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的民生视角探究

2022-02-18 16:27◎兰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新闻报道民生

◎兰 玲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 100022)

在经济新闻当中人们经常听到GDP、CPI、存款准备金率、人民币升值等专业名词,然而一些群众对这些新闻报道理解不足,由此影响了新闻价值的发挥。此外,由于宏观经济相对抽象,很多宏观经济报道更着眼于数据、专家等层面的分析,比如主要数据出台后通过同期比较创下几个月新高、接下来如何求稳定、促发展等内容,或者在高端论坛中结合经济热点,由权威专家发布观点。还有一些经济新闻事件报道再加上市场人士分析并试图引发人们关注,这些报道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通过这些常态化的报道模式依旧难以让普通群众具有观看民生经济新闻的兴趣,这就需要真正从民生视角出发让经济新闻满足受众需求,增加用户黏性,以下进行相关分析。

一、经济新闻报道民生视角的意义

(一)让经济新闻贴近群众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加重视和自身利益相关的经济类新闻,从中获取更为丰富、客观的信息,并且希望经济新闻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所以经济新闻报道在群众信息渠道当中的作用明显,能够帮助群众掌握自己需要的内容,由此体现服务群众的功能[1]。

(二)发挥经济新闻引导作用

经济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投入,也需要经济新闻报道能够正确引导人们生活,通过全方位的科学报道帮助群众了解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有关信息,引导群众正确看待社会经济发展,进而体现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2]。

二、经济新闻基于民生视角的必要性

经济新闻尽管不像社会新闻具有生动性,也不像政治新闻具有深远意义,不过其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经济新闻主要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变化进行解读和报道,所以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就要求创新宏观经济的报道方法,一方面,相关经济新闻的内容较为抽象,但是本质上宏观经济依旧属于民生,需要为群众提供信息,尤其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需要借助报道帮助群众理解,进行宣传,由于群众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传播宏观经济新闻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导致传播效率不高、传播范围有限,需要在经济新闻播报过程中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货币政策、证券基金、股票涨跌等新闻播出后人们可以结合相关经济政策加以调节。

三、如何在民生视角下进行经济新闻报道

对于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需要向群众揭示民生的含义和影响。宏观经济本质为大民生,并且影响范围广,需要为广大群众提供观察经济走势的思路,尤其是重大宏观政策出台到显效需要一个过程,而群众直观感觉差距较大,这就需要记者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复杂的微观经济现象需要记者帮助人们从宏观视角上分析,了解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意识到微观经济的变动具有复杂和多变性[3]。不同的媒体报道经济新闻视角存在差异,但是整体还要放在国家发展甚至全球化背景的宏观视野下深入报道复杂的经济热点,帮助人们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此外,需要及时和全面反映公众的合理诉求,比如,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 143 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实现预期目标,如果转换成某地具体商品购买力则更容易群众理解,体会经济政策出台到实施的效果,真切感受如何从民生视角最终助力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折射了国家发展存在的劳资矛盾加剧、贸易摩擦不断、人口未富先老、用工荒等诸多问题,通过民生视角延伸宏观经济新闻报道可以让记者深入地走入基层,发挥舆论引导优势,提升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具体说来:

(一)关注时政事件背后的民生内涵

新闻媒体在传统意义上涵盖了金融、期货,货币、股市等专业领域,稿件结构普遍为枯燥的文字和评述,以及千篇一律的内容难以吸引百姓关注。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日益丰富,广大新闻记者也逐渐意识到需要对经济新闻深加工、对数字的多角度解读能够提升经济新闻的活力。对于时政大事类的报道来说,这是经济类民生新闻的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党中央以及省市重大决策,重点关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一段时期的报道进行深入策划,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新闻报道答疑解惑的功能,但是传统政策解读报道较为抽象,并且经济性数据专业性过强,导致普通群众不愿深入解读,如果记者能够转变自身的角色,把数字细化成为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就会引导人们愿意阅读,提升民生类经济新闻播报效果。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这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某电视台新闻频道对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始进行多时段、多角度报道。在7点早间新闻节目中,显示诸多记者在证券所门口等待开市,主要报道了北交所和新三板股转公司的关系、各大券商积极筹备等讯息,在午间新闻板块及时更新了蔡奇易会满共同为北京证券交所揭牌并敲钟开市等内容,都市晚高峰节目又详细报道了北交所首批81只股票上市以及收盘情况,之后该电视台利用新媒体刊发近期动态。整个新闻报道过程具有动态化特征,从受众角度出发,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解答,能够正确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为证券市场稳步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民生的角度出发,让时政新闻更加平民化,让群众也能发现民生类经济新闻与自己的关系,由此避免了宣传式报道。以上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议论,其中诸多内容被平面媒体转载,极大提升了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吸引力[4]。

(二)寻找独立事件背后的民生影响

时政大事件引发的经济类新闻当中,在采访过程中很多新闻事件是从某个新闻线索当中引发,记者通过敏锐的判断即可挖掘深层价值,然后写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稿件,并进行有价值报道。对于记者采访新闻来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先发现新闻线索,然后进行实地采访,并根据线索厘清新闻事实,最后整理成新闻报道,所以发现与掌握新闻线索直接关系着采访工作的其他环节。而经济类新闻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了解经济背景的前提下才能发现线索的价值。近十年来,房价成为民众普遍关注的话题,随着商品房价格的上涨,很多中低收入群体对经济适用房需求更加强烈,而经济适用房房源供应有限,导致供需存在矛盾。该背景下,部分开发商违规收取定金,还有投机者高价倒卖房号,造成经济适用房需求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某电视台报道了“开发商违规收取定金,谁来把关?”在新闻线索当中揭示了部分中低收入者反映适用房高额认购金这一现象,而通过采访发现这一情况并非个案,成为了一些地区经济适用房销售普遍现象,比如开发商收取5—10万的高额认购金。而当时国家在经济适用房管理方面力度不足导致一些开发商将认购金作为无息贷款,无法保障购房者的根本利益。在该类民生类经济新闻播报后,为了让低收入家庭在公正公平的环境下购买经济房,保障其切实利益,不仅需要把控准购关还需要政府真正落实销售管理以及监管机制,该篇报道就从独立的新闻线索出发揭示了重大经济话题,由此引发购房者重视[5]。

(三)探究发散现象的共同联系

在解读时政大事件方面不仅要让民生经济新闻贴近群众,还需要利用发散现象发现事件之间的关系,记者可以利用多个发散经济事件寻找其中的诱因,在报道该类经济民生新闻过程中要打破原有的报道模式,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由此剖析不同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当代媒体价值表现力着力点。2021年12月某地方电视台在早间新闻中报道了网红餐厅乱象,主要是围绕网红店虚实难辨以及货不对板的现象进行深入报道,揭露了当前开餐厅、请网红、等客流三步走套路,并雇佣内部人员排队,之后花钱刷好评。随着上海一家网红餐厅曝光,各地开始严格检查网红餐厅质量。以上新闻报道引发了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并继续加强监督和教育,引导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而该新闻报道播出旨在让广大群众形成了避免盲目跟风的消费心理。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借助了华尔街日报体故事化的写作手法,将大量素材清晰呈现,让枯燥无味的经济新闻生动,更为通俗易懂。所以未来让经济新闻更加切合民生,记者自身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让新闻报道更加引发社会关注[6]。

(四)强化宏观经济报道

宏观经济关系着群众的衣食住行,从民生视角进行宏观经济新闻报道的首个层面就是做好翻译工作。在宏观经济新闻报道过程中不仅需要就事论事、进行数据分析,还需要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所以在深化报道的过程中需要把重大宏观经济现象弄清楚,理清来龙去脉及之后答疑解惑,传播理性的经济观察理论。早在2010—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重点,而CPI这一名词经常被人们提及,所以如何让群众了解通货膨胀的根源、通货膨胀对群众生活产生哪些影响、今后如何治理都是民生热点,尤其是很多宏观现象和群众实际感觉不一致,比如通货膨胀直接影响着蔬菜、肉制品的价格,在治理过程中是否需要限价,而群众希望降低通胀水平,但是也有声音提出过度打压将会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失业,对于这些疑问仅仅通过CPI数据难以解答[7]。为此,某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并结合相关热点进行了系统梳理,比如猪肉价格规律变动,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在相关报道中重点突出了猪肉价格,揭示了食品价格变动是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通胀结果,因此不宜打压价格,更不建议在猪肉价格上涨时大量投资兴建生猪养殖场。再如针对通货膨胀是否会愈加严重,为了解决群众这一疑惑需要深入分析通货膨胀为何对人们带来的影响不同,是否会影响人们就业以及治理方法,因此记者在经济新闻的报道过程中需要集中解读相关数据。宏观经济理论性强,具有一定复杂性,更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事后报道与分析可以保证媒体的权威性,如果分析不准确会贻笑大方,甚至会误导公众。所以要求记者不断积累相关经验,学习专业知识,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趋势可以对专家预判的分歧进行报道,无需急于论证[8]。

(五)揭示民生热点的深化报道

需要从民生视角对宏观经济新闻报道加以分析,重点分析群众关注的重大民生热点以及微观经济现象,然后上升到宏观经济事业,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微观现象背后的宏观逻辑,所以记者不能缺位,需要从宏观经济报道中揭示趋势性变化,为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9]。我国珠三角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用工荒现象,这也是每年春节前后记者广泛报道的话题,珠三角地区部分工厂由于企业转型不成功、人力成本增加无法留住工人,但是外界群众并不知情。为此记者进行连续追踪,在招聘现场、火车站、企业等地进行深入调查,通过一手数据刊发了头版头条,揭示了前些年用工荒导致部分不适应的企业转型发展,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短缺不会对珠三角经济大局产生重大影响。在缺少劳动力的同时全国各地区经济你追我赶使得珠三角地区并非人们进城打工的唯一去处,而用工短缺也释放了强烈信号,说明环境大量投入以及低劳动力成本模式难以继续带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报道之后,部分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吸引能力不足的说法明显减少,从这一层面讲,宏观经济报道能够揭示民生热点发展逻辑。除了记者以及权威专家,还需要合理设定采访框架,在采访过程中减少主观因素影响,最大程度地体现实际情况,比如在用工荒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反映珠三角用工典型区域以及典型行业,并且要直接体现招工困难的内容[10]。

(六)在反映民生当中深化报道

在经济新闻报道过程中要求记者反映民生,从民生的角度进行经济报道。当前有较多媒体进行了宏观经济走向的预测,但是很多报道都是从专家学者的角度进行宏观分析,而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复杂性,经常存在对立观点,还有部分群众话语权强,在网络环境下传播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声音。不同利益群体在宏观经济政策意见上存在话语权不平衡的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新时期我国积极推动土地流转,而农村土地主要功能体现在保障粮食供应与食品安全,并且具有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随意进行让渡与处置。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约3 000万农民工留乡或者返乡,不过社会经济大局始终稳定,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农村土地起到了稳定作用。在新闻实践过程中,部分社会资本希望通过开发农村土地获取利益,而这一过程中也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所以要求广大新闻媒体明确本质坚定自身立场,在报道和言论过程中坚决保证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农民利益不受损、耕地红线不突破[11]。

三、经济新闻报道创新策略

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要想长远发展,需要提升从业人员的理解能力,把握经济现象客观地进行新闻报道,这样才能带领人们了解经济现象,解读经济数据。要求经济新闻报道依托全媒体平台,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进行新闻传播,保证经济新闻传输的时效性。与此同时,经济新闻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而经济新闻报道也要让群众看得懂,能够通过数据挖掘相关信息,比如借助不同年份的柱状图、三维动画。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求记者把握数字变化以及时代发展规律。从不同视角分析经济领域热点问题,并且应用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正确引导群众,增强经济新闻信息传播影响力。此外,对于经济新闻来讲,需要提升节目的创造性以及报道内容的可读性,当前民生新闻报道内容基本相同,导致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情况,对于该问题需要创新播报形式,对群众身边新闻素材深入挖掘,拓宽发布途径,提升评论的全面性,最终引导人们更加关注新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广大记者从民生视角入手,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加强数据分析。与此同时需要在全媒体时代下创新新闻播报形式,由此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新闻报道民生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全球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两条主线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与文化消费市场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