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席勒是首次提出美育概念的人,他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分工所造成的人性分裂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想通过美育来实现人的精神的解放。席勒强调要将审美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审美世界与现实世界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他力图让脱离现实的审美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内心,但是这种想法很明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1]。康德认为审美是无利害性的,他的美育观念也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杜威对这两种美育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美育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美育观念摆脱了空谈的言论,为美育的实现增加了可能性。杜威在著作《艺术即经验》中提出:“一个艺术品只有介入创造者和欣赏者的生活,它才有艺术品的价值,才具有美学的地位。”[2-3]并且他提出了艺术产品和艺术作品的区别,艺术产品是物态的、静态的和固定不变的,而艺术作品是能与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进行互动的,是与审美活动相关联的[4]。
康德确立了“审美无利害”原则,他认为人的审美判断是与人内心的欲望无关的,这种审美判断是独立存在的,只有这种无功利、超脱于万物的审美判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才是真正实现精神的解放[5]。席勒也继承了康德的美学原则,认为审美是非功利的。杜威则是对康德和席勒的这种原则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人的审美经验是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实现的,而生命活动则根源于人的欲望和需要的驱动,所以审美并不是无利害的,但同时它又是超功利的[6]。垂钓者可以吃掉他的捕获物,却并不因此失去他在抛竿取乐时的审美满足。正是这种在制作或感知时所体验到的生活的完满程度,形成了是否是美的艺术的区分。审美并不是独立于人的欲望而存在的,它是非功利的,同时又是超功利的一种教育[7]。
康德借鉴了鲍姆嘉的思想。认为审美就是感性经验,美育就是感性教育。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就是人的感性和人的情感,与理性没有关系,这就割裂了美育的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之间的关系。杜威对这种观念也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审美经验本身就是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的统一,那么美育也就是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感性和理性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8]。比如当人们做出“我渴了”这种理性判断时,那么此时心中的焦躁就会指向客厅桌子上的那杯水,如果认为这种理性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此时这杯水就会平息心中的那份焦躁[9]。因此,美育不只是通过引导人的情感,培养人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来丰富人的感性,而是在“做”和“受”中同时发展感性和理性。
走进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不难发现部分教师的语言都是干巴巴的,未添加任何修饰,甚至都是大白话。还有的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程式化提问,语言缺乏感情色彩,语音语调缺少抑扬顿挫的感觉。那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感受到语言的美和语文的美,就不容易激发自身的情感激发出来,也很难调动其自身的学习热情。教师缺乏文学素养的教学语言不仅仅会在课堂上影响学生,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你把课讲得生动些,那么你就不会担心儿童闷得发慌。”[10]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充分展示了其教学素养处于何种水平。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曾经说过:“审美经验都是富有想象力的……所有意识经验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想象力。”[11]阅读教学中的很多选文都含有审美元素,教学目标更倾向于启发学生的审美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知识讲解方面,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方面,没有注重在关键时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教育,使得语文变成了以考试成绩为目的的一门学科。同时,教师在讲解生动形象的语句时,只关注句子运用的手法,关注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对句子进行有目的性的分析,却忽视了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看法,忽略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语句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失去表达自己看法和见解的机会,从而难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发现语言美、感受语句美和鉴赏语境美的能力。
杜威认为人的审美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相互统一的,而不是分割的、彼此独立存在的。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中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课外知识的拓展,只注重引领学生感受文本内容的意境美、语句美,却忽视了将文本的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作者的文本美和思想美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并且是源于生活而创作出来的。因此,将文本美感的探索与生活相分离,会让学生的审美仅仅停留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层面上,而没有真正将审美升华到更高的境界,没有将审美真正驻足在自己内心当中[12]。这种审美是短暂的、虚无缥缈的,而不是长久的、虚实结合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运用优美的语言,创造优美的意境,使学生领会到文本中的美,但是最后如果没有将审美升华到现实生活中,那么阅读教学审美观的培养就没有达到真正的成效,这种审美是与生活相脱节的。就像美术馆中展览的各种艺术作品为观者带来艺术的美感一样,部分观者可能只会觉得这些画很美,却没有想到这些画其实也是基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感而发创造出来的,导致其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只是浮于表面,艺术作品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没有真正形成。因此,审美与生活的统一是语文阅读教学最根本和最关键的一步。
1.深入研读教材,注重情感把握
教师语言情感丰富的前提是深度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只有将教材研究透彻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话语。教师要将文本的话语有情感地表达出来,既做到生动准确,又做到精确无误;既做到简洁易懂,又做到令人深思。笔者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总结自己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预判学生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困难,就针对这些地方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13]。情感的挖掘并不只能凭自己的感觉,而是首先要纵览全文,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其次把握中心思想,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2.讲究修辞运用,增添文本美感
在人类交流中,语言和其他交流方式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互动。人们在相互交谈时,不仅会就内容进行交流,而且还会在态度、情感、人格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流[14]。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语言中运用设问、反问和排比等方式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性,使教学语言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还要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态度、情感因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教学言语中体会阅读教学文本的美感,从中获得熏陶。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例如在《听潮》 一文中,笔者在让学生回答完海的形状后,谈了自身的感受:“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这种具有美感和意境的开场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染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感。
1.立体还原,体验情境之美
对于具有审美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文本,教师要多把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探索和想象,进入一种与作者进行深刻对话的意境,感受文本的意境美[15]。教师在讲授有意境和美感的语句时,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优美的抒情散文《走月亮》一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这么优美的言语可以让学生魂牵梦绕,思绪万千。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让学生谈谈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或者是对哪些画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月亮的美,感受作者童年时期美好的回忆和童真童趣。
2.进行补白性阅读,体验情态之美
补白有句法补白、个性补白、意境补白、文本补白和情感补白五种。句法补白是指作者在文本上通常会采用一些艺术化处理,比如修辞的运用和叙述表达手法的运用等,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填补。个性补白是指作者借助一定的人物和事物来表达主题,但是人物和事物的形象塑造隐藏在文本中,需要通过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才能使人物个性更加清晰和立体。意境补白是通过在脑海中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无限想象的审美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调动想象。文本补白是指作者将自己的写作目的和价值预设在文本中,教师需要捕捉到文本主题的预设点,帮助学生建立文本期待。情感补白是指作者在文本中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将思想感情隐藏在文本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作者的情感,深入作者的心灵深处,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3.具象还原,体验苏醒之美
诗句的阅读教学是需要具象还原的典型代表。由于浓缩的诗句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和美好的情境,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深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非常含蓄,则更需要教师进行意境的创设,引领学生在脑海中构思诗意情境,感受诗意美、诗境美。例如在学习《山居秋暝》时,教师讲述古诗的内容并让学生在大脑中进行构想,感受古诗的美。“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深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这种意境的渲染可以使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诗句的情态美和意境美。
1.增加生活题材,丰富语文涵养
贴近生活情景,感受生活美。语文阅读教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本身就是贴近生活的,是具有烟火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正是因为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教学才变得更加有意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加热爱语文、热爱生活。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本身对阅读文本的热爱转化成对生活的热爱,对阅读文本的审美美感转换成对实际生活的审美美感[16-17]。教师要注重对阅读文本内容的升华,这种升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巧妙过渡的,比如在学完文章后,要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比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描述了美丽的乡村场景,营造出了多种优美的意境,如乡下人家在傍晚吃晚饭的情景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乡下人家____的美”为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构想,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乡下人家的美,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回忆,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并构思与创设家乡的美。这种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将文本美过渡到生活美的典型代表,学生可以将文本美与实际生活中的美相衔接。
2.运用视觉文本,营造生活氛围
视觉文本对任何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视觉文本具有支架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编码,架构起文本内容和学生内心世界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文本形成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视觉文本可以培养学生自觉产生视觉意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会使用多媒体将文本内容与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相结合,并将其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加强小学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和生活二者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亲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而仅仅通过阅读文字往往难以激发儿童的表现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索语文中蕴含的生活奥秘,从而更好地将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例如,在优质公开课《夜色》中,小男孩因害怕夜晚而不敢跟爸爸出去散步,但是当小男孩最终跟随爸爸出门,发现夜色中美丽的景色时,便不再惧怕夜色。文本中描写夜色的文本可能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这时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了一幅美丽的夜色图画,并附上动物美妙的声音,让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到了夜色的风景美和旋律美,这也是这节公开课非常值得教师借鉴的地方之一。教师不仅运用视觉文本让学生被夜色美深深地折服,感受到小男孩由害怕夜晚到喜爱夜晚的情感转变,引出本文的主旨,而且还将文本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生活美,从而更加热爱语文与热爱生活。
阅读教学的实质并不是仅仅学习知识,更是要在学习中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升华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欣赏美与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领略文本语言的美,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美,进而升华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杜威的美学思想对阅读教学具有深刻的启示,从阅读教学中缺少美的问题出发,使得教师语言由缺乏文学性和审美性、缺乏美感转变为有丰富的情感性,能够深入学生内心;使得教学过程由只注重文本解读,忽视学生的想象力转变为抓生动语句进行立体还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得教学目标由只注重文本的美感,忽视与生活的联系转变为文本美与生活美相统一。杜威的美学思想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落实到实践中,增强了阅读教学语言的美感,提升了教师教学话语的美感,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增添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