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婷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不竭动力。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内容、实践载体和主要对象,并强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1]《纲要》的出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各阶段,为师范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先锋队”、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力量,师范院校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顺应了时势,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
爱国主义在新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师范院校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举措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背景。师范院校要把握这一时代特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适应历史方位的变化。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无论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外部环境,还是深刻社会变革的内部挑战,无不彰显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性。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这个关键时刻要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大局观,引导学生在新时代的洪流中认清形势,找准努力的方向,将个人发展融入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矢志为实现远大理想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教师的摇篮,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从根本上看,人才培养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首先要培育其爱国情怀。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成为胸怀国家和民族,肩负使命和责任,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新时代青年。我国办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师范院校作为教师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有责任和义务培养更多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这一目标,师范院校应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教育的时代责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怀的人民教师。
“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爱。”[3]对青年学生而言,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发其奋斗精神的力量源泉。青年是最富有朝气的群体,实践充分证明,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展现了英勇斗争、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人勇担使命、迎难而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展现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人响应党的召唤,踊跃投身改革开放的浪潮,传承了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人将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奉献祖国,发扬了勇担使命、锐意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而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激发青年奋进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师范院校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不仅能让爱国主义教育焕发活力,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师范院校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多种方式,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应看到,师范院校在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阻力,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内外部条件制约,从当前国内外环境看,师范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和制约。第一,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阻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在交流中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会愈加凸显,不可避免地造成竞争和冲突,随之而来的是对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攻击。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一些别有用心者编造的政治谎言会弱化其民族认同感,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第二,网络负面信息削弱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网络空间是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表达的新场域,具有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主观性等特点,既可以丰富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削弱主流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力。[4]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碎片化、泛娱乐化信息,这些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使学生深陷其中,影响了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第三,不良社会思潮冲击了主流价值观。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多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其中存在观点片面狭隘甚至趋于极端等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这些都影响了青年人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
师范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侧重理论性,难免枯燥乏味,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第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当前,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这一代人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追求的是兼具思想性和创新性的学习内容,但师范院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较为关注教育内容的价值性和内涵性,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如此一来,就会造成教育内容过于保守和传统,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第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单一。师范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讲授式的授课方式比较直接,受众群体大,但单向的课堂教学难以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不佳。部分师范院校已经意识到其局限之处,尝试探索更具实践性的教育方式,但由于实践教学对环境和资源有一定要求,当前条件下难以做到全员化和广覆盖。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第一,爱国主义呈抽象化倾向。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5]爱国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和爱党是统一的。大部分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但不少学生还没有全面认识和理解爱国的内涵和要求,没能真正将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这样的爱国是浅层的、抽象的。第二,爱国主义呈虚无化倾向。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将历史娱乐化,发布谣言,批驳、诋毁、抹黑革命领袖,歪曲历史。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尚浅,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容易为表象迷惑,无法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第三,爱国主义呈情绪化倾向。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较为关注当前的社会现象、热门事件,一旦引导不当,会导致爱国的理性被感性替代,随之而来的愤怒、不满、怨恨等情绪会转化为非理性行为。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使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兼具创新性和可行性,就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新的思考和布局。近年来,师范院校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结合师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举措,探索行之有效的内容、方法、实践和机制,形成了有内涵、有价值、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多姿多彩,无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经典,还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辉煌成就,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用素材。《纲要》不仅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还明确了基本内容,为师范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我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立足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传统文化,也着眼于当前国家的发展和全球的局势。一方面,注重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通过打造“移动课堂”“情境课堂”“理论课堂”,开展了“红色经典全员诵读”“道德讲堂”“《青春·信仰》党课”“《育才赞歌》红色校史剧”等活动,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锻炼学生的报国意志。另一方面,重视新时期国家形势政策教育。我校创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推出了别具一格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将其打造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此外,我校还利用易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开展了“学习新思想全校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同上‘四史’思政大课”“新学年同上安全第一课”等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培育家国情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如果爱国主义教育只流于形式,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特点,改进教育方式,创新教育举措,增强影响力。我校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线上线下齐发力,打出爱国主义教育组合拳。
一是注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一方面,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通过开展“思政名师”报告会、“道德讲堂”和“劳动模范”事迹报告会等形式,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开展立意深刻、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大学生爱国主题戏剧节、“青春告白祖国”系列活动、“学党史·铭党恩·绘党情”美术作品创作展等。
二是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在融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已不再局限于线下,还可以拓展到线上。我校创新线上线下教学方法,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两微一端”等传播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爱国主义主题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有效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开展多姿多彩的线下活动。例如,在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开展“青年学子打卡红色教育基地”“万名学子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网上重走长征路”等线上活动,增强学生的斗争精神与斗争能力,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并非空洞的口号,而应落实到实践上。我校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内容,搭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载体,为学生实现报国志向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开展红色之旅体验活动。我校依托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打卡红色教育基地”“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等实地体验之旅,通过“沉浸式”实地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革命的艰苦和困难。二是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大学生骨干挂职锻炼、特色产业调研、乡村振兴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奋斗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加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三是发挥仪式教育的作用。仪式礼仪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创造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拓宽了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6]我校将仪式教育与国情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结合起来,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我和国旗同框”“党的歌声传万家”“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涵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造就时代新人。
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多重压力,师范院校要重视机制创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能。
一要健全爱国主义教育全员育人机制。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主体不仅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也包括全体专业课教师、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思政工作队伍、管理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同时涵盖学生个人、校友和校外人士等。我校强化全员育人意识,落实育人责任,通过“校内+校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此外,我校还重点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三支队伍”,把红色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知史明志、知往鉴来。二要健全爱国主义教育保障机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既需要价值引领、文化熏陶和情感浸润,也需要依托制度建设和法治管理夯实保障。我校积极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保障机制,学校和各二级单位均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的具体要求,把《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实、抓细、抓好,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年度工作重点任务,制订具体方案和工作措施,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扎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程、进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进公寓和宿舍,引导广大师生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