保护与传承黄河文化

黄河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互动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并在推进现代工业文明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对构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推进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是高度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甘肃黄河流域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不胜枚举。构建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既有利于从更深的层次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从更广的范围保护与传承黄河文化,使黄河文化浸润在每个国人心中,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延续,也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丰富精神文化创建活动,使甘肃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甘肃省黄河流域百花齐放的局面。

五、建设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的必要性

甘肃沿黄区域生态基础脆弱,加上流域内人们不合理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问题,使沿黄地区面临极大的生态环境压力。甘肃作为全国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之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严重阻碍了甘肃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进程。甘肃沿黄地区亟须探索出一条保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承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构建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

(一)生态环境压力大

1.生态基础总体薄弱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沿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降雨量稀少,自然条件差,加上生态环境历史欠账较多,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以及水土、矿产、能源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降低,地质灾害隐患突出,生态环境状况日趋恶化,泥石流、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更是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2.沿黄自然资源衰退

甘肃沿黄上游地区草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丰富,在水源补给、涵养、调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导致地表旱化、草场沙化退化、湿地面积锐减,除自然因素之外,流域内人口持续增加,森林乱砍滥伐等问题严重,使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自身恢复能力减弱,致使黄河源头不少支流断流,湖泊面积缩减,水源涵养区内可供补给水源大幅降低。自然资源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若得不到有效遏制,不仅会制约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3.水资源制约较为明显

甘肃沿黄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由来已久。黄河沿岸水低地高,水资源利用难度大、成本高,部分地区还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现象,导致人水矛盾日益尖锐。据《2020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数据统计,甘肃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0.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7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并且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由表1可以看到,2016—2020年,甘肃黄河流域缺水程度一直在8.1%以上,资源指标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此外,流域内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污染问题,部分水体功能衰退甚至丧失,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严重影响沿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甘肃段用44%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省将近80%的人口和经济总量[16],解决水资源制约问题迫在眉睫。

表1 2016—2020年甘肃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表

4.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是黄河重要的泥沙来源地,每年入黄泥沙量占黄河年均输沙量的26%。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并且长期人为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致使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据统计,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到土地总面积的73%①。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破坏土壤耕作层,使土地肥力下降甚至丧失,影响沿黄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和耕地面积,导致人地矛盾尖锐,制约甘肃经济的发展。由于上游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使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行洪蓄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中下游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发展进步。

5.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甘肃沿黄地区资源能源富集,过去多采用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给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虽然近年来甘肃省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大气污染方面,2020年,兰州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均未达到国家年二级标准;在废水污染方面,2020年,该区域工业污水排放6 139万吨,占甘肃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0%③;在土壤污染方面,由于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和处置工业废弃物,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进而加重了土壤“负担”。

(二)经济发展落后

1.经济总量较低,总体发展不协调

新时代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甘肃沿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相比,依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由表2可以看到,2019年,甘肃黄河流域9市(州)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千亿元的仅有兰州市,半数以上城市的经济总量不到600亿元。甘肃省4/5以上的深度贫困县位于该区域,黄河干流流经的甘南州和临夏州还被整体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范围。甘肃沿黄区域不仅经济总量偏低,而且总体发展不协调。表2从纵向来看,兰州市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分别是排名最低的临夏州的1.7倍和1.8倍,地区发展差距明显;横向来看,大部分地区城乡人均收入比值在3.0以上,超过了当年全国平均水平2.6,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可见,沿黄地区经济发展任务还很繁重。

表2 2019年甘肃黄河流域9市(州)地区生产总值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2.产业支撑力不足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甘肃沿黄地区产业规模偏小,产业支撑不足。从产业与人口的匹配度④来看,甘肃黄河流域9市(州)中除兰州市的第三产业和甘南州、武威市的第一产业与人口的匹配度大于1,其余地区的产业与人口的匹配度均小于1,说明甘肃沿黄地区产业支撑明显不足,仍有提升空间(见图1)。由于产业支撑不足,该区域工业化显著滞后于城镇化,加之生态保护与工业化的矛盾越发突出,沿黄地区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高质量发展进程。

图1 2019年甘肃黄河流域9市(州)的产业与人口匹配度数据来源:甘肃省统计局

3.缺乏强大的核心增长极

兰州作为甘肃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其科技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第一,经济总量不大。2019年,兰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837亿元,在沿黄9省(区)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六位,仅高于呼和浩特、银川和西宁市。而且,从甘肃省看,兰州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还低于嘉峪关市,没有发挥好省会城市的示范带头作用。第二,人口集聚不足。《甘肃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兰州常住人口达436万,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74万,但无论从人口总量还是从增量上看,兰州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还是排名倒数。“两山夹一河”的地形条件使得兰州一直以带状组团式扩展,城市空间狭长[17],不仅存在严重的交通问题,也制约着城市人口承载力。另外,由于户籍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兰州的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相对较弱,人才吸引力也不足。人口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兰州还须提升人口聚集能力。第三,发展短板和制约因素较多。比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营商环境较差,城乡空间布局须进一步优化等。增强兰州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功能,将其打造成甘肃沿黄区域重要的核心增长极是重中之重。

4.创新驱动不足,对外开放度偏低

创新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甘肃沿黄地区仍以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为主,科技创新要素投入不足。2010—2019年,甘肃黄河流域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0.73%增加到1.00%⑤,但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决定了扩大对外开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及必然要求。目前甘肃沿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主要表现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低,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较弱。甘肃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的重要节点省份,必须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渐形成开放经济与创新发展格局,才能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六、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的发展建议

甘肃省应该首先从宏观上进行审视和把握,强化顶层设计规划以及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为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减少障碍。重点建立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和流域高质量发展联动机制,促进沿黄地区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的根本目标。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扎实推动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

(一)强化顶层设计规划

2019年以来,甘肃省先后完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等有关黄河甘肃段治理的科学规划,为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和黄河流域甘肃段发展动力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应继续制定《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出台相关的保障政策,更好地引领沿黄生态经济带的建设。要在综合考虑沿黄各地区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范围的基础上,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沿黄地区自然生态空间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同时,对沿黄地区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不仅优化财税、产业、人才、土地等方面政策,还要对沿黄地区重点生态项目、重大水利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倾斜支持[18],必要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可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黄河流域的大保护、大治理,为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解决融资难题,减少障碍。为防止生态保护和治理过程中出现形式主义,必须强化生态保护执法与相关执法队伍的协同联动,提升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监督和查处能力,确保沿黄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有效推进。

(二)建立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决定了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必须打破区域界限,推动生态保护由碎片化管理向一体化管理方式转变,因此甘肃沿黄区域必须建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动机制,并与沿黄其他省份共同探索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科学评估各地水资源承载条件,合理分配水资源总量,实现沿黄省、市、县各级行政区用水控制指标全覆盖,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行动,强化节约用水全过程监管,倒逼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布局优化,全面提升区域用水效率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建立沿黄区域的水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包括建立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管理、水环境污染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保障黄河流域水体健康。对流域内重要生态功能水体开展水生态调查评估工作,重点进行本底调查和水生态监测与健康评估,鼓励沿黄各市(州)因地制宜对流域内重要河流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项目建设。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以实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抓手,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梯田和固沟保塬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开展清淤、截污、岸线整治等专项行动,集中修建一批沿黄水利工程,有效降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泥沙量。对泾河、渭河、庄浪河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加强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包括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和提升改造老旧淤地坝,提高管护能力,并且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平和水土保持建设管理能力。

在污染防治方面,贯彻环境保护合作,实现甘肃沿黄地区的环境保护对接,结合地理特征、城市空间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污染程度,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等沿黄区域协作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长效联动开展。加强流域内环境污染的监测能力,建设野外监测台站,构建全流域覆盖的环境监测体系。同时,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沿黄各市政府部门考核中,构建地方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提高沿黄地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

(三)构建流域高质量发展联动机制

加强中心城市引领,实现沿黄地区产业协同发展。产业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支撑,甘肃沿黄区域应积极搭建各方沟通平台,通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创新优势,依托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基础,打造沿黄产业集群,从而带动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甘肃沿黄区域主要以兰州为核心,加快兰州主城区、兰州新区、白银市一体化建设,形成兰白都市圈,增强其区域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定西、临夏、甘南等重要城市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和高端装备产业等先进制造业产业方向上深化分工合作,使各城市间的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通和重新组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兰白都市圈还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推动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会计审计、信息服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此外,天水、平凉、庆阳也是辐射功能较强的地区,可以立足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强与兰白地区和周边城市的沟通联系,促进沿黄地区的资源流动、市场共享、技术合作及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甘肃沿黄城市群发展质量。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沿黄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经济特色化的程度和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县域竞争力的高低。根据甘肃沿黄县域区域格局、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制定符合县域特色的个性化方案,推动各县域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优势,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创建特色品牌,打造特色产品,从而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沿黄各县不仅要差异化发展而且要优势互补,通过打破制度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县域之间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以及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协同,推动沿黄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沿黄地区高效分工协作与共同发展。首先,补足补齐区域内公路、铁路、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短板,通过构建便捷、发达、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交通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资金等向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效流动,全面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其次,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通过完善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扩容扩能,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等,强化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动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再次,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贫困地区光缆线路、无线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沿黄地区信息技术及人才的跨区域交流与合作。继续推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据库,实时监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状况。最后,针对甘肃沿黄不同地区人群特点,调整社会保险水平,强化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优化公共服务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对发展具有极大的支撑引领作用,无论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还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其综合承载能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所以,建设甘肃沿黄生态经济带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地区之间的联合与协作,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升区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农业注入更多更加实用的技术能量,通过研发现代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等污染物的排放,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从根源上减少面源污染。另一方面,加大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共建公共实验室,尤其加强甘肃省黄河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科研人员,全面系统地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风险点识别、水土污染基础背景等进行调查研究,为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贡献科技力量,为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于《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

③数据来源于《2020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④用“地区行业增加值占全国该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地区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⑤根据2010—2019年《甘肃省发展年鉴》数据计算。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甘肃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