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卉
(唐山劳动日报社,河北 唐山 063000)
在我国的新闻报道当中,民生新闻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类新闻。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得到更高的民众关注度,报纸业开始向人们报道与其生活关系密切的软新闻。民生之事无大小之分,刊登于报纸上的民生类新闻致使人们的生活琐事成了热点新闻,这使报纸新闻消息的传播量得到了提高。此种以使读者浏览新闻所需得到满足为主的新闻,反映了报纸新闻真正深入人民群众生活的变化,也做到了以人为本。要将报纸民生新闻的质量提升上去,就必须以感性采访的形式接触群众,如此方能得到有价值的内容,再借助理念提炼之法,将人们高度关注且具有可读性的新闻梳理撰写出来。“民生新闻”这种说法通常在广电的新闻栏目中较为多见,在报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其内容不断完善,制作真正面对人民群众的“软新闻”也是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原因是受众本位这一传播思想在现代社会得到了认可,而其内在要求需要报纸信息一定要以目标受众的浏览诉求为导向,这表现为新闻报道开始真正地面向群体并且其报道范围在持续扩大。
作为软新闻的一种,“民生新闻”的其中一种本质属性是接近性。它以平民的视角和立场去完成对其喜闻乐见之事的采写,对人们关心之事进行评说并为他们排解忧难,进而使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体界对民众的关怀得以体现出来。怎样将普通社会新闻关乎民生的一面体现出来,使其更具接近性,这需要采访者具有感性的一面,换言之,需要采访者从报纸浏览者的视角以感性心理去看待新闻事件,感悟人情、把握民生;还需要采访者进行理性提炼,从为民众服务角度出发,解决社会性问题,对自身和受访者的人际传播加以引导。
对于民生新闻而言,此种采访形式所具有的双重特性直接取决于其本身的特性。理性提炼和感性采访相互依存,在新闻业务中,它们互相融合,进而将采写的民生情况总结了出来。
这类新闻是软新闻的一种,其所传播的是关于人民生活的新闻消息,也就是发生于百姓身边的事件。在采访此类新闻时,要以民众的站场去搜集与他们生活有关的种种新闻内容,既要以新闻的方式来评说民众在意、关心之事,也要为对方排解疑难问题、忧心之事,令民众有发言之处,也将媒体对他们的关怀体现出来。作为报纸民生新闻,需要客观的将民生现状呈现给大家,而这就需要采访者多接触人民群众,以获取他们真正关心的那些信息。采访者与人民群体相接触,对他们进行采访,对此,采访者要以感情视角展开采访相关的工作,以感性心态去了解新闻事件,另外,还需要精准把握报纸目标受众的关注点,以便使报道的民生新闻更有人情味。在以感性形式采访获取新闻内容之后,还要借助理性方式对其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提炼,如此方能使民生类新闻真正做到服务于大众,切实将与民生有关的种种问题解决。在媒体从业者和受访者之间,民生新闻得以传播,朴实的新闻措辞讲述的全是与民众冷暖有关的故事,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泛娱化,更不许对黄色新闻进行传播,如此方能将报纸民生新闻具有的积极引导效用发挥出来。
感性并不意味着肤浅、表面,读者对其所接收信息提出要求并不仅仅是看到事实,也需要有一定的深度。此处提到的感性采访当中的感性,指的是采访者带着感情去与受访者相片,以感同身受的心态对待这份工作,此种采访可见诸于从下述多个方面:
其一,采访者在接触受访者时需要将自身置于对方的感性层面上,不得让自己的记者角色凌驾于对方之上。从传播学视角看来,采访属于人际传播的一种,在这一传播当中,传播双方的状态并非是分离的,不管是传播还是反馈,都很直接,采访者提问的质量以及其投入程度将对其获取的信息量造成直接性影响,甚至还会使获取有效信息的量受到影响。基于此,采访还是交流的一种,而平等互动性交流将促使受访者渐渐角力采访者的记者身份而将其当成倾诉对象去交谈。另外,此种感性接触能够使新闻信息更具丰富度、真实度。
其二,记者可选择以感性的视角来对待新闻事件。民生类新闻与经济、政治等专业性新闻不同,其在采访方法上也有区别,它直接体现了新闻具有的“三贴近”的特征。现如今出现了不少急功近利现象,无论大小事都讲究大稿、特稿,要求深度报道;部分记者在采访时习惯始终带着深挖的目标对待问题,这导致的后果就是新闻的客观性不足并与其本质趋向出现了偏差。
《看个“咳嗽”要掏1065 元》这则新闻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它借助感性采访在无形之中将深沉的社会价值寄托其中,体现了平民百姓以及读者关注当前社会医生品德、风气的现象。此种感性对待、介入采访的新闻,它实质上是心理体验式采访的一种,即便是采访冲突性新闻当中的负面角色,采访者也应摒弃“抓问”的方式,从以感性态度去获悉受访者的观点立场,如此方有可能更精准、深刻的分析出当事人的行事动机。
其三,去除任务式的采访方式。换言之,把自己注意到的新闻或者上级安排的访问任务当成自己的生活内容构成部分,用心将它做完。产业化发展的媒介直接导致报纸业的人事结构发生了变化,访问任务渐渐开始与经济利益挂钩。从其造成的直接性影响层面看来,记者进行采访时易失去对受访者的感性认知,难以情感充沛的对待自己的职业,导致采访欠缺情感,得到的内容生涩,甚至发生报道的观点过于片面的情况。而此种新闻就难以被称作是“民生新闻”了。
所谓的感性采访,意指记者所用的技巧或者其职业态度的一种,而理性提炼则是记者采访水平、职业素质的体现。于新闻报道而言,理性提炼不应当只体现在写作当中,而在在民生新闻采访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体现。
其一,以感性认知为前提,理性地将具有意义、价值的内容分清,将新线索保留下来,不能采访一条新闻就只针对这条新闻。感性采访要达成的目标是得到内容更丰富的能够感知的新闻材料。然而,一个篇幅较长的新闻事件要怎样被精简为千字不到的一篇民生新闻,这就需要记者将价值最高的内容找出来,换言之需要记者在采访的同时理性地对采访所得的内容进行提炼。优秀的记者无须重复要求受访者需要出些什么,却能够从受访者的言行当中获得想要的东西。与感性采访相对的是,理性采访提炼促使“民生新闻”信息量的扩大有了可能。
其二,在进行感性采访时,要学会保持思维层面的理性,以免被受访者牵制或者带偏方向。尤其是采访冲突事件当中的负面人物,受访者出于本能想要劝说他人认同其看法,以期合理化其过失行为或者开脱其罪责。若记者进行感性采访时,无法保持思维层面的理性,则有很大可能会被受访者所牵制或者被带偏方向,进而导致报道内容不够客观。另外,即便是在采访冲突事件中的正面人物时,也需要注意不可过度评判过失方,站在正面一方的角度过度评判过失方同样是不公平的,此种“民生新闻”也就有可能没办法说是关乎“民生”了。
其三,在受访过程中将主线提炼出来。于“民生新闻”而言,理性提炼方能将其传播社会核心价值、引导读者的内容找出来。
例如,2005年1月5日,刊登于《羊城晚报》A6 版上的这则《小学生手机档次低遭遇同学笑话》新闻。学生有攀比心的现象很正常,这个话题并不算新鲜,然而作者进行采访时却发现了拥有手机群体出现了超低龄化的情况,这使记者打开了思路,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有关采访,例如,咨询社会学家等专业人士。也就是说,记者在这则围绕常见社会现象展开的新闻上总结出了更为深刻的内容主题。
以感性形式对待报纸民生新闻的采访采用,并不借助此种形式流于表面,也不代表其内容是肤浅的,而是说在搜集关系民生相关的内容时,需要获取数量较多的信息,而不应事实本身而受限,但也不需要持续深化采访的内容,只是需要从业媒体行业的工作者带着感性心理与受访者相接触,相互之间形成情感联结,带着探究之心、体验之心促使双方之间有共鸣产生。实际上,用于报纸民生新闻采访中的感性形式就是需要记者获得与受众者一样的体验,方能有效提升采访的效果。这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感情地去接触受访者,在这个接触过程当中,必须要以双方身份平等为先决条件。就采访而言,其本身并非是纯粹的信息传播,它还是人际传播,也就是说信息被传播的同时也要注意其收到的反馈。新闻工作者向受众者提出问题的质量与其得到的新闻内容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还与其得到的信息数量有关系。基于此,于采访这种访谈形式而言,新闻工作者应尽可能地隐匿自己的职业身份,以平等为前提与对方进行互动,引导受众者对自己进行倾诉,如此方能提高交谈的有效性,最终获得更全面、真实的新闻内容。
二是新闻从业者感性地融入到新闻事件中。民生新闻与专业新闻不同,在采访中要作为体验者存在。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新闻采访,使得采访成为一种心理体验,而不需要对采访事件深度报道,这样甚至会导致新闻的本质偏离。即使是在冲突新闻中采访负面对象的过程中,也不可以采用“审问”的形式,而是从采访对象的角度进行感性化的采访,是所采访的内容更为准确,对当事人的行为原因也能够更为客观地分析。比如,《看个“咳嗽”要掏1065 元》就是一则具有代表性的民生新闻。记者将不良的医德医风反映出来,新闻内容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三是摒除完成采访任务的新闻工作方式。报纸民生新闻采访中,很多的新闻从业者往往是接受采访任务后进行采访工作,以完成采访任务为主要目的。这种采访的态度很难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而是需要从生活和工作中积极挖掘新闻点,之后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访工作中才能够完成采访任务。
若说感性采访是职业心态的一种,则理性提炼便是媒体人员一定要具有的职业素养。理性提炼新闻内容既要在撰写当中得到体现,也要在民生类新闻采访的所有环节中得到体现。
其一,基于感性认知对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理性分析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采用感性采访的方式目的在于获得内容丰富的新闻信息。但是报纸新闻的版面有限,要将大量的新闻事实组织成为字数有限的民生新闻,就要在感性采访的过程中还要理性提炼,从被采访者的语言中以及行为举止中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与感性采访相比较,理性提炼是对新闻信息的一种提升。
其二,在感性采访中运用理性思维提炼问题在感性采访中,不可以被采访对象所牵制而进入到采访误区,而是要对所获得的新闻信息理性判断。对冲突新闻事件的采访尤其如此。在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受访者会在表明其立场的同时,本能的表述导致其行为出现过失的客观影响因素,以期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开脱。在采访时,如果新闻工作人员欠缺应有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力,则极易被受访者带偏,致使报道的内容不再客观、真实。因此,新闻从业者要具备对过失方准确评判的能力,避免立场偏颇而导致新闻内容中无法体现出“民生”。
其三,在新闻采访中要将主要的新闻脉络提炼出来民生新闻采访中,采用理性提炼的方式,就是要使新闻内容的核心价值发挥作用,不仅要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还要起到引导读者思想,激发读者积极意识的作用。比如,目前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严重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是这种攀比之风低龄化就要受到社会的关注。《小学生手机档次低遭遇同学笑话》这则报纸民生新闻主要陈述了这种风气,也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担忧。新闻从业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手机已经不再是工具本身,而是超出了其功能范围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这则新闻的采访就从普遍社会现象中提炼了新闻主线。
综上所述,新闻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的特征,而其中的后又是新闻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它也是从事新闻行业的所有人员都务必遵守的一种职业操守。近几年,民生新闻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此类新闻与居民的实际生活更贴近,传播的主要是居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内容。为了更精准地把握民生类新闻,从来报纸新闻的工作者应对新闻做出精准的定位,在采访群体时,从民生视角以感性形式进行采访以获取相关信息,并严格依照采访流程推进,理性提取获取的民生类新闻内容,从而使新闻质量得到保障,使报纸民生新闻更具新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