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年萍
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科实际,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关注小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养成的发展路径。从语文教材解读中,提炼积极的思维品质、优秀的道德修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从中获得民族精神的熏陶,为小学生身心全面成长提供强有力的德育支撑。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新教材,聚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健全,让学生的良好德育修养得以内化、沉淀,成为高尚的人。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信息资源无处不在,信息具有“两面性”,有精华也有糟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缺乏信息辨析力,很容易受到消极文化的侵蚀,产生信任危机、道德滑坡、违法犯罪等行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小学阶段正是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期,教师要立足语文学科,关注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挖掘德育资源,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真实,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使命,形成健康、高尚的德育修养。
语文学科育人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既要对接教材,把握编者意图,又要主动挖掘德育资源,深入提炼德育主题,拓展和延伸德育活动,如从教材的文字、插图等内容中,关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学习和体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选文、注释、课后习题、拓展资料中,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见,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讲授者,更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推动者。教师要转变角色,深入挖掘教材德育资源,运用恰当的教法,将语文目标和德育目标统合起来。同时,教师要重视“自我更新”,通过德育资源开发与实践,丰盈自我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
语文兼顾人文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关注语文知识的讲解,还要强调其育人功能的实现。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语文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感悟,同时利用德育资源,提炼不同的德育主题,让学生从中获得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格,如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学习海力布舍己为人的大无畏精神,体会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感等。教师要结合教材,细细解读,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习得的同时,规范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部编语文教材编写结构上,单元导语是重要构成部分。单元导语主要是对单元主旨内容的揭示与说明,不同单元,其主题也不尽相同。例如,第一单元“一花一鸟总关情”,该单元课文有《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等,通过题目可以推测所描写的对象为自然界的花、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二单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介绍速读阅读的方法,结合不同课文,让学生热爱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第三单元主要有民间故事、经典传说等,从课文中提炼主题,让学生认识民间故事并渗透复述、缩写等语文要素;第四单元主题为“热爱祖国”;第五单元介绍说明文,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征,学习不同的说明方法,掌握运用说明方法介绍某一事物;第六单元导语有“舐犊情深”“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通过场景描写,刻画细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第七单元导语有“景物皆成趣”,描写四时的景物,从动态、静态描写中感受景物的变化;第八单元“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学生从课文阅读中梳理信息,掌握读书的方法。教师应分析各单元的导语,根据单元课文内容,设定与德育相关的主题。如在第一单元,从“对花鸟的热爱”,延伸到自然教育;第四单元从“热爱祖国”主题,延伸到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每个单元都可以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内容,让学生从语文中获得德育熏陶。
对课文的讲解,一方面要衔接语文学科,重视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剖析课文内容,从不同维度提炼德育话题,增进学生美好情感、良好品行的养成。第二单元《冀中的地道战》的教学虽然为略读课,但课文能够让学生了解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样式结构、特点,歌颂抗日英雄无穷的智慧与顽强的斗志;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强调了对少年中国的赞美,表达“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圆明园的毁灭》主要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惨遭毁灭后的景象,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与仇恨,能激发学生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使命感。从这些文本教学中,教师可以提炼“理想信念”德育主题。读《地道战》,增强学生反抗侵略者的必胜决心;读《少年中国说》,增强学生朝气蓬勃的士气,鼓舞学生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期待;读《圆明园的毁灭》,从今昔对比中,让学生树立民族大义,增强家国意识和责任感。与之相关的其他单元的不同课文,也可以提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德育话题。《落花生》讲述了花生收获的情景,探讨了花生的好处,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教师可以由此延伸到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理解“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读《搭石》,“搭石”本身既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又是联结乡亲美好情感的途径。教师可以从摆搭石、走搭石、背老人过搭石等细节描写中,让学生感受“搭石”平凡而伟大的精神,由此延伸到“默默奉献、一心为人”的生活传统、友好互助的美好情感。再者,教材中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关的故事、杰出人物、灿烂的诗词文化等,也是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重要德育资源。如《将相和》,可以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故事中,赞扬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结合与廉颇之间的故事,展现其顾大局、识大体的远见和品格,也从侧面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语文教材中,插图占据重要地位,也是诠释课文、直观展现文字精神内涵的载体。教材中的插图并非随意安排,其体现了编者的意图,能够起到辅助学生认识字词、理解课文、培养观察力、培养审美情趣的作用。一方面,插图是对文字的诠释,可以通过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另一方面,插图具有独立性,插图本身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思考空间。例如,在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目录第一页左上角的水墨画,展现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风韵,与《父爱之舟》插图相同;目录第二页为水墨山水画,与《古诗三首》中的《示儿》插图相同。《白鹭》中,以“白鹭”的形态、生活场景为图;《落花生》中,顶部插图作为夜空背景,与题目巧妙融合,底部插图茅屋与花生叶子相互映照。叶圣陶认为:“书籍里有些图画,绝不是装饰和点缀,虽然每一幅画都要求它美。”教师要善于从教材插图中挖掘和提炼德育内容,围绕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插图在德育中的独特价值。《慈母情深》中,插图的面积更大、细节刻画得更加详细。当“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厂房中,看到了弯曲着脊背将头凑在缝纫机板上的正在工作的母亲,“我”的眉毛是皱在一起的。插图中,呈现了作者的面部表情细节,学生更能从中感受到“我”心里在想什么:与低矮的厂房、蒸笼般的环境描写相对照,凸显了对伟大母爱的歌颂。由此延伸到学生自己,从情感渲染中让学生体会感恩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要做好课前分析。一方面,剖析课文内容,提炼德育知识点。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圆明园作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却惨遭毁灭,令人惋惜、愤慨,要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进而指向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文本中,短短四百多字,结构分明,前面介绍昔日圆明园的景观,与后面荒芜的废墟形成鲜明对比。教师可以引入配图,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段落,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另一方面,围绕学情展开分析。五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也能辨析和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课前教师可以布置“查阅背景资料”的任务,如了解圆明园的史料素材等,为课堂上展开合作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创造条件,也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民族情感奠定基础。语文与德育的融合,从教学目标上,要抓住文本结构,从圆明园的辉煌入手,通过与毁灭后的情景对照,让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多媒体材料的展示,将课堂讨论、朗读、反思结合起来,为德育渗透营造良好氛围。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抓住“毁灭”二字,围绕“毁灭前”与“毁灭后”展开对比阅读。课堂导入环节,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圆明园辉煌的景观视频。圆明园被称为皇家园林,举世闻名,其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接着,复读课文,梳理各个段落内容。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段,统领全文;第二部分,由第二段至第四段构成,描写昔日圆明园的辉煌;第三部分,由第五段构成,描写圆明园的毁灭。教师可以通过深读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体悟情感。读第二段,了解圆明园的位置、历史地位、布置格局;第三段、第四段展现了圆明园的建筑特点、珍贵的文物资源,呈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第五段美与毁的对比,要抓住时间词汇,是谁做了什么事?其中“凡是”“统统”“全都”“任意”,在阅读时要重读,这些词汇写出了侵略者的无耻嘴脸,还有“闯入”“掠走”“破坏”“毁掉”“连烧三天”等词汇,具体、真实地刻画了侵略者的无耻行为,能激发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决心、责任感。课后拓展中,教师可以引入《七子之歌》,边读边让学生思考对《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感受。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实中,引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侵略者强占国土、火烧圆明园中,带学生回到当下,明白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不能忘记历史,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共同努力,构建强大的祖国。
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意识,转变观念,主动从教材中挖掘德育资源。新教材在外观、内容、框架、理念等方面,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教师要衔接课标,从语言文字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依托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从问题提炼中,启发学生的德育情感。同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要联系学情,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利用话题交流开发德育资源,增进师生、生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语文与德育的融合,要把握学科育人特点,梳理重点,整合德育资源,特别是要结合学情,拓展课外资料,让学生深刻把握语文主题,领会德育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