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要求把这个根本任务贯穿于各领域的教育。各领域教育的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只有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爱国情怀又有现代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就初中的英语学科来说,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英语教学只有贯穿了思政教育,两者才能实现高度统一,由此可见,英语教学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这一重要思政教育的使命。
初中英语教学思政教育,就是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道德修养等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之中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政教育通过显性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挥隐性的育人功能。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可以发挥学科独特的立德树人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显性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化意识、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家国情怀。
《课程标准》对所有的初中英语老师在英语教育实践方面提出了总的要求:“英语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试评价,指导教材建设,开展教师培训”。所以初中英语教学思政教育是满足《课程标准》需要的。
青少年可塑性强,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初中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影响着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初中阶段任何学科教育都应该十分关注的问题。
多数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思政意识淡薄,认为思政教育和英语教学无关;教学思维方式固化、惯化,重知识、轻思想,墨守成规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地学习和贯彻《课程标准》的宗旨,《课程标准》有几十次提到“育人”,立德树人是《课程标准》向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迫切的要求;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能力,不知如何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去,没有学科教学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
大多数老师的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还是属于传统的,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把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注重强化性训练等应试型的教学方式,所以注重英语的工具性属性,而忽视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没有把育人目标纳入教学总目标中去,另外,在教学方法和评价上也没有体现思政教育。这种模式其实忽视了英语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显然有悖于《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为英语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初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课文语篇都是英语课程育人的基础,这是进行英语学科思政教育最有利的课程资源,所以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单元语篇的思政元素,并把思政教育目标列入教学目标之中,构建“阅读—探究—发展”的阅读教学模式,以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方法、评价)为抓手,探究初中英语阅读课思政教育的途径。笔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中的几个阅读课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在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些尝试。
在《课程标准》中,语言能力是指参与特定情景下相关主题的语言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它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师一定要把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与英语教学思政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融合在一起,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的语言能力,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途径,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必须依靠语言能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教学案例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7 Section A 3a“Qomolangma—the Most Dangerous Mountain in the World?”在这篇阅读文本中,作者通过描述攀登珠穆朗玛峰可能遇到的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各种困难,体现人类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顽强的意志和勇于面对困难不言放弃的精神,这正是此语篇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所以这篇阅读语篇的思政教育目标就是研读剖析文本中所蕴含的勇于面对困难、不言放弃的精神品质,并能够联系自己,学习攀登者们的精神,在追梦路上面对重重困难时敢于挑战自我、不轻言放弃。
现在大多数中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又是独生子女,但是缺乏刻苦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是不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有的学生甚至“躺平”或者“摆烂”,遇到困难就逃避,轻言放弃,所以文章内容尽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1. 研读文本,发展语言能力,解析攀登者精神
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老师引领学生研读第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facts and dangers”的描述,完成有关珠峰的“facts and dangers”表格,完成后的表格如下图所示。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What spirits can we learn from climbers?”
S1: The climbers believe in themselves.
S2: They never give up trying to achieve their dreams.
S3: They challenge themselves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为了加深学生对攀登者精神探究,教师又插播了一个关于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第一次登到珠峰顶峰的小视频,视频中,中国登山队的三名队员在海拔八千米以上的白雪皑皑的陡峭悬崖上顽强艰难地攀登,最后,三名队员以搭人梯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登上了顶峰,这种无私的人梯精神,成就了中国队首次登上珠峰的壮举。看到最后登顶的那一时刻,同学们都激动地欢呼鼓掌起来。老师又补充了关于中国截肢登山家夏伯渝故事的阅读材料。通过多模态形式的语篇研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领学生发现、领悟文本所蕴含的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不轻言放弃等可贵精神品质,挖掘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育人价值。
2. 读写结合,内化于心,弘扬核心价值
在最后的post-reading环节,老师布置了如下一个小小的调查:Speak out your difficulties: What is your “Qomolangma”(big difficulties) in your heart? How do you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分享学生的答案后,老师布置一个读后感的写作任务,以描写中国珠峰登山家夏伯渝的主要事迹和高贵品质并联系前面调查中自己的两个问题为主要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并引领学生学习读后感写作框架格式(如下图),要求学生依据“写作评价表”进行写作,然后再进行自评和互评。
写作评价表
读写结合,进一步发展巩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学生对语篇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化于心。通过一位学生的读后感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了写作风格后,从感知理解到迁移创新,运用所学语言描述人物、事件和感想,培养了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最后联系自己,反思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勇于面对困难,努力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正是语篇的育人价值所在。
Xia Boyu was born in Chongqing in 1949. He is a Chinese climber. He is the first Chinese disabled climber to get to the top of Qomolangma.
Double amputee Xia Boyu successfully arrived the top of Qomolangma which lie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at age of 69. He finally realized his dream in 2018. “Climbing Qomolangma is my dream. I have to realize it.” Xia said. It was not the first time Xia tried it. In 1975 he tried to climb Qomolangma, and it will change his life forever. During a storm, he left his sleeping bag with a teammate who was sick. Sadly, because of the freezing weather conditions, Xia suffered severe frostbite and had to amputate his feet. However, Xia never gave up achieve his dream. And he still challenged himself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He tried to climb it again in 2014, 2015, and 2016. He finally achieved his lifelong dream in 2018.
My “Qomolangma” is that I can’t get good grades. The reason is that I am too lazy. I’m not hard-working. I just want to live an easy life. I should learn from Xia Boyu. I should challenge myself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I have to change myself now. I promise myself that I will work harder and practice more to improve my grades. What’s more, I expect to ask my teachers for help. I will try my best and never give up achieving my dream.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文化意识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也要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坚定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教学案例2】
人教版九年级Unit 6 3a “An Accidental Invention”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茶的发明史过程。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饮料被中国人发明出来,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自豪的事情。因此该语篇的思政教育目标设定为:学习中国古代茶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明的思想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文化意识。
1. 研读文本,涵养文化意识,勾连中国故事
首先,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对语篇的篇章结构进行梳理,然后又剖析了文章的文体特点,巩固了语言知识和技能,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图式,学生从语篇中了解茶被我国古代神农偶然发明的过程,从《茶经》中学到了沏茶的相关知识,从第三段又自豪地学到了茶的传播过程,茶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被人们喜爱。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涵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学生用英语感受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大智慧,训练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同时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当谈论到茶文化的传播时老师又很自然地引出一个话题:“As you know, tea has spread to many other countries, What else has spread to other countries from China?” 引发学生积极回答:
“Putonghua, kongzi colleges(Konfucousin Institutes), high-speed trains, made in China, Yidaiyilu(the Belt and Road)...”
用茶的传播作为一个连接点,纵向连接,勾连中国故事,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讲中国故事做铺垫。
2. 以读促说,借助故事,挖掘文化自信
为了进一步涵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挖掘文化自信,全班分组讨论下列话题:
Nowadays,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ar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could you please give some specific examples and reasons behind it?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输入,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一些有关中国的高铁、孔子学院、“一带一路”等阅读材料,为了培养学生查找、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协作能力,教师允许学生可以互相帮助或借助网络来搜查词汇等信息,提醒学生在探究背后的原因时可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分析,例如,可以从人物文化历史、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方面等,要尽量运用所学的词汇来表达,例如:It’s believed that, take place, spread the popularity of, without doubt等。
笔者整理了一组同学的发言,发言内容大致如下:
As we all know,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have begun to learn Mandarin, and Konfucousin Institutes have been found in most countries, which has spread the popularit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Belt and Road runs through Asia、 Europe and Africa. It’s believed that it has promoted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ies along with it. And it has also promoted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Without doubt, it’s a great undertaking that will benefit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bove all show that China is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 As Chinese, we are truly proud of our country! And we will 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ountry richer and stronger!
通过这组学生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It’s believed that, Without doubt, Spread the popularity of等词汇和表达的运用说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内化于心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得以体现,同时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发展了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也实现了涵养文化意识、弘扬核心价值的育人目标。
“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英语教学实施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学注重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课堂”,第二课堂就是这种“真实的课堂”,它引领学生用英语沟通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它的素材更多的是发生在生活的情境中的,学生容易接受并且能产生思想共鸣。创设情境让学生完成一个涉外交流项目能更充分体现学生的文化观念和策略。自信、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情怀也需要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得以体现。教师通过第二课堂不仅给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还能让学生巩固、内化和迁移创新语言知识的同时接受融入其中的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了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第二课堂的活动多是实践类活动,如实验报告、采访活动、小组讨论、辩论赛、短剧、角色扮演等。活动内容的选择需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材料。
【教学案例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Section A 3a “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是一篇有关“人与社会”的阅读文本。该文本讲述了关于美国亚拉巴马州遭风暴袭击后,人们互相帮助的故事。因此该语篇的思政教育目标设定为: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爱他人,团结互助,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1. 关注社会热点,感受大爱,培养责任感
在第一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文体特征等进行分析梳理,并让学生掌握语篇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第二课堂,老师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Storms are not always terrible, They bring people close together, what other things can bring people closer together?”许多学生想到了自然灾害事件,例如汶川地震、重庆火灾、河南郑州的洪灾等,当然还有很多同学想到了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尽管孩子们由于词汇量欠缺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孩子们激动的表情在告诉大家,他们在感受着大爱——灾情无情人有情。引领学生参与到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中,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具有时代意义。
然后老师继续追问:“How can we help each other in times of difficulty?”学生分享想法:
S1: We can set up a food bank to give the people in trouble some food.
S2: We can also give away money to people in trouble.
S3: We can volunteer to do something useful for people.
引领学生懂得在灾害面前要更团结,更友善,更懂得互相帮助,并懂得怎样帮助别人。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让人间充满温暖和力量,感悟着人生的真善美。学生深刻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
T: 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 in times of difficulty. Do you have any experiences in times of difficulty? Now let’s get into the groupwork.
2. 读演结合,发展学习能力,培养爱国情怀
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自然进入接下来的课堂小组活动环节,学生每3人一组,一个记者,一个志愿者,一个医务工作者,三人小组合作进行采访活动。这个采访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我国民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爱岗敬业、舍小我顾大家、团结互助、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让学生感知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的中国精神和互帮互助的无私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在活动之前,分发给每一小组“小组采访活动评价量化表”和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相关阅读材料,提醒学生充分阅读辅助材料并按照“小组采访活动评价量化表”设计小组任务。先在组内分工、讨论实施方案、组内演练,演练成熟之后每个小组轮流展示采访活动,并按照“小组采访活动评价量化表”进行组内自评和小组互评。
小组采访活动评价量化表
小组合作,分工负责,互相帮助,配合默契,体现了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组采访活动评价量化表”的指引下,小组每个成员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并能对活动进行客观的自评和互评,取长补短,学习他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之更有效,这在极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次小组采访活动作为该课的思政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了三年,不辞辛苦的“大白们”定期为民众做核酸检测、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封闭等防疫政策可谓老少皆知,因此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这几乎就是他们自己所处的生活状态。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师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英语教学实践中,使得学生学习显性语言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隐性培养学生自信、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以及其它道德情操的过程。
“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教育的两个目的——教书和育人。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突破英语教育实践的思维惯式和固化意识,坚守育人初心,遵循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坚持育人导向,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政教育因素,找准切入点,以启发和引导为主,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弘扬核心价值;采取以读促说的方式,在涵养文化意识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开展第二课堂,在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培养爱国情怀。通过这些途径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政教育,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然,笔者还有很多困惑亟待解决,譬如如何对隐性的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评价等问题。所以真正让英语教学思政教育施展隐形育人功能,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和“英语教学”协同前行,相辅相成,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