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2-18 15:33胡玉涵
今天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学科

胡玉涵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43)

1.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欠缺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中相对特殊的职业群体,在国家体育专业的教育体系和招生制度下,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有着稍显区别的学业背景和教育经历。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培养的重点,选拔体育生的初衷之一即是为国家培养后备竞技体育人才,所以在整个体育领域,都注重强调体育技能的高低,在教育中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中,都突出实践,强调专业,而体育生本身具备的特点也是喜动不喜静,致使沉下心来学习文化知识的难度增加,文化知识学习效果的不理想,最终导致体育教师群体的整体文化素养有所欠缺。

1.2 体育教师自我发展意识薄弱

体育教师自我发展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学历提升,二是职称晋升,三是继续教育培训。教师的学历层次是反映教师的基本理论、教学与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学历准入基本在大学本科以上,也有少数专科。对于起步较晚的民办高校来说,高学历人才匮乏,需要体育教师在职后通过学习来提升学历。受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报考及录取制度等因素影响,又因在职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精力及时间投入无法保证,加之体育教师大部分对于学历提升的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其学历长期保持在入职水平。

体育老师是高校老师的一部分,虽然国家多次提出对体育教师职称评审给予倾斜(教育部联合六部门,近日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但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晋升职称的路径和标准跟其它学科老师是一致的。职称评审中涉及大量的科研、课题等内容,而体育教师自身科研能力较弱,较强的竞技或带队比赛获奖却没法交换认定成果,导致体育教师在评定职称时的短板显现。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资金有限,对于高职称的名额更倾向于给予主干专业的教师。体育教师对此也是力不从心,致使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中级到副高职称停摆。

继续教育是现代人保持与时俱进的必要过程,教师在学校中也应该继续学习,将“终身学习”践行到底。高校自身对体育教师的培训缺乏系统指导与专业细化,而体育教师自己参与的社会培训分类杂乱,培训效果难以保证。还有的教师认为体育教育本身笼统而简单,培训的内容在教学过程运用较少,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进行自我提升培训,致使自己的职业和专业成长停滞。

1.3 民办高校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

1.3.1 主体观念上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长期以来,在家长和学生眼中,体育作为非主干学科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后,学生和高校升学的压力减轻的同时,增加了就业的压力,使学生和高校都更加注重专业课程,对于体育此类的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没有体育专业的民办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也只是高校必须完成的标准动作。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对于体育学科重视程度远不及其他主干学科,在师资配比、薪资福利、学科投入中都与其他学科存在差距,故体育教师在高校中的行政地位和学科地位一直处于末端。

1.3.2 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上重视程度不足。近年来,民办高校的快速扩招,学生人数急剧上升,而民办高校的建设是资金自筹,无国家财政拨款,资金有限,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建设很多只能满足基础课程的开设,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短缺,体育教学场地器材陈旧缺乏新意,开设新兴体育课程需要的场馆设施建设却经常无法获批,导致体育课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信息化教学与办公是大势所趋,信息化相对的是资金的大额投入。民办高校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体育涉及的体侧等数据,很多还是手工记录和统计,无形中加重了体育老师的工作负担。

1.3.3 高校领导层对凸显体育学科特性的课外活动及运动代表队竞赛理解存在偏差。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激发学生培养体育爱好的重要途径,需要体育教师的辛勤工作和倾情投入,但是部分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对此不作为工作量进行认定,让体育教师工作热情消减。民办高校对于运动代表队的资金扶持和成绩认定与公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按照国家政策与予执行,导致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

1.4 民办高校对体育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

民办高校为社会办学,自负盈亏,在性质和经营方式上与公办高校有较大差别,更加注重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以此来评定其产出比,作为评聘的重要依据。管理者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千人一面”,“一刀切”,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当前高校仍然是以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主持科研项目为标准,存在“科研偏重”及“简单量化”,未过多考虑学科的特殊性,本来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体育教师在考评上与其他学科教师差距较大,评价不高,制约了体育教师发展的原始驱动力。如教学质量评价中,体育教师更多是实践课程,但是很多评价标准基于理论课程设置,使体育教师无所适从。在教学竞赛中,参赛标准也是根据普通课程设置,不适用于体育学科,导致体育教师几乎没有获取奖项的可能。评价的作用在于激励,而不完善的评价体系让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降低,发展受阻。

2.新时代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2.1 加强教师入职培训,实行新员工双导师制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必须与时俱进,达到新时代教育与教学的要求。从体育教师入职起,民办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为体育教师树立明确的标准与规范,入职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体育专业内配备专业导师,对体育专业技能进行提升和融合,在体育专业外,配备跨专业导师指导其基础知识与技能,实行新员工双导师制,双管齐下,让体育教师能快速理解民办高校特殊的员工文化、补足知识结构短板、提升综合能力并适应工作环境,体育教师能快速稳定就业,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有先期关键性的作用。

2.2 竞争与考核并行,以绩效激励促进教师发展

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新时代是优胜劣汰的时代,需有必要的竞争机制。特别是民办高校,高校间竞争压力逐年增大,高校对教师的标准和要求也逐年提升。择优录用、择优聘用都需要有良性的竞争体系。在传统的教学量及科研成果等条件下,还应实施有效的行政措施,让体育教师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自我学习与提升,不断夯实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与竞争相适应的,是绩效的激励,淘汰与惩罚不是目的,相互促进才是初衷。对待体育教师,应分层次绩效考核,入职年限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对应的考核和绩效奖励制度应有所不同。不同层次的教师,能力和目标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的考核。只有制定的目标合乎实际,才能使客观标准与主观意志保持一致,从而真正得到激励的作用,最终促进体育教师队伍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3 实施政策导向,提升体育教师职业优待

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出台,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国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体育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校体育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高校体育政策频繁颁布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了形式主义、执行缺失等现象。民办高校应遵照国家体育类政策,对体育教师涉及的福利、工作量认定等有效执行,保障体育教师应有的权益。寻求校企合作、社会经营,通过增加收益推动体育场馆建设及设施改善。高校领导积极转变观念,引导师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导向和氛围,建立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建立长效机制,将继续教育培训纳入激励和考核,收录培训项目入库,学校出资和个人补助相结合,稳步推进实施。职称晋升中,开辟体育学科单独通道,考虑竞赛等学科特色因子。通过各种政策的引导性实施,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可,从而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优待,最终保障体育教师队伍的高效发展。

2.4 优化评价机制,建立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

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目前高校体育评价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优化及完善,从而从根本上推动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明确清晰,实现以体育人的教育目标。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激励教师积极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稳定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依据体育的专业特点,构建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课内讲解与课外实操相协调的评价机制。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从下至上,突出反馈结果和时效,使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和适用。评价机制建立后,应配合行政手段落实到位,避免流于形式。把评价与教师发展结合,全方位考量,多维度探索,助推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建设必须围绕民办高校办学特点、体育学科特色及教师发展展开,针对现阶段出现的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欠缺、教师自我发展意识薄弱、高校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高校对体育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思考加强教师入职培训、竞争与考核并行、实施政策导向、优化评价机制等,有效开展工作,从而为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提供多元化成长平台,提供多渠道成长路径,最终使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建设可持续发展,保证民办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超学科”来啦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