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国
“育人先育德”。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规范,一些传统的、正确的、富有时代价值的教学理念得以保留并形成完善的教育指导体系。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德育排在五育之首,只有“五育并举”才能成就学生未来。在新时代的今天,学生应以促进自身五育良性发展为学习目标,教师也应将五育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德育与文化教育融合的方法,才能在学校生活的主体——“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育人目标。
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是因为小学生身心尚不成熟,是非观念、道德准则尚未形成,因此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为了更好地保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要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其明晰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在长期的坚持、实践中形成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也是德育的目的。德育自古就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组成部分,而语文又是集中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学科,因此,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才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比如在语文教材学习中,经常会有一些德育小故事,教师就可以在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熏陶,让日常的语文教学“既育才又育德”。
由于品德、道德、修养等良好品质难以用言语细致描述,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难以通过教师的口述获得思想品德的准确认知,因此,德育要建立在实例或背景上。语文作为众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文化情境的集中体现,通过语文教学强化德育,既让德育落到实处,不再是“空中楼阁”,也能丰富语文教学的精神内涵,从而发挥德育价值,提升学生语文修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三大主科之一,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应用最广的学科,其教育价值不应局限于基本知识的教学,而应作为不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质动力,所以,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推进、助力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发展。
首先,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对德育融合较为片面,尤其在课程讲授中,选择的内容较为简单。如“规范学生行为”“建立良好习惯”等内容,对德育教学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其次,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二者融合质量不高,德育是德育,语文是语文,融合的效果不够理想,经常是一笔带过,在课程的最后强硬灌输德育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发展受限,长此以往,他们对这部分内容也不够重视,造成不好的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当前的课程需求。
首先,语文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知识,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挖掘,以此丰富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但就目前的融合情况而言,教师挖掘的内容不足,过于注重智力教学,对课程内容利用得不全面,忽略了其存在的教育价值。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难度忽高忽低,造成了学习内容混乱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德育质量,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语文教材的选择标准不仅出于对文字运用技巧的考量,还有对相关材料中体现出的思想内容的取舍,因此,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往往是兼具文化教育价值及德育意义的内容。教师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进行深度融合并非无根据、无意义,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教材,挖掘课本中的德育内涵,探寻潜在的思想道理,并将其分析、解释后让学生体悟,达到德育的目的。
如《程门立雪》一课,讲的是宋代学问家杨时求学拜师程颐的故事,由于程颐午睡未醒,杨时便在大雪严寒的天气于门外侍立等候,待程颐醒来,杨时双膝已没入雪中,程颐十分感动,尽心教导杨时学问,杨时也终成一代名家。这个故事是对古人尊师重道品德的褒扬,课文篇幅不长,正适合小学生进行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分析课文说了怎样一件事,这件事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有怎样的性格品质,该人物的品质是否值得赞扬,等等,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自行领会尊敬师长是一种美德,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师生相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完全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情感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深化拓展,比如向学生发问:“老师每天教课很辛苦,爸爸妈妈上班也很辛苦,但爸爸妈妈下班后还要照顾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爸爸妈妈?”在领会了尊敬师长的美德内涵后,学生很容易就能想明白尊敬父母同样是每个人必需的品德,教师此时可以继续为学生讲述“百善孝为先”的道理。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只要教师能注重细节,努力拓展,就能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相关要求在教育领域的落实,当前小学阶段的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内现代阅读,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意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还会涉及一些古代蒙学内容,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在这些传统蒙学读物中存在大量的启迪学生心灵的典故,如《三字经》中有一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在了解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个典故重点向学生讲述,在听完典故后,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回想父母为自己做的各种事,然后与“孟母三迁”故事比较去感悟父母为了让子女成才所做的努力,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各个阶段的学生都存在向师心理,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对教师常存在盲目崇拜的心理,并热衷于维护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在与学生相处时,作为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规范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心理及行为的导向作用,不辜负学生的期盼与家长的期待。为了更好地做学生的榜样,在教学中对学生做好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自己为标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此外,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常常会出现冲动犯错、意气用事等问题,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不应该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该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共同分析、找出相关事件的原因,用严肃但不严苛的态度指出学生的错误并教导其正确的做法。实际上这就是对学生“控制情绪”最好的教育,不仅避免了教师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理性与关爱,如以后再次发生类似事情时,学生也能第一时间想起教师的教诲,从而相对理性地看待问题,提升其自我控制能力。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和建立小学生能力、意识、行为的关键期。首先,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精神丰富的学科,为了加强德育教学的渗透,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文章,点名其含义,通过中心思想加强内容的渗透。其次,教师在总结文章时,要让学生加入进来,让其主动地进行内容的分析和总结,选择文中的中心语句,主动构建知识经验,升华本篇课文的文章主旨,将阅读和德育完美融合,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有效拓展语文知识内容。
在学习借物抒情的文章时,如《落花生》《白鹭》等,通过对一个物体的描述,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普通的美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让其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在课程的最后,教师负责总结学习内容,让学生朗读自己选择的中心句,根据他们的回答,归纳文章主题,向学生传递一些思想感情,利用点明主旨的方式加强德育知识的融合,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拓展语文知识的内容。
德育教学的内容不仅规范学生行为,还要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利用好课内外的知识,选择古文、古诗词、经典故事等材料展开学习,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人对文字运用的能力,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活动,激发文化传承意识,完成德育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如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在低年段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语言故事,如《将相和》《守株待兔》《田忌赛马》等,对我国古代典故进行讲解,既能满足这一阶段学生的需求,还能提高他们的能力,满足德育教学的要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中年段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古诗词展开学习,如《春夜喜雨》《题西林壁》《山行》等内容,并利用电子设备展开情境构建,让学生感受古人运用文字的巧妙,提升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在高年段的学习中,可以对一些现代诗歌进行讲解,如《致橡树》《我亲爱的祖国》《祖国我爱你》等,通过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提升民族自信,满足德育课程要求,将二者进行紧密结合,达成教育目的。
加强德育,离不开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持久力量,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加强德育,离不开价值观教育。要通过生动而深刻的价值观教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学生从中华文化、中华美德中吸取道德精华,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内涵,并将这种道德精华和价值认知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加强德育,离不开家风教育。家庭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加强德育,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感染。家庭、家教、家风对于学生品德的影响深刻且深远。一个人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行为表现,往往就是他在家庭中表现的真实折射。因此,只有家庭文明,社会才会文明;只有每个家庭成员知书达理,每个社会成员才会崇德向善。德育重在从娃娃抓起,从小立规矩、树品德,长大才能讲文明、有志向。
加强德育,离不开典型示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擅长的就是“模仿”和“学习”,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发掘好的学习和宣传方式。当前,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选拔美德少年活动,这就是很好的做法。美德少年,是全国青少年中的道德楷模和典范,他们就是生动鲜活的价值观,用他们的真实故事去感召和教育其他同学,无疑是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也最容易触碰到同龄人的心灵,引发他们思想和情感共鸣。
总之,基于目前的教育情况,教师要从多方面完成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完全可以从实际教学出发,从教材入手,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可以从教学模式创新出发,让理论的学习与情感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对德育理论的接受程度。教师不能忽视自身素质的提升,因为只有教师的素质过硬,才能培养出能力突出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