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报道

2022-02-18 16:27林丽娟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新闻报道民生

◎林丽娟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广东 惠州 516003)

在众多新闻传播模式中,民生新闻以其强烈的政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批判性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在现代新闻传播载体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自媒体宣传脉络,民生新闻报道也从传统的电视新闻、报纸新闻扩展到了网络新闻。在多种传播方式的推动下,民生新闻作为大众舆论传播中的旗帜地位加速显现,以其独特的传播效能,对提升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具备深远的影响。

一、民生新闻报道的传播价值

顾名思义,民生新闻是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思想为核心,对社会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进行宣传报道的重要新闻模式。民生新闻在媒体传播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所覆盖题材十分广泛,囊括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多个范畴。在新闻的传播源头上,也更为“接地气、通人气”。在拍摄素材上,民生新闻将镜头对准社区、街道、家庭,从而真正地反映出某一社会现象和某一舆论思潮。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民生新闻报道也应该结合新形势下的传播需求,在三个方面开展宣传报道:一是积极发挥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的监督作用;二是加强向党和政府反馈民意诉求的上传下达;三是推动地方政府和基层百姓的相互沟通,确保民生新闻的决策部署更为公开和透明,进一步提升新闻工作的覆盖面积,维护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可以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都将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例如,新华社播发的《12道民生考题待解》,覆盖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司法公正等方面,其中民生节目的设立让广大群众的新闻需求得到了满足。在获得群众认可的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途径。

民生新闻“取之于民”,因此,在具体的发展理念上,也要“服务于民”。要想打造一档优秀的民生新闻栏目,栏目制作人、编辑、记者需要通力合作,不仅要具备对新闻话题的敏感性,更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提升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从而确保民生新闻报道获取更加广泛的传播价值,受到党和政府、基层百姓的认可和信赖。

二、新形势下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到的是,民生新闻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对于新闻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刻、负面报道过多、流量价值主导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全面的解决,将严重影响民生新闻报道的工作质量,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民生新闻素材的挖掘不够深刻

民生新闻是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而来,好的民生新闻应该是贴近百姓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新闻信息。但是从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看,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对于新闻的探讨应该融入更深层次的积累之中。但是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获得受众的关注,往往停留在对生活琐事的报道中,诸如“某某某小区晾晒的腊肉被偷,六旬大妈守株待兔”等等。这些新闻内容表面、缺乏深度,因此,没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二)对负面新闻缺乏监督作用

事实上,在民声新闻之中,不乏有一些负面的新闻出现。然而,大量的负面新闻对于一档民声栏目来说,会对民众产生巨大的误导。尤其是在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上,也容易引发负面舆论,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受损,民众的负面情绪不断积累。除此之外,在对于负面新闻事件的处理上,个别媒体“只曝光不解决”的方式,也缺失了媒体的监督作用,导致新闻媒体本身的含金量和公信力大大降低。

(三)新闻话题受流量价值的推动

对于一些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来说,对于民生新闻的收集除了要博得公众的眼球,还要起到“带节奏”“引流量”的作用。在商业资本的运作下,部分媒体为了追求发稿效率,甚至对独家新闻进行虚构,注重增强社会效益,忽略了其中应该具备的精神影响。个别新闻从业者缺乏新闻理想,忽视新闻伦理,导致民生新闻非但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容易引发矛盾,形成不必要的新闻话题矛盾。

(四)民生新闻缺乏基层创作力

民生新闻作为广大民众重要的新闻载体,其题材的创设应该结合城市居民、农村百姓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特点,在新闻的源头上进行挖掘,来形成多方面的宣传报道。但是从目前媒体的传播格局来看,很多民生新闻仍然多侧重于城市居民,而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居民,导致涉及农村地区的题材不够丰富,甚至极个别的新闻仍然停留在对农村环境、出行道路等方面的传统报道上,缺乏农村类民生新闻创作的热情和新意。

(五)情感立场战胜理智思维

新闻记者在“为民报道”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客观的发展立场,摒弃个人情感上的喜欢和厌恶,以此达到对新闻事实的真实记录和客观评判。但是部分新闻记者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了客观立场的缺失,往往根据部分事实进行新闻臆断,忽略了其他的客观因素,导致新闻采访存在主观性。

三、新形势下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具体策略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要想加强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全面深化,新闻工作者应该从多方面入手,遵循新闻逻辑,强化新闻传播效果。在为受众提供有关注和有价值的新闻亮点的基础上,创作出一篇好的民生新闻报道,从而突出民生新闻的服务性、价值性和趣味性,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大民生”和“小民生”的新闻报道

在推进民生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注重对新闻内在价值的深度塑造,尤其是要在对民生新闻素材的挖掘上,要围绕“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五项原则,选择满足受众需求、引发人们兴趣、凸显新闻价值的新闻素材。尤其是要从多个方面去思考民生话题,不能将少数人的问题归根为“现象类”和“共性类”问题。

从“大民生”的新闻报道来看,民生新闻要全面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众多惠民举措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要想打造一档优秀的民生类新闻栏目,新闻栏目制片人、新闻记者和编辑应该在党和群众之间强化“纽带作用”。要利用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汲取群众的真实想法。要围绕百姓生活,在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和传递致富信息上下足功夫,通过积极的舆论导向,使广大群众能够对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对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项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要借助民生新闻的报道,通过解读、评价等方式,将抽象和宏观的政策知识转变为具体形象的新闻话题,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群众,都能读懂、看懂新闻报道,更好地反映群众的呼声,充分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例如,在民生新闻《马路西瓜市场何时休》的新闻报道中,记者不单单从卖瓜对城市环境造成的污染角度出发,还同时分析了“西瓜市场卫生环境不佳,又难以更换地方”的深层次问题。让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对群众买瓜难的问题给予正确的疏导,化解百姓和当地政府之间的潜在的矛盾,通过“群策群力、共治共享”的思想核心,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了对民生新闻报道质量的高效提升。

从“小民生”的传播特点来看,民生新闻报道要本着“三贴近”的工作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做到“以民意民声为导向、以民愿民盼为引领”。民生新闻既要关心百姓关注的生活事务,也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掘内在的新闻价值和思想。

例如,在新闻话题之中,开辟“我为群众办实事”“说出你的烦心事”等新闻线索征集热线。新闻媒体要通过一定的筛选,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开展新闻报道,逐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各项问题,使民生新闻监督效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新闻工作者在选择素材、采写文稿的过程中,要始终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和工作出发,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将新闻报道工作进行延伸,真正把新闻宣传教育的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加强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的合理调配

新形势下做好民生新闻报道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要充分立足基层媒体的传播优势,要让群众能够从民生新闻之中汲取正能量。对于负面新闻,新闻记者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科学性,防止对新闻事件的片面理解。特别是要遵循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原则,不能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试图引发舆论热潮就夸大某一负面现象。要秉承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实现对新闻观点和新闻现象的全面统一。

在负面新闻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正面、负面新闻的疏密度。在曝光内容的选择上,把握适宜的“度”,既不能以过多的正面新闻来“歌功颂德”,也不能用过多的负面新闻引发大众恐慌。要在版面的报道中,将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和负面报道融合起来,尽量减少负面报道的不利影响,在民生类新闻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凝练积极的新闻宣传思想。

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要通过使负面报道“正面化”的宣传手法,对于民生新闻注重策略性和艺术性的相互统一。纠正传统的新闻采访思想,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领域看待和分析问题。特别是要选择新颖、全面的新闻切入点,确保新闻报道能够被广大受众所接受,进一步实现负面新闻的“正面化”,将由此引发的负面效果降至最低。

(三)避免新闻内容的过度商业化

不可否认,在流量经济的今天,民生新闻要想实现更大的效益,除了要考虑广告、传播力等经济因素,也要考虑情感、支持力的软文化要素。

一方面,要更新发展理念,结合新媒体传播优势,在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民生新闻的基础上,发挥互动性作用,广泛利用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优势,积极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将“吸引眼球”的创作理念延伸为“增进认同”的价值影响,使新闻的内容更具影响力,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报道形式,关注和群众之间的心灵沟通,要将生硬的新闻说教变为鲜明的实践,以此采写出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语言风格更为独特的民生报道。让广大群众能够感受到更具艺术性、欣赏性和趣味性的新闻报道,确保民生报道能够具备更加深刻的传播价值。

(四)注重对基层新闻的深入挖掘

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基层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瑰宝。为此,新闻记者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生线索的挖掘。通过在民生新闻中,有倾向性地扩大基层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将“乡村振兴”“村庄清洁”等基层乡镇的新闻内容融入到整体创作中,以此搭建一个开放的民生类媒体服务平台,在宣传基层新闻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广大农村百姓学习更多知识、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例如,《三峡都市报》在进行汽柴油价格上涨的报道中,既发布了涨价的消息,又深层次地分析了涨价的原因。同时组织专家学者,为本地区的机动车驾驶人、公交车驾驶人分析了省油的若干“小技巧”,使一档民生类新闻变得鲜活生动,带给了读者更加深刻的信息传播感受。

在对基层新闻的深入挖掘上,注重服务化和人性化宣传。对于基层新闻中的特殊老弱病群体,民生新闻工作者也给予了关注,通过对白血病儿童、患癌老人等相关新闻的报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弱救残的传统美德。积极做好对乡镇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报道,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创造出了更多选题明确、立意深远、质朴感人的民生类新闻作品。

(五)不断增强民生新闻的亲和力

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众多的民生新闻题材,新闻工作者要用客观理智的情感态度看待问题。要摒弃“情绪至上”的采访理念,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营造良好的民生视野、凸显积极的工作态度。要强调对生活服务、情感服务、信息网络的摸排。充分发动群众征集新闻热点,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于涉及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性新闻报道,要做到合理呈现。在解决群众矛盾点的同时,更要顾虑到政府相关工作机制、服务政策的推行情况。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始终保持冷静、积极的头脑,消除各项工作矛盾,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路径。

比如,《三峡都市报》为了实现报纸新闻“三贴近”的原则,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发展导向,坚持把百姓关注的重点内容融入新闻热点话题,通过对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深入报道,结合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百姓关注的热点信息,给予了跟踪式报道。强化新闻媒介的人文关怀,以此实现了对民生新闻质量的全面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生新闻作为为民服务、以民为本的新闻,其创办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党中央和人民的有效通联,满足广大群众的各项追求。为此,新闻工作者要在推进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民生新闻的服务性和感染性。要积极主动地肩负起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好地协调民生群体、政府职能、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关系,让民生新闻凸显更多的优势,引领积极、健康、阳光的舆论思潮。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新闻报道民生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负面新闻”导写及例文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网络负面新闻及其传播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