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尧 王朝军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教育内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中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是高考必考的综合性教育课程,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教学大纲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巧妙挖掘其中的文化素材,帮助高中生在获取生物学科基本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传统文化贯穿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涯,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拥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在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推动高中生物教学联合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综合、高效、科学的教学活动,能够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道德高尚、综合素质突出的高素质人才。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初衷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生物技能和生物学科知识,从而应用于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针对性,能够帮助高中生准确了解当前的社会,加强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突破生物教学重点和难点,打造高效的生物课堂。
新课标提出:高中生物教学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了解和提升应用技能,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基于学生个性和学习能力拓展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精练和巧妙设计,融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的教学效果。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学习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在快速变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心理指导、价值观念塑造和情绪疏导作用可以很好地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结合长期教学经验总结高中生物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引导高中生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加尊重生命和重视生命,传统文化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命关天”等观念与高中生物学科内容不谋而合;第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探究的动力,高中生物教育要求学生大胆质疑和勇于探究,与传统文化中的探究精神和探索意识空前一致;第三,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借助教材中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体悟人文品质,从而要求高中生严格要求自己、规范道德行为和提高学习能力,塑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思想方面武装自己;第四,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帮助高中生理解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和时代特色精神,在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切实提升高中生的自身文化素养。
高中生物教师要想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使高中生真正领悟到生命的价值。深入分析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传统文化教育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渗透“天人合一”的思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对于生态文化的认知核心就是天人合一,这与我国当前的生态治理理念高度统一,可以鼓励高中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渗透“仁爱万物”的传统思想,优化生物教学,孔子提出“仁爱万物”的思想包含尊重生命和仁爱万物,符合生物教学倡导的尊重生命和热爱自然的基本理念。但是在挖掘生物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高中生的思想认知、德育素质等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出来,不能采用“讲大道理”的方式授课,这种文化渗透方式会显得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借助互联网收集资料和信息,向高中生展示直观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关系模型,同时还可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分类”“生态系统是什么,有什么用”“生态系统同我们生活联系紧密吗,请举例”等,这些问题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问题启发下深入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高效理解及掌握其中所包含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经过认真思考,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阅历等给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如有的学生会说:“生态系统同我们的联系比较紧密,生活中有许多具体表现,如湿地系统、森林系统等,都可以归结于生态系统范畴。”有的学生会说:“生态系统同我们生活联系紧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确保自然生态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学生积极沟通与讨论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本节生物课程知识,同样可以有效地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再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引导高中生深入探究,比如:通过细胞学说的建立,同学们得到了怎样的启发?科学技术和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存在怎样的关系?引导高中生认知动物和植物的价值,真正体会科学探究的趣味,培养高中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提升生物素养。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从高中生物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多媒体技术,巧妙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通过视频的方式将课堂知识点和文化教育内容联系为一个整体,这高度契合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专业能力。面对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教师必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持之以恒的渗透,真正把传统文化教育和生物教学融为一体,构建互动交流的平台,提高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生物综合素养。特别是可以有计划地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或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传统文化话题,指导学生在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积极思考,助力他们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深入分析重点内容后设计相应的情境进行趣味课堂导入,通过对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鉴赏,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了解生命的魅力,在困苦失意时保持乐观的心态。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借助传统文化营造课堂氛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此同时,在实际的授课中还可以注意对传统文化方面的话题及内容进行拓展,启发学生的思维,助力他们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拓展的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其背后包含的育人价值。比如,针对珍爱生命意识、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环保理念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课题,教师可以结合生物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互动讨论话题,让学生高效思考,更好地理解及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在价值。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深入推动传统文化的融入必须把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放在第一位。教师拓展自己的文化储备,为优化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工作,可以收获不一样的学习心得,灵活把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以服务学生成长和成才为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承担起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展开有效教学,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尺度,引导学生修德做人,以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理解文化并应用的热情,打破生物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人教版高二生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激素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内容融入传统文化,针对高中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者生物知识进行区别教学,发挥思维导图、课件演示和视频教学的优势,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系,提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提升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分支图的形式简洁、直观地展现出来,帮助高中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刻认知其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有计划地分析其背后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内涵与价值。必要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微课等多种教学手段助力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除了直接渗透方式外,间接渗透也非常关键,其中环境氛围创设无疑是最有效的一种渗透方式,具体做法就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结合生物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教学氛围,丰富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下积极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和互助探究等多种多样的有效的学习活动。
例如,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本身的文化底蕴丰厚,教师可以在生物教学中有机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和古诗词,指导学生立足古诗词解读视角感受其中包含的人文思想与价值观,尤其是要懂得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化人文精神教育。比如,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一课的知识教学中,可以巧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诗句创建富有文化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生命的魅力,助力他们良好人文精神的顺利养成。又如,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情境创设手段,为学生展示“乌鸦反哺”和“羊羔跪乳”等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例场景,借助多媒体情境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创设方式,帮助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生物知识形成深刻的认知,同时助力学生环保意识与观念的养成,最终都有利于帮助高中生培养良好的传统美德,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避免因为枯燥的教学氛围而直接影响了生物课堂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否则可能还会影响正常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围绕生物基本知识、相关原理和基本技能等课堂内容融入传统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激发高中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生物教学的快速、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