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艳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相机诱导就是要通过师生的不断对话来实现。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把控教学目标的最好的手段,课堂提问是课堂上非常常见的,虽然每个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提问,但是提问的效果确是不径相同,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怎么利用提问这种方式更巧妙地达到课程地三维目标,下面结合于永正老师地课堂实例来具体谈谈他是如何把握提问的“度”,而使课堂有张有弛、精彩纷呈,一线教师也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于永正老师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人生在世不过几十个春秋转眼即逝,总不能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白走一回。”所以他将他毕生的心血都奉献在讲台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认真备课,大到一个单元,或者是一篇课文,小到斟酌每一堂课的提问。俗话说态度决定人的高度,正是他这种态度,才决定了他在小学语文上的高度。他在教学《狐假虎威》是这样体现的。
片段呈现
师:请看课后第二题(出示小黑板)
读读下面词语,并用带点的词造句
寻找 骨碌 逮住 一愣 管理 违抗
东张希望 半信半疑 神气活现 狐假虎威
师:谁来读一下?
(指名读,齐读)
师:先看看“寻找”在 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师:大家注意,我说上半句,看谁接着说下半句,要求用上“寻找”这个词。——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在寻找食物。
师:他饿了么?(笑声)“食”改成什么字?相信你会想出来的。
生:(改正)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食物。
师:看!脑子多灵活!再听。不过,这次要求大家不说寻找食物。——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正在寻找它的妈妈。
师:它跑丢了,是吗?找到了没有?接着往下说。
生:它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
师:找到就好了,我们放心了。(笑声)还可以找别人的吗?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口渴了,到处寻找小河。
师:好的。请看于老师在干什么?谁能用上“寻找”说一句话?
生:于老师写错了一个字,想用橡皮擦,可是橡皮不见了,他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
(师做寻找橡皮状,边找边说:“我的橡皮怎么不翼而飞了?”)
师:说得真好!——大家再看看“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
生:(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
师:咱们班张明是干什么得,知道么?
生:张明同学是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员,是管理图书的。
师:你们家长干什么工作?
(生纷纷举手说,其中有一生说他妈妈当会计)
师:你妈妈当会计是管理什么的,知道么?说说试试
生:我妈妈在杂品公司当会计,她是管理……
师:有知道的吗?——我告诉大家,是管理财务的。(板书:财务。又一生说他爸爸是交通警察。)
师:交警是干什么的,知道么?
生:管理交通的。
师:能不能根据你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
生:我爸爸是交通警察,他是管理交通的。
师:好,“管理”这个词用上了。——谁接着说?
生:我爸爸在路灯管理所工作,他是管理路灯的
师:这项工作很重要,以后路灯不亮就找你爸爸。(笑声)
生:我爸爸在监狱工作,他是管理犯人的。(笑声)
师:告诉你爸爸,要时刻提高警惕,别让犯人跑了。(笑声)现在请把作业本拿出来,用“寻找”“管理”各写一句话。有没有困难?对了,能写几句话更好。
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寻找”“管理”两个词语,于老师不是像传统教师那样,在教词语的时候直接会提问,能够给这个词语造一个句子么?而是通过不断地提问,一共11个提问,不断引导,先确保学生理解词语后,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造句,并且在造句的时候,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造句。比如:“我们班张明时干什么的,知道么?你们家长是干什么的?通过在生活运用中来掌握、巩固词语。我们可以看到于老师在设计问题时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这些细节处彰显的态度,才成就了他在教学上的高度。
提问的广度指的是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能够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参与,都有表现的机会,所以教师就不能随心所欲的提问,应该将自己的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基本的描述性问题,比如“是否“一类的问题;分析型;比较性,创造性等问题。不同的类型的问题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的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同位的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师:请班长读一读。(师指生字,班长读,读得很正确)不愧是班长。谁再读?(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笑声)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笑声)师:实话实说。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为什么?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了让于老师满意呀!养成预习这个习惯非常好。课文读得怎么样?生: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该生是男同学)师: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师:你不能都请男生,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再换一位女同学。——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该生又请一位女生。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初读课文很实在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许多小朋友不举手,大概心里没有把握,是吧?没关系,那就再练一练。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好。谁愿意读?我想把这个机会给一位不举手的。(向一位女生)请你站起来。你怎么不举手?
生:害怕(声音有些发颤)
师: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有些害怕(生会心的笑了)你现在勇敢看一看台下听课的老师,看一看周围的同学,再看一看于老师(生环顾四周)好的。我看你呀,还是比较勇敢的嘛。
生:还是有些害怕。(笑声)
师:深呼吸,再深呼吸。——好些了吧
生:好一些。
师:有老师和同学们为你撑腰,能不能把第一段读一读?
生:能。
师:好,试一试,错了也不要紧。
(生读,尚好)
师:看看,多好哇!每一个错字!掌声鼓励!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上,很多教师倾向对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提问,对于一些基础差的,老师连问题都懒得问,直接是放弃的对象。更不用说在公开课上,一些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流畅,一节课就会专门对那几个指定的人提问。对于目前的班级授课制来说,这是在牺牲大多数人的学习权力。柳斌先生强调指出:“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于老师,首先指定了班长读,这一环节是有目的的,接下来为下面的进程做了铺垫,班长读后,于老师赶紧和班长耳语,让班长推荐几位学生读,于老师是考虑到对班上同学不熟悉,不知道学生的基础如何,但是又希望更多的学生有回答得机会,就通过班长这个中介,后面又叫了其他男生,然后又请了几位女生。读的环节很简单,所以于老师在这个环节让很多同学都发言,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在第二个片段中,像这种胆小,不敢举手的学生其实很难有发言的机会,是老师常常会忽视的群体,但是于老师却专门为这一类群体提供机会,并且发言前的鼓励以及发言后的评价,都体现了于老师心系每一位学生。班级授课制有其一定的弊端,不能很大程度照顾到每一位同学,但是可以通过提问的广度来尽可能的弥补班级授课制照顾学生不全面的缺点。
提问的梯度是指,教师应该要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达到 教学目标。而不是将一个大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提问的分层式在于老师《梅兰芳学艺》教学中能够有很好的体现。
片段呈现:
师: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许多小朋友不举手,大概心里没有把握,是吧?没关系,那就再练一练。
(生读)
师:真棒!一遍比一遍好。谁也不可能练一两遍就把课文读好,必须多 练习。
师:请大家再把第一段读一读,这次要求高了,看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说完,示范读第一句)要慢一些,当然也不要太慢。
(生自由练读。后又请几位学生读,在师指导和鼓励下,一个比一个读得自然)
师:谁能把第一段的意思通过表情和读得语气。语调表现出来?这个要求更高了,试试看。
生:(读)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该生晃着脑袋,皱着眉头,读出了师傅瞧不上梅兰芳的语调)
师:看他的表情、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对师傅说的话的意思完全理解了。——谁愿意跟他比赛?
(又一生读,语气、语调、表情更好,师予以充分肯定)
师:第一段会背的举手!(多数学生举手)背的时候,能不能加上动作?这会儿,要求又高了。大家站起来背背看。
师:真好!老师也背背好吗?
于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由浅到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由读正确,到读自然、到加表情,语调读,再到会背,通过设置的四个问题,“以读代讲”的方式,对朗读的要求逐层提高,朗读训练的层次显而易见,“以读”为本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