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2022-02-18 23:29:40王碧彦
今天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文素养探究

王碧彦

(陇南市武都区东江中心小学 甘肃 陇南 746000)

引言

核心素养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能力和品质,各科教师都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将核心素养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教师要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都能在深入分析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1]。但当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了一些阻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缺乏对新课探究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很难快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其二,课堂讲解效果不佳。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快速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讲解的语言知识,导致其教师讲解新知识的效果不佳。其三,学习氛围沉闷。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与教师沟通是很多小学生都会遇到的困难,长期下来,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会有所降低,从而出现学习氛围沉闷的问题。其四,学生思维僵化。在参与课堂活动期间,教师的过度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积极思考、没有充分的时间发现问题,也不能提出自己的个性想法[2]。其五,学习深度不足。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教材中,导致其探究内容不够丰富,无法延伸学习深度。其六,练习热情不佳。设计枯燥的习题这一传统练习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对练习活动的反感,导致其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练习活动中,无法内化所学知识。

2.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2.1 有效导入新课,激发探究热情

为解决学生新课探究兴趣不足的问题,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导入环节,选择适当的方法有效导入新课话题,自然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巧用信息技术收集并播放趣味性或生活性的场景,并与学生开展有效交流可以有效提升课前导入的效果[3]。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文讲解前,借助多媒体放映农民伯伯播种的情节,并分享禾苗成长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抛出讨论话题:“唐朝诗人李绅在《悯农》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同学们,农民伯伯春天播种的种子,什么时候可以收获呢?”此时,学生可以自然地回答:“秋天!”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与其进行深入交流:“农民伯伯种地太辛苦啦,老师想让他们快一点收获,同学们有办法吗?”,此时,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办法,如“每天都去浇水。”、“长大以后做一个科学家,研究这个问题。”等,教师要对其想法进行肯定,并自然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其实,如果禾苗快一点长大,是不是就可以收获啦!我们可不可以把禾苗向上拔一些,让它们快快长大呢?”在收获学生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后,就可以在自然地引入课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课文中已经有农民伯伯帮我们研究这个问题了,让我们一起看看结果如何。”这样,就可以激发其探究课文的热情,使其带着验证的想法进行课文的阅读。

2.2 布置自探任务,奠定教学基础

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教师也要适当为其布置自探任务,从而使其在阅读教材的同时进行思考和探究,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为在自探环节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布置自探任务鼓励其对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进行整理,并引导其欣赏与评价教材中的精彩句子[4]。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为例,课文中蕴含很多细节描写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参与自探活动的基础上布置“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缩写为100字以内的短文。在此基础上,对比缩写后的短文与原文的区别,比一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这样,为完成自探任务,学生会着重关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缩写活动期间省略原文中“开着绒绣球花和太阳花”、“欢唱的”、“敬爱的”、“高高飘扬的”等文字,并将两个段落进行对比,从而意识到,想要在文章中突出“大青树下的小学”有多美,就不能省略那些精彩的修饰语。这样,就可以有效奠定教学基础,使其能够在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分析过程中,着重关注“好奇地听着”、“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等短语,从而在课堂活动中快速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鉴赏教师提出的句子,并自然融入到课堂讨论环节。

2.3 组织小组探究,营造活跃氛围

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每一个学习单位的人数较少,学生有了更多的表达平台,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5]。同时,借助有效的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小组探究活动,并为其提供小组探究方法的指导。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教学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完成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小组探究活动,从各个段落的标题、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等多个角度探讨本篇课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分享自探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并与组员进行深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讨论文章各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使用“雨来的游泳本领很高”、“雨来上夜校念书”、“雨来与鬼子作斗争”、“雨来没有死”等语言为各个段落设计合理的标题,在此基础上,找出各个看似独立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意识到“雨来的游泳本领很高”是“雨来没有死”的前提,“雨来上夜校念书”这一活动推动了“雨来与鬼子作斗争”的信念与勇气。而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各组的讨论环节中,引导学生分析“爸爸装了一袋烟,吧嗒吧嗒抽着……”、“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十二岁的雨来使尽力气,才把缸挪回到原地。”等句子,探索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并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升文章鉴赏的能力,细致理解雨来的精神品质。

2.4 巧解学生问题,活化学生思维

为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僵化的困境,帮助其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标,培养其发现意识、质疑能力与想象能力等,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就其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6]。为保持学生提问的热情,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巧妙选择解答方案,可以鼓励其自主思考,也可以引导学生回答,还可以由教师补充背景知识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白鹭》教学为例,文章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句话非常优美,但却难以理解,即使完成课文的全面解读后,依然难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当教师鼓励其进行课堂提问后,学生很可能会对这句话的含义进行提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巧妙解答其困惑,引导其复习学过的诗歌,如《绿》、《白桦》、《秋晚的江上》等,并帮助其归纳这些诗歌精炼形象、富有意境、情感丰富、语言含蓄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这些诗歌的特点重新阅读课文,勾画出与诗歌特点相关的句子。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等句子中体会到白鹭的“精炼形象”;从“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等句子中体会到有白鹭的地方也就有了优美的意境;从“歌未免太铿锵了”等句子中中体会白鹭的含蓄。这种师生问答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有效结合教师的帮助,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更好地活化思维。

2.5 补充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深度

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课外资源,提升学生的深度,使其能够在课外学习资源的辅助下,进一步提升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其审美能力、质疑意识等品质的提升,并使其通过课堂学习强化自身思想观念,树立远大理想,主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帮助其高效提升核心素养[7]。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为例,通过讲解本篇课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自己是祖国的希望,承担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理解文章的内涵,且如果教师机械讲解民族复兴相关概念,也很难激发其学习兴趣。鉴于此,教师必须适当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并深刻掌握其内涵。教师可以在课文讲解前着重讲解梁启超的生活时代背景,并引入《少年中国说》中更多的句段及相应译文,从而使学生在对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熊杰……”与“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两部分内容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梁启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心情,体会到“民族复兴”的内涵,并产生深入探索课文的热情,从而使其主动深刻分析并记忆以课文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等句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实现提升学习深度的目标。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开展教学活动,科学设计课前导入、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以及练习巩固等课堂教学环节,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帮助学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提升知识学习效率,辅助其内化所学内容。

猜你喜欢
课文素养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