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琴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想政治课的重大意义,为推进思想政治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针对高校教学现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对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具有深远意义。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深度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通过课堂教学及一系列实践活动,向学生讲解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中更好地发展。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课程思政工作,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发展需求,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但同时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及政治素养的培养,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进专业课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自主性,增强教学效果,使思政教学与计算机专业教学协同发展。
随着国家对于课程思政工作的不断推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思政工作融入各专业教学中去,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多所学校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调查后发现,现阶段有很多思政课教学效果并不显著,无法达到思政教学的目标及要求。一些高校尚未对课程思政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的课程思政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能力有限,无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效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为了改善目前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解决策略,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开展多方面的思政教育,深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从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及过程。通过改善思政课程教学条件,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有效地让学生对思政内容产生兴趣,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现阶段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短时间内难以突破“一言堂”的窠臼,授课方式单一,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并且没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不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极大地降低了整个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入,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
计算机专业课程对于一些人文专业的课程而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性较强,与思政教学内容的联系不是太密切,因此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整个课程进行良好的调整,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对于不同的院校而言,在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技能要求,所以不同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教学。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取舍,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的相关教育,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些学生虽然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但是在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上却有着明显的不足。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全面发展,落实思政教育已经迫在眉睫,现阶段有很多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播,却忽略了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影响了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
另外,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出自计算机及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应对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项问题,但将思政内容融入后一些教师便表现出了力不从心。一方面是未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认为只要负责好专业教育就好,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是教师进修机会有限,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较少,学科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联系,计算机专业教师没有与思想政治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专业课教学中对思政内容把握不彻底,思政教学能力有限。
通过对现阶段一些学校的思政课程教育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及德育育人的目的,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对思政内容产生兴趣,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课程思政为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将思政的内容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由于计算机专业相比较于其他的专业而言操作更为频繁,所以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例如可以在介绍计算机的数据筛选与技术处理时,结合教学目标丰富思政内容,不仅可以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补充,从而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利用多样化的网络资源来搜寻思政教学的相关内容。计算机技术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不仅能够从教学内容上加以创新,还丰富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需要良好的道德素养,不仅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重视,还需要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进而保证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了解,实现整个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课程思政应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托,利用专业课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且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网络信息资源、文献资料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应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内容,找到与思政教学的契合点,进而对学生开展思政教学。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不仅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还需要有十分广泛的知识面,要能够对计算机的各种编码程序进行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如诚信、责任心、教学能力、对技术有热情、喜欢钻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挖掘其中能够利用的部分进行拓展,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将其中的思政观点或具体事例进行合理设计,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形式适时向学生进行讲解。例如教师可以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人物的事迹作为思政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模范人物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比如讲解深度学习算法时,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讨论“AlphaGo战胜围棋高手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科技强国意识,结合思政教育中的爱国主义部分,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从而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够高、思想品质优秀的合格人才。
随着课程思政与计算机协同育人的进一步提高,高校应组建一支兼具专业技能与思政素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教师辅导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首先应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做到以身作则,从而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正向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应对相关知识点理解到位,只有教师能够对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才能够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了解。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进而实现整个课程效率的全面提升。其次,高校应组织教师培训活动,为计算机专业教师提供与思政课教师交流的机会,学习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增强计算机专业教师对思政内容的理解,进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德育教育感染力,树立起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从而达到较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与计算机协同育人还应从创新教学方式入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例如多媒体教学等,将思政内容融入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中,并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等,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讨论形成一定的学习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专业课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应从课堂入手,实现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从而保证课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其综合能力。另外,还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找好课程思政的结合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高校在过去计算机专业传统考核中,主要以考试及实际操作作为评价标准,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高校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全程的动态化评价,不仅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还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课堂出勤率等进行评价。同时还应将思想政治内容作为评价内容之一,在学期考核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此外,还应增加评价主体,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使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认知,找出不足之处,取长补短。通过健全的评价制度,推动课程思政的深入进行。以此来加强课程的管理工作,促进课程思政工作的良好开展,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深度与广度,为全面育人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有效结合,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国家未来发展建设人才。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思政内容融入计算机教学对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具有深远影响。教学工作不仅仅是对知识技能的传播,更多的是对学生思想的培养,通过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及计算机教学现状,高校应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充分发掘专业课的思政深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并创新教学方式,同时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相关工作。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可以对知识与思想实现更深入的融合,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念和人生观的指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