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娜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00)
图书馆问世以来,逐步担负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和提供文化娱乐的社会职能[1]。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目的是提高民众知识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促进智力开发。教育职能在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不断实践和改进。
20 世纪初,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图书馆在我国的湖南、湖北和南京、北京等地相继出现,同时也告别了收藏典籍秘而不宣的藏书楼时代。图书馆与藏书楼都具有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相关的遗产职能,而图书馆同时又具备了进行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教育的职能。
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在申请设立江南图书馆奏折的开头说道:“窃维强国利民,莫先于教育,而图书实为教育之母。近百年来,欧美大邦兴学称盛,凡名都巨埠皆有官建图书馆,闳博辉丽,观书者日千百人,所以开益神智、增进文明,意至善也。”[2]可见一些开明的清朝官员已经清醒认识教育乃强国之本,而图书是教育之母。图书馆在中国一经诞生,其教育职能便随之形成。
最初的图书馆教育职能体现在“藏以为用”。敞开大门后的图书馆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够自由、方便、快捷地接受图书知识?端方主持设立的江南图书馆在柳诒徵执掌后,不仅实施了整理古籍、编印总目、影印珍本、刊布年刊等一系列便于读者阅读的活动,还制定了住馆读书的制度,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学习、研究。原复旦大学校长蔡尚思就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住读期间蔡尚思摘抄了几百万字的资料,他说:“我是进过研究院,领了大学教授才来住读的,方知大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我的最高学府,也是我求学最后的母校。”[3]
利用图书馆资源组织读者学习研究,传输进步思想,可以算作图书馆的特殊教育职能。中国革命先驱、图书馆先辈李大钊先生在1919 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图书馆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想教育发展,一定要使全国人民不论何时何地都有研究学问的机会”[4]。李大钊把北大图书馆作为研究和传播马列主义、领导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毛泽东同志在此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并得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帮助。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谈到这段经历时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5]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图书馆初级阶段教育职能的体现虽然在形式上比较单一,教育内容也有着局限性,但初具大众教育规模的图书馆,能够有教育为民的意识已实属不易。“学习中心”成为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最基本功能,直到今天仍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主要内容,只是现今的“学习中心”更加扎实硕大。
如果说“学习中心”是把读者请进来,那么“交流中心”就是图书馆走出去,为社会更广泛的民众提供更灵活的服务和教育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图书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打开了图书馆的大门,使图书馆成为与社会交流学习的中心。
建国初期,我国图书馆确立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努力使图书馆成为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6]。读者的“自主权”不断放大,读书学习更加快捷方便。图书馆开辟各种专题阅览室和部分书籍外借处,便于读者快速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图书馆还在各阅览室设置专职咨询员,负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咨询工作。而且,公共图书馆充当的“交流中心”是流动的,图书文献走出了图书馆,来到民众身边。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图书馆开出“大篷车”,根据江苏省各地的产业结构,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图书文献巡展,比如在纺织工业发达的苏南地区巡展“国内外轻纺科技图书资料”,在化工业比较集中的苏北地区巡展“化工科技图书资料”。
“交流中心”让“藏在图书馆里”的文献资料活起来,教育形式由被动“等上门”拓展为主动“送上门”,教育内容由馆藏图书拓展为更广泛的信息资源[7]。但是,这个阶段的图书馆还停留在传统的图书借阅阶段,教育服务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深度都不够。
进入21 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图书馆投入的加大,图书馆的办馆条件和服务能力迅速提高。图书馆逐步成为全社会的文化创意空间,民众在图书馆得到了全方位的阅读和学习体验。
在群众文化普惠教育方面,各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纷纷创办地方文化网站,全面推动地域文化资源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及时的文化咨询,制作喜闻乐见的科普视频,并收集优秀数字资源进村入户,深入基层文化科教领域。在高端服务方面,公共图书馆积极利用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办、参与大型社会活动,为指向性学习人群提供教育机遇。比如,南京图书馆在“首届江苏服装节”上,举办了服装艺术文献资料展,直接为纺织行业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国内外信息服务,促成了许多的科研课题,为图书馆助力科研产值转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开辟学习空间方面,公共图书馆不惜余力对馆舍进行改造,为读者交流、学习提供专设场所和舒适的环境。比如,南京图书馆近年开设了“江苏作家作品馆”“国学馆”“个性化阅读体验馆”“古籍修复馆”等场所,这些“馆中馆”建设,突破了传统业务范围,实现了文献资源和场馆空间功能的高度融合。
“体验中心”的本质是特色服务和精准教育,这不仅使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进一步拓展,图书馆的影响力也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正在“体验中心”阶段不断尝新探索,未来有望得到智能化全面升级。
由于近些年移动设备和数据科技的爆发式发展,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角色被大量的网络资源所弱化,社会上很多教育机构在文化教育的精细化、专业化上比图书馆更具优势。所以,图书馆必须励精图治,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的框架下,给予教育新的能量,进行教育职能新角色探索。
省级公共图书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和乡村书屋,构成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体系[8]。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我国公共图书馆存在着业务类同的问题,在教育职能上也没有划分重点人群,进行区域优势的合理规划。所以公共图书馆需要对其教育类业务进行供给侧结构调整,为不同人群侧重点地提供教育服务。
图书馆的智慧化教育首先要体现在一老一小上。儿童和青少年是学科教育的重点人群,也是图书馆最适合施展教育效能的人群。省级馆应该发挥大馆的社交优势,打造一批覆盖全省甚至全国的教育品牌,积极与文化遗址、非遗人才、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合作,进行多领域合作的通识课游学研学活动;为学生群体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专题课项目,聘请资深讲师打通学科和年级界限,为学生提供学校以外的学习素养训练,将省级馆塑造成青少年精锐教育的基地。市级馆在儿童和青少年服务上,应该多与学校和优质教育机构加强合作,在课本的基础上,延伸出与阅读相关的教育活动;同时注重地区特色文化的普及,宣传城市人文的自豪感,将市级图书馆建立为家乡认同感的培养摇篮。资源相对不那么充足的区县馆和乡镇书屋,可以为学生群体提供“双减”背景下的教育供给,在幼儿启蒙和低年级习惯培养上,这些小馆具有天然优势,由于距离空间的亲近性和馆藏资源的分类精选,家庭教育更适合在这些图书馆进行推广,以社区为纽带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区县馆大有可为。在为老人提供教育服务时,要侧重于对社会热点和新事物的关注。老人由于年龄、学历、观念等因素的特殊性,他们更需要给予培训形式的教育服务,区县馆是老人服务的主阵地,给予老人移动终端运用的教导、健康养生的指导、谣言诈骗的辨别等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教育,是图书馆为应对老龄社会到来应做的必要准备。
在中青年教育服务方面,图书馆应该给予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完善,省级馆和市级馆成了中青年人的文化教育阵地。图书馆要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心理疏导和社交引导。但是中青年带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和自我完善愿望,不需要面面俱到的培训和手把手的教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展现自我能力、实现内心期许的场所,需要图书馆为其提供一个志同道合的社群。所以图书馆要尽可能地扮演教育引导的作用,引进多元的社会力量充实中青年的个性化发展。
近些年,前沿科技在公共图书馆的运用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大数据、云计算、AI智能、VR体验、3D打印等科技手段,也为图书馆的教育推广带来了新的尝试。
4.2.1 大数据定制个性化学习教育计划
基于图书馆业务分析的大数据系统在有些地区已经上马运用,这些数据可以对馆藏和读者进行动态统计,尤其可以为指定用户进行基本信息、借阅喜好、活动倾向、科研专长等精准画像。大数据为读者的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了客观理性的参考依据,图书馆在数据的指引下,通过系统自动对准高需求的人群,并为其推送符合个性发展趋向的书目选读、App 推荐、数据库筛选、大学慕课、讲座预告、活动报名等知识服务。读者有望在图书馆长期的推广教育环境下,形成学习习惯,从而对于图书馆的教育服务给予充分信任,有利于图书馆形成长期有效的教育执行力。
4.2.2 智能化深度搜索咨询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图书馆进行深度全面的资料汇总、整理、分析、总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基于全数据库的专题检索是未来图书馆进行高端咨询的趋势,人工智能减少了图书馆人工检索的主观失误,而且可以进行全学科、全媒介检索。图书馆还可以联合科研机构和高校,打造与热点课题级项目对接的网络课程,激活科研人员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工作升级的潜力。
4.2.3 黑科技沉浸式学习体验
VR 和全息摄影在娱乐领域展现了惊人的魅力,图书馆界也意识到利用这些技术来丰富读者的感官体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图书馆可以利用3D 打印技术来延伸绘本的角色扮演;利用互动屏幕设立知识类闯关游戏,并印发游戏手册,吸引小读者和大读者一起进入数字游戏空间,进行沉浸式学习之旅;在文化遗产传播上,图书馆可以利用VR 技术,进行当地风土人情前景体验;在阅读推广中,VR技术可以还原书中经典场景,读者可以在其中扮演喜欢的人物角色,进行书本情节的还原和再创造。这都是智能科技带给图书馆的惊喜,更是图书馆提高教育水准的有力工具。
我国公共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的延伸和补充,其发挥的教育职能应该展现出书香气息、人文精神的特色。如今,在新科技和新理念的引领下,图书馆与时俱进,灵活应变,在阅读滋养心灵的原则下,图书馆积极尝试新的教育和娱乐形式,转变教育理念,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文化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