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思考

2022-02-18 18:42金学芳
今天 2022年15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金学芳

(临夏州永靖县三峡中学 甘肃 永靖 731600)

引言

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出发点,不断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持续强化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的掌握,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通过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将能更加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模式中转变出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动”起来,主动根据学案思路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课程教学成效。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概述

1.1 学案的定义

学案可理解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程的方案,既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材料,也可以被理解为指导学习活动的方案。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主要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制定的导学资料,学案的设计过程是教师直接检验学生知识学习起点的指导性学习资料,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预习的指导思路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不断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进而实现新知识与旧真实的连接,使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结构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学案是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所构建的指导性资料,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下,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主动学习意识的重要实践。

1.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定义

学案导学模式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将以学案为基本的载体,通过导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引导。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合作的模式完成教学任务。从具体的实施过程而言,大致包括课前按照学案预习、课中开展合作学习、课中组织精讲与答疑、课后专项检测四大环节。在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将使学生在相关学案的引导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学案的引导完成知识的学习,不断激发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之情。同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选择学习的内容,并主动完成学习过程的自我监管。另外,学生还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化设置学习的时间进度,对学习结果开展恰当的评估,进而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总之,学案导学模式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更有方向性、针对性和自觉性,确保课堂内外的学习都能达到高效的成果。

2.小学语文应用“学案导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新课预习效果

预习是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让学生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完成基本内容的学习,为课堂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预习活动将依据学案的指导开展,在新课之前教师会将教学案提前发给所有学生,并要求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各项内容与要求完成新课的预习。在学案的指导下,学生的预习过程将更有条理性,提高自主预习的针对性。同时,在学案中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综合能力提供问题引导,学生可以根据学案的指导完成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预习过程。另外,整个学案的问题设置将实现由浅入深的逐步提升过程,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字、词、句,同时还能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的中心思想,在预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会强化印象,进而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习。因此,通过导学预习的过程,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明确课堂学习的目标,不断激发学生在语文中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增强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预习的方法。因此,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能够通过课前导案预习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为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再组织学生开展围绕导学案相关主题的小组讨论,找出学案中各个问题的答案。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将加强指导和巡视,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案预习和讨论的综合情况,避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偏题的问题[1]。与此同时,应当及时表扬积极讨论、主动解决问题的小组,针对于在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且通过小组讨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记录,并组织集中答疑。在此过程中,课堂将为学生的自主思考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解答问题,又能在讨论中发现新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讨论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不断实现共同成长。因此,应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将不断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结构的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和表达的平台,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不断激发自主思考的积极性,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3 有利于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按照学案的要求完成预习,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基础问题的解答。而针对于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则需要组织精讲答疑环节。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围绕学案所涉及的中心问题进行,且需要以启发、引导为主要方式,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不再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得出答案。因此,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语言不是注重于知识的讲解和表达,而是更善于使用引导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展开思考并输出答案。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会再直接说出需要把握的感情色彩,而是引导性的语言带着学生去感受,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朗读。这一过程将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也就是说,学案导学的过程中,答疑的环节也将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契机,并提出方法引导,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从而使自己的自主学习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达到更好的效果。

2.4 有利于开展即时性的教学评价

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将实现知识的传递、接收与反馈,要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就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案导学的模式中,教师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表述问题的答案,给予适当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上进心为主要目标,持续强化学习动机的激发。而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的这部分学生,将展开及时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在课堂上及时解决问题[2]。对于完全没有掌握知识的这部分学生,则需要加强系统性分析,找出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解答的过程中还将不断拓展知识,使学生能够得到不同层面的提升,不断促进学生视野的开拓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学案导学将为教师的课堂检测提供有效的引导,能够对学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同时又能及时找到教学中的问题,查漏补缺,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持续提高语文的学习成效。

3.小学语文应用“学案导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3.1 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

通过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以“教”为中心的理念,使语文课堂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因此,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能力特点,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特点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完成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同时又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度研读语文课标要求,全面分析教材内容,在导学案中体现最有价值的知识传递和能力提升,进而将语文课程学习策略培养提到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位置。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牛与鹅》的导学案过程中,就需要紧扣该单元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语文要素进行设计。首先,学生需要学习批注的方式完成自主阅读,同时在学习中需要通过对人物语言以及神态的特点来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就需要聚焦“学习批注”这一教学重点,以此为切入点实现导学案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方法学习技巧,并不断练习实操过程[3]。同时,练习的过程从书本的范例引入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批”的使用价值和具体要求,能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画出相关的重点词句。而通过“注”的过程,能够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批注的读书方法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留下思考的过程与痕迹,持续强化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能力,能够学习多角度批注的方法。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深入,也将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掌握批注阅读方法的精髓,能够运用到课文阅读和课外阅读中,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3.2 能力训练点要具有梯度特点

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每一个导学案的具体训练点。为此,教师应当通读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明确训练的核心与重点,并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设置具有阶级性训练项目,实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同时,要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不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例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课文导学案的编制中,就需要把握本单元的核心训练点,大致可确定为“边读边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深入感受大自然之美”和“边读边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能够将静态语言转化成动态图像”。为此,在课前预习导学案中明确基本的能力训练要点,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象画面,掌握阅读的方法,能够调动五官参与到阅读中,想象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场景、味道和声音等等,持续增强对于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4]。而在课中导学案的编写中,则需要落实具体的训练要点,例如在《观潮》的课文中需要着重结合文字想象潮水的样子和声音,能够感受到具有动感的画面,进而实现对静态文字的动态表现。再例如在《走月亮》的课文教学中,则需要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文字内容描述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实现情景交融。另外,在每一课学习完成后还可以链接相关的其他文章,不断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强化学生对语言素养的训练。

3.3 通过深度学习培养思维品质

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中,深度阅读是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提高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度阅读的过程,能够持续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促进阅读思维和品质的提高。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当以课本内容为基本核心,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拓展深度挖掘,持续促进学生的阅读广度和阅读深度。为此,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构建起不同的层级,包括信息提取、内容感知、解释、评价、鉴赏等不同维度,以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养成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以此实现核心素养的提高[5]。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阅读课文《采蒲台的苇》的导学案设计中,可以分三个层面来实现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针对文本1~4自然段中介绍“苇”的具体内容,包括具体的品种以及用途等等,如果将其删除不会影响整个故事表达的完整性,你有什么看法?第二,引导学生分析白洋淀的苇塘为什么能够成为当地的“名胜”?第三,针对文章后面几个自然段的对话描写提出问题,是否需要加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并分析理由。三个问题指向不同深度的思考,能够指引学生逐步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具有层级性的阅读要求,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结合其他内容展开深入思考,以此提高阅读的思维品质。例如在第三个“提问”的导学引导下,就将指导学生立足于课堂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分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产生深度关联,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够在提问的过程中,将课本与生活相互关联,深入思考,不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3.4 巧妙捕捉不同课堂的“生长点”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中,为了避免课堂出现沉闷的情况,使整个教学活动陷入程序化的教学中,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引导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要在课堂中善于挖掘不同课堂的独特“生长点”,使学生在不同的课文学习中都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特点。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设计需要侧重筛选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引导学生自由开提问,同时将问题整理成清单,引导学生能够明白“部分问题通过课文的阅读加上信息的简单提取能够得到答案”、“部分问题的答案需要增强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并且应当具有批判性的思考才能得出新的思路”。为此,需要对各类问题进行层层筛选,不断激发学生参与问题探讨的积极性。在问题设计上还需要充分明白,不仅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主动提问,能够通过问题的梳理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断促进语言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学案引导下完成具有挑战性的探究学习任务。而教师将转变成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密切关注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状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以此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因此,学案导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新课预习效果,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有利于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有利于开展即时性的教学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能力训练点要具有梯度特点,通过深度学习培养思维品质,巧妙捕捉不同课堂的“生长点”。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小学语文课堂应当注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不断优化课堂教育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断加强创新与实践,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不断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学案导学”之我见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