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昌
(定西市安定区大城小学 甘肃 定西 743000)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范围较广,手段较为恶劣严重,对学校的教学秩序产生了扰乱,也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以及负面影响,为此有必要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并且就其形成原因以及加以探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大多是弱势群体,缺乏保护自我的意识和能力。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受欺凌者无法做到及时向家长或老师求救。而欺凌者则是抓住了被欺凌者的心理特点,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对他们实施欺凌,这给受欺凌者造成了身心的严重伤害。而长此下去,受欺凌者不仅会产生消极心理,还有挥之不去的阴霾,严重影响受欺凌者未来的学习与生活。而校园欺凌事件同样也对欺凌者产生着一定的反噬与危害。欺凌者内心封闭,自尊心极强,情绪易怒、不稳定,这些特征也导致欺凌者容易对比自己弱小的人实施欺凌行为。中小学生正面临着学业与生活的一些压力,难免会产生内心的焦虑,而欺凌者其内心上的变化可能更甚,会通过欺凌他人来不断填满自己心理上的空缺。当这一欺凌行为越演越烈之时,使欺凌者形成了这一强盗般心理的恶劣习惯,严重者甚至会走向犯罪之路。欺凌者事件也会给其他参与者以及学校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在发生欺凌事件时,还有其他人在场,如部分学生,或者是社会人。有学生现场会煽风点火,助长欺凌者内心的攻击、施暴欲望。也有一些学生想帮助受欺凌者,但是因为害怕胆怯,导致其内心矛盾重重而产生愧疚感。有的学生是受到欺凌者的胁迫,不得不去欺凌其他人,无形中会打击自身的自信心。而欺凌事件的发生,对学校周边也会产生影响,会让人们产生不安全感,师生会受到一定的威胁,不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中小学校园欺凌呈现的特点包括欺凌行为的普遍性,隐蔽性以及欺凌行为的多样性,还包括欺凌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以及行为的持续性,场所的不确定性与危害性。这也就是说,不同地区校园欺凌现象较为普遍,而校园欺凌的行为发生场所的不确定性以及较为隐蔽,也给学校安全监管带来了一定难度。有的被欺凌者常常因为胆怯心理对此加以隐瞒,导致学校与家长很长时间都难以察觉,难以想象自己的孩子经历了怎样的身体折磨与心理煎熬。从实施校园欺凌的形式上来看,既有直接性的欺凌,比如对身体进行伤害、侮辱,也有间接性的欺凌,比如说对学生进行孤立或者造谣生事等。一些欺凌者表现出来的是身体更为强壮,年龄也比较大,而且这些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由多个人组成,还有社会不良青年参与,在势力以及实力上都占有一定优势,这也导致被欺凌者面对人多势众产生惧怕心理,缺乏抵抗心理,也不敢抵抗,由此是一种仗势欺人、恃强凌弱的不对等的局面发生。而这一欺凌行为在被发现以及制止之前,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反复实施。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较为严重,严重损伤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就从学生的个体因素上来看,当前正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较为敏感期,心理上的发育与生理发育相比较为缓慢,处于不平衡状态,从而容易引发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冲突,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情感以及意识,过于冲动莽撞,或者行为失控、过激等。也有的中小学生是因为在学业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出现一些诸如抑郁、仇恨或者恐慌等的负面情绪,有的一触即发,容易做出过激行为。而中小学生的一些需求由于无法得以及时满足,长期受压抑,期待寻找宣泄途径对内在需求加以满足。但由于现实中基本需求的匮乏,难以找到合理的宣泄通道,也导致了欺凌行为的发生。
从学校因素来看,一些学校只重智育,却对德育有所轻视。学校以及社会、家长对于学生的评价是以成绩为主,社会以及家长将成绩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好与差的标准。这也使得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通常都是注重成绩,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轻描淡写。此外,学校在管理方面不够细致以及到位,隐患排查不及时,导致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管理存在一定盲区,比如在时间点上或者地点上,这一缺失的管理也给欺凌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以及土壤。与此同时,学校还缺失一定的惩戒功能,也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导致校园欺凌事件被纵容而一再地发生。
三是来自家庭的因素。由于中小学生正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敏感期,但是一些家庭教育的不合理,也导致学生的心理偏离正轨、走向畸形,性格也出现扭曲。比如,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轻视心理,尤其在面对学生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时,是一种无关痛痒或者纵容的态度。有的家长一味以孩子作为中心,只要求孩子学习好,为自己争面子,就容忍了学生的其他的一些思想行为上的不良苗头。但也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动辄打骂,教育简单粗暴,使得学生的性格要么唯唯诺诺、自卑胆怯,成为被欺凌者,要么成为易暴怒、与父母对着干、使用暴力的欺凌者。校园欺凌事件中,来自特殊家庭比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的学生,极易成为被欺凌者或者是欺凌者。有的孩子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造成身心不健康以及一些负面情绪,一旦家庭、学校的教育跟进不及时,孩子要么成为欺凌者,要么成为被欺凌者。
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当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海量信息蜂拥而至,一些不良信息、不良文化借助网络进行渗透,无形中也对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上产生了误导。还有一些文学作品、电脑游戏以及电影等,里面充斥着各种暴力场面,对学生产生了错误引导,使学生在模仿中偏离了正轨。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过分保护,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缺乏锻炼机会,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使得欺凌者为所欲为。此外,学校周边的环境较为杂乱,各种私人小摊点、游戏厅、网吧等,而这些摊点或者商业活动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校园欺凌有了生存空间而难以预防以及彻底根除。
4.1 不断优化教育,构建和谐、温馨、理性的成长环境。只有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切实从源头上杜绝欺凌行为的发生。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构建和谐校园,也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注重对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而学校不断改进评价机制加以完善,不能把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方式,既要综合评价学生,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促其快乐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也能更为理性地认识世界,明辨是非,从而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作为学校,积极营造健康、愉悦、向上向善的氛围,而家庭更要以良好的家风来教育学生。通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亲子关系。
4.2 适时引导,让学生选择合理而有效的宣泄途径。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一方面可释放自我的学习压力、减轻学业负担。另一方面,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能使其身心得以健康发展。而学校通过完善心理健康的设施设备,以及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让学生的负面情绪有渠道得以合理宣泄。建立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心理信箱、心理氧吧,开展团队心理剧等,让学生压抑已久的不良情绪借助多种途径释放出来,帮助学生减轻抑郁,纠正不良习惯、错误观念等,洒下阳光驱散阴霾,助力其身心健康成长。
4.3 各部门携手加强监管,彻底消灭欺凌行为生存的土壤与空间。学校积极与地方相关部门携手,通过监管不断加强对欺凌行为的生存空间进行挤压乃至消灭。学校首先要建立学校的信息管理的档案,并且设立欺凌问题的信箱,借助一定的科学量表对中小学生的欺凌风险加以评估,就可能存在的欺凌倾向或者容易成为欺凌对象的中小学生重点进行观察,及早进行预防。或者与当地社区、村委会等协同,照顾和接送单亲家庭、特殊家庭的孩子上下学,避免其受到欺凌。还要结合社会力量,加强巡查力度,学校及时与家长,与周边的社区,社会志愿者等携手,重点排查上下学时段以及僻静区域的巡逻,尤其是防范校园中欺凌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提高人防技防的水平,提升教师反校园欺凌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能力、素养,教师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团结一心,共同抵制校园欺凌。学校还要不断地对校内的监控设施设备等进行完善,对角角落落细致排查,增加照明设施,不遗余力地对可能发生欺凌行为的环境等彻底改良。
4.4 期待完善校园欺凌方面的立法,建立科学的惩戒机制。呼吁相关的部门对校园欺凌及其违法行为性质进行明确界定,也能让学校以及相关的公安机公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实现零容忍。对那些欺凌者严惩不贷,并且要追究法律责任。学校清楚自身在反校园欺凌中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应尽义务,增强反欺凌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切实认识到培养中小学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与社区、村委会等部门积极进行配合,助力公安机关通过对实施欺凌行为的未成年人处以的训诫、委托监管、社区服务等,进一步对校园欺凌行为人加以有效惩戒,也能以此给那些蠢蠢欲动、胆大妄为企图实施校园欺凌的不良分子敲响警钟。
总之,解决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是长治久安的社会工程,需要集结多方力量,为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打造一片蓝天、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