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讲好重大疫情应对需把握的四对辩证关系

2022-02-18 19:29:52祝大勇袁美娟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防控

祝大勇 赵 然 袁美娟

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肆意漫延,到如今呈现多点散发态势,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这场疫情阻击战总体战持久战,为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对思政课教师讲好“形势与政策”这一课提出了重大考验。“形势与政策”课讲好重大疫情防控,应着力把握好推动教学效果提升的四对辩证关系,这四对辩证关系分别处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运行的各个关键环节,形成辩证统一的体系,在整体上服务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在教学指导理念上应处理好知识输出与价值导向的辩证关系,突出面对重大疫情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兼具知识性和导向性,这体现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不能淡化课程立场导向性。突出价值导向性,就是要在价值引导和知识输出这二者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将价值导向性放在第一位。知识性是思想性的载体,脱离了具体知识素材载体,就会脱离实际问题,成为空洞的说教。结合此次重大疫情防控斗争我们就要讲清楚,党的领导是取得疫情防控斗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具有显著优势。这就需要把握好价值导向性与知识载体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旗帜鲜明地把握好正确立场导向,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冷静准确地认识某些看起来让人迷惑的观点和论调。疫情发生后,别有用心的境内外势力,无视中国政府抗击疫情的巨大努力和国际社会的通力协作,编造和渲染中国政府对传染源进行阻断隔离的消极影响,制造恐慌、颠倒黑白,抹黑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这些错误论调,“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保持头脑清醒,站稳立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有能力运用知识性载体,通过充沛的事实和理论讲清楚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立场和结论。须知,在全球化的当下,防控疫情是需要国际社会面对的重大任务,对传染源进行阻断隔离也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对于疫情防控中出现的问题,要讲清楚党中央反应迅速,及时查处问题、纠正不足、整饬风气;还可以通过讲清楚在疫情防控的中外绩效比较的大量事实,比如武汉封城、物资告急,每一次隔空求援,都有大量物资从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华人那里源源不断运往湖北运往武汉,而在意大利刚一封城,物资就面临哄抢,等等。

形势与政策课讲好重大疫情防控强调价值导向性,并不是忽略课程的知识性,忽略素材的积累、整理和铺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简单说教、填鸭结论,而是要针对国际国内难点、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答疑解惑,把课堂变成最新知识的传输平台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炬,从而在传输知识的同时,突出政治性与思想性。

二、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处理好时效性与学理性的辩证关系,夯实“形势与政策”课讲好重大疫情应对的学理基础

“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对国内外时政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国家发展方向的大事件以及大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并及时做出回应,突出时效性[2]。突出时效性并不意味着对时政的简单照搬,也不仅是停留在时事评论的媒体功能层面。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课要建设符合课程要求的学科基础,将时事热点或重大政策放置于学科框架之中,培养学术化的思维能力。

疫情之下,从传统报刊、广播和电视到网络新媒体,舆论焦点事件频出,从新冠肺炎疫情病源追寻到各种假消息干扰视听,再到基层紧急动员社会治理,以及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政府管理,信息更新也很快……大学生对此非常关注,期望获得更深入的了解和客观的认知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应及时选择相关素材内容进入课程。进入课程并不是将疫情防控相关内容简单地从媒体搬运到课堂,而是将新闻叙事转化为理论教学话语叙事,将现象、事件和问题进行学理化的分析,增加学生的理论认知维度、知识底蕴和分析方法。比如,对疫情病源的追寻,应进入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性反思,理解生态系统的有机平衡性和生态文明的深远意义;对网络新媒体带来汹涌的舆情热点,就要借鉴社会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心理诉求、传播机制,最终引导学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建立风清气正的网络世界;对于城市小区和基层农村封闭带来的冲突问题,就要进入管理学、政治学去探讨在紧急动员中如何确保公权力得以有效行使完成职责任务,等等。实际上,从新闻事件到教学素材的学理化打磨,需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做事要进行理论化学科化的分析,进而形成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中处理好专题式与贯通式的辩证关系,创新“形势与政策”课讲好重大疫情应对的教学模式

专题式教学和贯通式教学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常用的教学模式,二者各自有各自的教学效果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是指改变了按教材章、节、目进行授课的传统授课方式,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前的社会热点中去提炼和确立教学专题,由学有专长的不同教师实施专题教学,让学生在同一课程内感受不同学术背景教师的熏陶和训练。具体到形势与政策课,因为教学主题多样、涉及领域广泛且不断发展变化等特征,就非常适合采用专题式教学。但不可否认,该教学方式也面临着现实问题。结合此次重大疫情防控应对,在教学内容选择处理上如果简单专题化处理,对疫情防控所处现实背景、理论定位、社会意义及国际影响无法得到全面化的认识,甚至出现知识性与思想性关系把握上的偏颇,弱化思想政治理论的性质;在课程教学组织管理上,由于专题化教学需要教师“接力”任课,很有可能出现教师的个性化发挥与课程规范化、体系化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固然可以在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自我完善过程中逐步解决,然而确立开放包容心态,吸收借鉴贯通式教学模式对于克服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不足会更有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通式教学模式是指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连续对确定的学生群体进行有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架构和程序。贯通式教学模式兼具教学内容的连贯体系化和授课教师的持续稳定性,其优势在于,既能够保证教学内容框架的完整性,又能够实现教师对学生成长的陪伴和关注,有助于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但是,个别教师认为由于时事热点多、发展变化快、课时容量有限、教师知识储备不可能事事精通等原因,“形势与政策”课无法实现单一教师的全贯通。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结合此次重大疫情应对,我们可以看出,从课程相互关系角度来说,“形势与政策”课讲好疫情防控必须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人民中心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理论、国家总体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具有连贯完整的把握;在挖掘抗疫斗争中的感人事迹、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形势与政策”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呈现育人导向的贯通一致;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分析疫情防控中的重大问题方面,“形势与政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呈现方法论的贯通一致,比如对疫情检验检测和发布如何坚持实事求是、对人类抗击疫情感染的历史如何做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等。

所以,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既要发挥专题式教学的独特魅力,又要坚持系统的贯通式的指导观念,可以采用专题教学模式融合“大贯通”(即一位老师讲授系列形势与政策专题)、“小贯通”(即对一个确定专题进行多学科的整体性分析讲解)的尝试探索,这样也就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应至少完整讲授过一到两门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某一确定时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前提下,又有多学科跨学科的思维理解[3]。

四、课程建设中把握好品牌影响力营造与常态化建设的辩证关系,推进“形势与政策”讲好重大疫情应对的常态化机制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效性强,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和国内时局的发展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课程若能够把握住这些知识需求的教学生长点及时开展讲座、报告、论坛,很容易就能产生课程品牌、教师个人品牌,深受学生欢迎。但教学品牌的生长必须首先有坚实的课程建设基础。邀请名师名家、召开几场时事报告会对于扩大课程影响力颇有裨益,如专家学者对于某一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或者在某一领域享有盛誉,更加具有吸引力。然而时事报告却只能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补充,学生的教育需求、系统的课堂实践、课程的性质目标都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和常态化建设不可代替。“形势与政策”课的常态化建设有其内置的动力机制,而常态化建设实质是课程的规范化建设[4]。

形势与政策的常态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教学安排的制度化、规范化,即保障教学任务安排有计划、教学时间有明确保障、教学方法有体系。结合此次重大疫情应对,确保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就是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充分挖掘此次重大疫情防控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制订具体教学计划,纳入课程管理,按照教学计划有层次有体系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既避免教学的随意变动,又保留教学弹性,对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陆续出现的焦点事件或重要政策宣讲留出课时容量。教学时间有保障,是要求专任教师在教学安排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建立定期的专家报告会制度,使教学课时有充分制度化保障。教学方法体系化,就是要利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疫情防控的生动事例,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既有教师讲授,又有学生的互动讨论和主题演讲,让课程信息容量更大,课程内涵更有温度。

“形势与政策”课讲好重大疫情防控应对需要把握的这四对关系,各有侧重,辩证统一于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各个环节,统一于提高课程教学实效的总目标,符合课程建设的实践逻辑,能够有效促使形势与政策课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头脑,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环球时报(2022-04-25)2022-04-25 17:20:21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18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人大建设(2020年3期)2020-07-27 02:48:40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44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40:19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28:18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8:05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法学(2015年1期)2015-06-05 12:21:34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东南亚研究(2015年2期)2015-02-27 08: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