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凤
德育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最佳手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在传授小学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德育,有助于深度践行素质教育。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思维时常不受主观控制而出现跳跃,适当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语文是传授基础知识和传承思想道德的重要学科,如何通过德育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质,需要教师探索多元化的渗透路径。
德育是一种品德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德育能体现出时代的发展特征。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德育,可以对小学生的性格、道德品质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达到丰富其情感表达,规范其学习、生活习惯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宣扬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王二小精神等,并结合当代优秀青少年全红婵荣获奥运金牌和五四奖章的先进事迹,激发小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弘扬优秀精神品质,使之受到触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从教材出发,发掘各种德育素材,适时开展品德教育,加强师生互动,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语文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完善道德品质的同时,扩大教学成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助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要以政治引领为先,这体现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的新教育思想。政治引领既是凝聚全社会成员力量的重要手段,又是激励、促进全社会成员砥砺前行再出发、奋勇发展新征程的不竭动力。小学生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希望,对其进行德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在德育的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方式融合基础知识内容,让小学生清晰了解重难点知识,帮助其明确品德知识与政治方向,树立良好的政治信念,从而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格局。比如,在讲解有关红色文化的课文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政治知识,介绍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和先进模范,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等,以政治贡献作为教学切入点,灵活渗透道德品质,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政治引领的重要性。
弘扬爱国情怀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措施,能为德育的有效渗透创造良好契机,有助于构建健康纯洁的育人环境。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牢记初心使命,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升国旗》内容时,以雄壮的国歌作为教学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展示五星红旗图片并介绍构成国旗的元素,带领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教师要将生字、生词拼读活动作为基础,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有感情、大声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教师要讲解革命先辈为守护国旗而做出的牺牲,引导其带着对国旗的敬仰之情朗读课文,使之有感情、流利地读完课文。再讲解升国旗、奏国歌的意义,激发小学生的初心使命感,引导其以接龙读课文的形式深化学习、深刻理解,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树立远大理想,争做一名新时代的有志少年。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教师应适当延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有助于扩大德育的实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时刻掌握小学生的认知变化情况,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不同的课外知识,使之树立基本的政治认知,从而凝聚政治认同。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吃水不忘挖井人》时,以趣味漫画的形式讲解“饮水思源”的道理,使学生初步理解所学课文。再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其攻克生字、生词难关,顺利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理解乡亲们在井边立石碑的意义。本课文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学时教师要考虑这一因素,授课时可适当延展教学内容,创新德育形式,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历史背景有简要了解,如出示毛主席的照片,讲解毛主席身处沙洲坝的经历,使学生了解沙洲坝是个严重缺水的地区,再联系课文让学生知晓乡亲们吃水困难的原因,了解毛主席关心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以及人民拥护毛主席的原因。再讲解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危难之际挽救民族所做出的决定,使学生在理解其伟大英明决定的基础上,对毛主席产生敬仰之情。同时,介绍毛主席为中国社会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受到各种光辉事迹的触动,加深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明白政治认同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意义,透过“不忘挖井人”感受凝聚政治认同的磅礴力量,理解拥护领袖的深刻原因。
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教学载体,可以激发学生的红色精神,使之坚定爱国思想情怀。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红色文化作为德育的载体,赓续红色基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红色精神。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人之初》时,教师要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讲解生字,让学生联系衣物理解“初”字的偏旁部首,懂得“初”的本意是开始,“人之初”即人刚出生的时候。再围绕“初”字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介绍革命先辈为振兴中华而付出的努力,使之感受先辈的纯洁品质和坚强意志。围绕“初心”讲解基础知识,使之理解“人性本善”的道理,结合自己的“初心”理解革命先辈所传承的红色精神。教师也可以趣味故事的形式讲解课文内容,再列举革命先辈辗转各地求学的事迹,赓续红色基因,使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适时开展德育,使学生懂得玉琢成器的道理。再介绍古代圣贤求学的经历为学生规划学习目标,使之受到红色精神熏陶,懂得学习与做人的道理。
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渗透德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素质与修养。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可以利用不同题材,采取不同的方法渗透德育,按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规律讲解知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及思想内涵。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日月水火》时,教师通过讲解“象形字”的故事呈现学生学过的生字,让学生画出对应的形象,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再讲解生字“日、月、水、火”,利用太阳与汉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思考,同时讲解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两则神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在学生对生字有初步理解后,教师应联系月亮、海洋、火焰等事物展示探月工程的图片,介绍我国航天事业,将汉字与月亮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汉字进行绘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道德修养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互读小儿歌”活动,让学生间互相纠正读音,联系课文中的“山、石、田、土”生字,列举粮食丰收、植树造林等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画”汉字,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在理解象形字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也是重要的德育内容,思政教育不仅能以重要思想引人前进,还可以在关键的时刻鼓舞人心。小学思政教育承担着奠基正确思想道德的重要使命,相关课程也具有培养思想的特点。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文具的家》时,教师从小学生角度出发,在基础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活动,让学生将铅笔、橡皮等文具进行归位,联系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再将生字“文”与同音字“闻”建立起联系,引用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节目,把思政教育与基础语文知识相融合,宣讲重要思想,控制好思想培养与知识教学之间的平衡关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之加深对生字学习的印象。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专项课题入手,明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进行遣词造句。同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讲解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思想品德知识,如热爱祖国、关心时事、热爱集体、勤俭节约、乐于助人、自信自强、协同合作等,适当列举“文具不归位”的反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并说出文具的正确归位方法,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扩大德育实效。
有趣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为德育的渗透带来契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小学语文教师应利用趣味故事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将德育融入故事中,使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同时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自觉传承民族文化。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端午粽》时,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采取谈话激趣法,与学生围绕“粽子”的话题进行探讨,讲解粽子口味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南北粽子有不同的口味,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由此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其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看、闻、尝三方面分别了解“外婆包的粽子”,抓住关键词体会课文主旨。在学生对课文有全面了解后,教师要讲解端午节的来历,使学生明白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了解伟大诗人屈原的生平,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口述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团聚”的画面,再讲解端午佳节亲人团聚的相关民俗活动,使学生将赛龙舟、包粽子、插艾叶等活动与民族文化建立起联系,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力量,由此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提高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自信心。
德育的渗透,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有积极意义,教师要坚持德育为主,以政治引领为先,注重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让小学生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奋进的力量。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与发展思维的领路人,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高质量的德育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德育融入知识教学中,灵活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