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薇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等问题凸显。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教育部在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加强就业指导,做好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实习实践,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1]虽然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课程主体不明确、学生参与度低、缺乏实践机会等。这些问题导致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促使高校在该课程中融入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以小组工作的方法辅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水平、明确职业方向,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最终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解决的是学生就业、企业用人、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及教学成果有效转化等重要问题,既关系到学生的职业前景和高校的社会声誉,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因此,高校必须予以重视并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目前,大部分高校仍以专业教学为重,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一门公共课,不重视课程师资力量、课程专业化和教学管理精细化建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秉承传统的说教型授课模式,多使用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影响学生寻找资源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具有思想观念多元化、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自我认同高、追求个性化等特点,但合作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3]在进入大学前,大学生一般未接触过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的内容,在初入大学时因缺乏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比较迷茫,易产生厌学、焦虑、困惑等问题。虽然一些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上进心,专业课成绩优异,但在就业时却仍屡屡受挫。[4]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职业目标的确立和个性化发展的关注,教学实施强调规范化,教学内容仅限于学生自我认知、就业情况分析、政策解读和求职技能的培养,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被忽视。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形式的单一体现在教师只注重就业形势的分析,创业、面试、应聘技巧的培训,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提升、职业规划能力的测评和职业心理的辅导等,重技巧、轻能力,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5]这种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感受到探索的乐趣,教学效果不明显。此外,大多高校在大一年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三或大四年级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导致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学生因课程中断,在学习和就业选择中无法全面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缺乏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不利于培养其职业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课程,但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未能有效发挥协同育人功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缺乏讨论、参与、互动、实践的体验式教学环节,基本没有对学生的针对性咨询和辅导。[4]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仅限于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能力评价。
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处理问题、开发潜能和收获成长。崔克尔认为,小组的作用和优势表现为追求兴趣与获得技能,在同辈团体中得到接纳与地位,成为较大团队和较有影响力集团的成员,拥有乐趣、休闲和社交情趣及获得友谊与同伴。[6]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策划者和实施者,相当于小组工作中的社会工作者;学生作为组员是小组工作的主体,主要参与小组中各种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提升和培养展开,旨在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重要性的认知,激发学生探索职业前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课程主体意识。
小组活动的开展需设立总目标,再设立分目标。本研究把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在学校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基础上,确立课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避免其日后因职业目标不明确而产生厌学、焦虑和困惑等问题。同时,小组工作方法在共性培养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在组后采取个别服务措施,针对学生的特殊问题开展个案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课程中增加了学生交流、互动和分享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小组活动的目标旨在满足同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共同需求,将评估结果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能解决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扰问题。小组活动设计的各种游戏、职业能力测试和技能培训可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求职心理调节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抗逆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职业能力。
小组工作的功能包括团队合作、互帮互助、追求兴趣和获得技能,具备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革创新,以开展小组活动的方式将丰富的职业经验传授给学生,倡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生涯规划的做法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小组工作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分享、开展问卷调查和满意度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评估体系具备专业性和完整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可借鉴小组工作的评估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Y学校的68名学生为对象开展小组活动,其中,男生27人,女生41人,均为大一学生。小组开展前期将68名学生划分为7个组别,每个小组独立完成小组任务。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分享、开展问卷调查和满意度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分析小组工作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1.小组的形成
课前,教师先向学生说明课程教学方式,即以小组工作的方式进行前10个课时的学习,包括第一章“职业启蒙”、第二章“自我认知”和第三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管理”三个重点内容。教师将授课班的68名学生分为7个小组,包括6个10人小组和1个8人小组,小组活动的次数为5次,每次2个课时共90分钟,小组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环节,每周1次。
2.小组总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水平,增强自信心,明确各自的职业目标,学习和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本次小组活动共设置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相见欢”,目的是消除学生之间的疏离感,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学生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第二个环节为“我是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正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唤起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第三个环节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第四个环节为“漫漫人生路”,目的是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学习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通过生涯人物访谈了解当前的就业环境及行业需求;第五个环节为“我的未来我做主”,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求职方向,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书,学习求职心理调适的方法,巩固已有的成果。
1.小组活动1——相见欢
由于参与学生均为新生,又是通过随机分组的形式成为组员,彼此不熟悉,因此,教师在开始正式教学活动前通过热身游戏消除学生的疏离感,建立学生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之后,教师让学生填写职业生涯规划问卷,了解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印象,以及每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再组织学生进行分享。
2.小组活动2——我是谁
第二次教学活动,教师要求学生分享和解读“自画像”,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自我,并做到悦纳自我。然后,通过SWOT理论让学生独立分析自身的优缺点,以及当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多方位地了解自我。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生涯环游”的心理游戏,唤起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
3.小组活动3——天生我材必有用
第三次教学活动,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使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身的性格、兴趣等职业个性特征。接着,通过游戏“拍卖价值观”,探索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学生通过取舍了解自身价值观与兴趣、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发展中各自擅长的领域及自身胜任该职业的能力,再组织学生进行分享。
4.小组活动4——漫漫人生路
第四次教学活动,教师先给学生讲解SMART目标设定的方法以确定职业目标,学生通过组内训练细化职业目标,便于后期制订个人职业生涯的具体规划。接下来,通过绘制“生命线”唤醒学生的自我生涯意识,联结生命中各重要时间节点形成初步的人生阶段性规划。本环节的重点是教师讲授撰写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的步骤和具体要求,并让学生书写生涯规划书初稿,学生对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形成初步认识。在课程最后,教师布置组后作业,要求各小组开展“生涯人物访谈”,选取各行业的人物进行访谈,从访谈中熟悉各种职业的发展现状及对应的人才需求。
5.小组活动5——我的未来我做主
第五次教学活动,针对第四次的小组作业,教师要求各组派代表分享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的感触和收获。教师再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解读,并组织学生开展深层次的探讨和交流,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职业认知。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学习求职心理调适的方法,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完成以上各环节后,教师再具体指导学生完善各自的生涯规划设计书,明确各自努力的方向。最后,教师正确处理小组结束时学生的离组情绪,小组结束前要求学生写下对彼此的祝福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感受,并填写小组满意度调查表。在总结环节,教师带领学生一同回顾五次小组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小组中所学的知识。
职业生涯规划小组是针对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立的小组,教师根据小组开展前、中、后三个阶段,对学生的表现和分享、问卷的分析、满意度调查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和小组目标是否实现。从评估的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小组的设立具有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我认知的提升。学生A提到:“通过小组的活动,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了自己现在的好恶和优劣势。”学生B说:“通过小组的活动,我在了解自身优缺点的同时也看到同组组员的优势与不足,这为我接下来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自我反思的依据。”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小组中获取新的认知,包括性格、兴趣和能力在求职以及自身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小组给学生提供与同辈群体互动、交流的平台,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支持网络,学生的思考和处事能力不断增强,学习在相互协商、共同合作中解决各种问题。
二是交际能力和调适能力增强。学生C表示:“我之前在与人交流时极其缺乏自信,通过参与小组的各种活动才明白,只要真诚相待就能收获他人的信任和友善,同时增强自信心。”学生D说:“通过小组的活动,我学习了心理调适的方法,遇事不再被畏难情绪困扰,而是在调节情绪后再处理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小组中的互动、分享和合作的过程,能收获强大的情感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支持。组织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方法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抗逆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和求职就业生涯。
三是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生E提到:“小组中运用SMART原则确定职业目标使我受益匪浅,有助于将笼统的职业目标进行细化,使我的职业生涯目标更清晰。”学生F说:“在小组中通过‘生命线’游戏,能够将脑海中的设想具体化,从整体上分析职业生涯发展并将其具体呈现在纸上非常必要。”职业生涯规划小组基于学生的职业选择安排小组活动,学生通过技能培训和方法学习,获得更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技能。
近年来,高等院校更加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小组工作方法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价值观嵌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大学生在小组中认识自己、认清现实、掌握当前的就业发展趋势,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价值观。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课程实践机会,是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一种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