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于永正“五重教学法”的中学语文教学启示

2022-02-18 23:29彭文璐
今天 2022年9期
关键词:情趣中学语文习惯

彭文璐

(四川轻化工大学 人文学院 四川 自贡 643002)

于永正老师多年植根于小学语文教学总结与创新,他的“五重教学法”极富教学机智,切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五个“重”的背后,是对语文教学与多年教学实践的深入发掘与思考。由于语文教学有自身的学科规律,且各阶段教学有共通点,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可以细细品味于老师的教学观理念,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适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成分加以思考并应用。

1.让语文情趣成为种子

于永正说:“没有感情的教学课堂是苍白的”,强调“重情趣”,在对待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时重视情趣。情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教学课堂良好互动与呈现离不开情趣,它是一粒种子,种下了对语文、本民族语言的向往与希冀,语文教学就是要让这颗“情趣”的种子生根发芽。

首先是对待学生要有情趣。教育需要教师身心投入,教师在这其中扮演陪伴者角色,用真情对待学生,将爱注入在日常相处及课堂互动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尊重与关怀。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个性意识基本形成,也有一定的敏感期,教师要尽量做到无差别地、公平地对待学生,并将他们当作独立个体去看待,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认知思维发展特点。除此之外,还要有“趣”,也就是教师本身要“有趣”,富有幽默感,学生能够因为教师独特的学科气质及独有幽默而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其次是教学内容要富有情趣。语文学科具有浓厚情绪色彩,教师要充满感情地对待语文教材和文本篇目,每个文本都倾注着作者、编者个人感情,作为教师要着重用“情”的视角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与此同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些篇目如文言文,其内容较为枯燥,教师要设计有“趣”教学环节,吸引学生兴趣,教师也能够从这样富有情趣的课堂中找到教学有效方式。

如在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九课《声声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李清照这一时期的经历以故事方式讲述,将其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及诗人的兴趣。通过设计范读、对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把握全诗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想要传达出的感情。通过多次诵读,学生能结合课前导入中的作者经历体会到李清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根据学生该年龄阶段情感认知特点,完善情感教学,打造富有情趣的课堂。

2.让语文感悟滋养水分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切身体会、用心感悟。在“重感悟”这一几教学理念中我认为有两个主体,两方面内容,即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以及文本语言、文本情感两个方面,对语文文本的感悟其实是中学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水分。

首先是教师的感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引导着者,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对内容有自己的感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学生与作者其实是“三方会谈”,我们阅读文本的时候其实是和作者进行对话,作者在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还有并没有直接写在文本里的东西,都是我们教师在备课中思考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文文本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其次是学生的感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让学生能够在启发下进行感悟思考,要能够在通过阅读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悟到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与感情。他指出学生感悟的主要途径是进行“朗读”,并且要读到“读其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的程度。

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中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家国情怀,想让学生感悟到这种感情就需要进行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多次进行诵读,使学生对情感的感悟逐步深化,每一次朗读所要达到的效果不相同。首先学生自己诵读或者分小组诵读,达到基本读懂诗歌大意的程度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苏词的豪放并对字词有所感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对本诗的体悟再次朗读,达到学生能够自主地感悟苏轼思想感情、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

3.让语文积累成为根茎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主体,切身体会、用心感悟。在“重感悟”这一教学理念中有两个主体,两方面内容,即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以及文本语言、文本情感两个方面,对语文文本的感悟是中学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水分。

首先是教师的感悟,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引导者,教师要在课前对内容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学生与作者其实是“三方会谈”,作者在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以及那些未直接写在文本里的,都是教师在备课中思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文文本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其次是学生的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启发下进行感悟思考,在理解文意基础上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他指出学生感悟的主要途径是“朗读”,并且要“读其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

比如统编本《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中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家国情怀,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次诵读,使学生对情感的感悟逐步深化,每一次朗读所要达到的效果不相同。学生首先自己诵读或者分小组诵读,达到基本读懂诗歌大意的程度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苏词豪放并对字词有所感悟。然后学生带着自己的体悟再次朗读,达到能够自主地感悟苏轼思想感情、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

4.让语文习惯成为阳光

良好的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于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张学生要养成多读书、勤积累、勤思考的习惯,语文学习需要好的习惯,于老师提到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语言运用习惯。对于某些学习行为,学生的主观愿望可能并不是很强烈,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影响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对于课前预习这一习惯,于老师在课堂开始会询问学生预习情况,并提出一些简单的知识类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检查了学生们预习效果,也不断地从侧面告诉学生们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与前文的“重积累”相联系,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同时也要多动笔,多阅读,多写作。当习惯养成,学生在语文学习时有一套自己的范式时,就会形成好的语文知识逻辑,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良好的习惯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阳光养分,让语文学习充满活力,让课堂更加富有激情。

如在对文言文的分析中,不能只从词句表层含义看问题,而要结合文学、文化进行炼词炼句,以此为突破点去挖掘文本内涵,这就要求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篇目时。有从炼词炼句进行突破的习惯。在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同样表示“扩张”,为什么要用“封”、“肆”两个不同的字?这就涉及到对“肆”字的锤炼,放肆、肆无忌惮,晋军的贪婪与欲望就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教师在设计这样的教学时,有意引导学生从推敲字词的角度品味文章的内涵,每一篇文言文都如此推敲,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就能够养成这样的一种文本解读习惯,从而能对文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解读。

5.让课外迁移完善丫枝

于老师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读与写的迁移,既是读、写的迁移,也是读和写结合迁移。读的迁移就是教师课堂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培养阅读思维、养成科学阅读习惯,并应用于课外阅读。读写迁移通过课堂学习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去运用,于老师通过课堂上进行专题作文和片段仿写来实现“写的迁移”。理清作者思路,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思路,作者呈现文章采用的手法是什么?因为什么机缘而写该篇文章;或根据课文仿写,举一反三,把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语文知识迁移是完善语文学习的丫枝,学生在迁移中学有所用,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如统编本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提出要学习不同类型书的阅读方法,不断拓宽阅读视野等教学任务。教师针对阅读方法的教学实际上也是迁移,教会学生从阅读课内《乡土中国》的例子迁移到阅读其他学术著作。在课上引导学生读书,学生在影响下试着独立阅读学术专著,找到阅读重点与方法,提升阅读思维与语文素养。

从于永正老师特色教学中不难发现他对阅读、写作的重视。五重教学要点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如果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一株需要精心呵护的花朵,这五重教学法就是这朵花成长的必备养分:在学生心中播下语文情趣这颗种子,用切身感悟作为水分滋养花朵,让日常积累成为语文学习赖以生存的根茎,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作为阳光给予养分,再用课外迁移修建丫枝,让这朵花茁壮成长。语文是“心灵对话”的学科,于老师正是看到了这点,从情趣、感悟出发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谈,走进并感悟语言文字的温度,带着对教育的一腔热爱在三尺讲台上度过无数岁月。而那些充满教育艺术、从教学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也成为了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无价之宝。中学语文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而是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有兴趣,主动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拓宽语文视野、提升语文素养,能用身体感悟自然、用心与世界对话,这也许就是语文教育的含义吧。

猜你喜欢
情趣中学语文习惯
上课好习惯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诗词要有情趣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