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思维导图,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2022-02-18 04:40:19陈才文
科学咨询 2022年8期
关键词:所学导图知识点

陈才文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南阳中学,福建龙岩 364211)

初中历史涉及大量分散的知识点,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太明显,从而给学生增加了理解记忆知识点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体系。这样的话,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一、基于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意义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一种由文字、符号构建的思维工具,又称为“知识图”“心智图”等。“思维导图”以知识内容为基础,通过相应的符号、文字等各种形式的表达方式将相应的知识点连接起来。由于使用了各种方式区分、连接相关的知识点,所以“思维导图”非常直观、形象,具有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等特点。思维导图是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更好地融入课本,有助于学生在接触全新的知识时,更好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初中历史课本中有着大量的知识点,思维导图能够让学习者清晰地看到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将思想导图融入教学,能让教学变得有效,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二)初中历史课堂的现状及思维导图的运用意义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主要以“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形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主要知识点,学生的任务是记忆这些知识点。由于初中历史的知识点相对分散,所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将某些知识点混淆。同时,“灌输式教学”的形式会导致课堂气氛变得沉闷,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势必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历史学科有大量的背诵内容,从而使学生觉得这个科目非常枯燥无味,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断减少,这样让课堂效率大大降低。

现如今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背诵,更加有效地提升了课堂的历史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让学生全面成长。综合以上种种因素可以得知,初中历史课堂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不佳”的问题,这主要与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关。“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教育背景下的“产物”,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知识点,使他们可以更好地记忆所学知识点。

“思维导图”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新知识串联起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思维导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点”的良好学习习惯。由此可见,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帮助他们降低记忆相关知识点的难度。[1-5]

二、基于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策略

(一)制定明确学习目标,落实课堂教学活动

若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师首先需要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确定一个学习目标,才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他们便无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制定学习目标”是落实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尤为关注这项工作。如何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首先,教师借助思维导图锁定关键词,然后便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出明确的学习目标。[6]

以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为例,在讲解本节课时,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两大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接着,教师便可以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构建思维导图,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以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作为思维导图的起点。然后,教师围绕该词向四周扩散并且分别写上战争时间、战争背景、战争起因等,这些便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在讲解知识点“瓜分中国狂潮”时,教师同样以类似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该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之,教师要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以此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的话,学生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从而令之后的教学活动更加顺利。

(二)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历史概念主要由时间、地点、背景等各种因素综合组成,这些都是初中历史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历史课本中,这些内容不会直接概括出来。历史课本上的内容一般是按朝代顺序出现,或者是某一方面内容出现,由于历史概念的某些要素没有被直接概括出来,而是在不同的章节出现,所以大多数学生很难彻底理解相应概念,这便会影响之后的学习。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地将知识串联起来,直观地让学生去记忆和理解。因此,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章节之间的历史要素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概念,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理解历史概念的难度,以此增强教学效果。[7]

以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王朝”为例,本课时的主要历史概念为“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王朝”,该概念涉及许多纷杂烦琐的历史要素。因此,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绪。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王朝”构建思维导图,将其分别细分为5大要素: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民族关系。接着,教师再围绕这5大要素继续细分。以“政治”为例,教师可以将其细分为: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如果是讲解“经济”的话,那么教师则可以将其细分为: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以此类推,剩余的历史要素同样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进行细分,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王朝”这一历史概念。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可以将相对纷杂烦琐的历史要素串联起来,从而令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历史概念。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以教师为主。在课堂中,教师枯燥地讲解课堂内容,学生则是跟着教师的计划“前进”。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学生也缺乏学习自主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思维导图,那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这样既能很好地给学生讲解所学知识,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利于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在气氛高涨的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便会主动、自觉参与教学活动,这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8]

以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课“第2次鸦片战争”为例,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第1次鸦片战争,掌握了第1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背景、时间等信息。接下来,每个人都围绕第2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背景、时间等信息构建思维导图。”随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围绕以上任务进行自学。在此之间,教师要仔细观看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如果学生无法把握第2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背景、时间等信息,那么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指点,使他们可以顺利完成自学任务。结合思维导图开展“自学环节”,学生可以先形成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这无疑有利于推进之后的教学活动。而且,借此方式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落实并且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

(四)挖掘知识内在联系,构建单元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涉及大量的知识点,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干”。若想令学生成功掌握整个单元的内容,那么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抓住“主干知识”。这时,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就非常地方便,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展现这一单元的“主干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讲解”为主,单元知识点会显得相对分散、缺乏联系,所以大多数学生往往无法成功抓住“单元主干”。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思维导图,那么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干”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话,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归纳各个课时之间的联系,便于记忆和理解,从而掌握某一单元的内容。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绪、构建单元知识体系。[9]

以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步入近代”为例,在正式开始本单元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借助思维导图向学生呈现单元知识框架。首先,教师围绕单元主题“步入近代”构建思维导图,然后将其划分为:萌芽发展;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接着,教师围绕这三大板块继续划分。如果是围绕“萌芽发展”的话,那么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随后,教师将这两个知识点与关键词“为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条件”串联起来。如果是围绕“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构建思维导图的话,那么教师同样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划分。随后,教师还要将“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可以成功把握政治革命与经济革命之间的联系。通过以上方式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划分并且串联起来,学生会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这无疑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五)结合思维导图总结,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及时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一种复习和巩固。“总结归纳环节”主要帮助学生整理思绪、巩固所学知识。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一般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只是在重复书本的概念,并没有达到“总结归纳环节”的目的。如何增强“总结归纳环节”的效果?思维导图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思维导图可以起到总体概括的作用,教师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总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可以再一次巩固所学知识,这无疑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10]

以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课“鸦片战争”为例,由于本课时涉及较多的知识点,所以学生很容易将某些知识点混淆,从而造成知识混乱,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结束本课时的教学之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例如,教师可以将“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众多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接着,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词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如果学生将“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关键词的时间信息弄混,那么教师要及时纠正这一错误。当学生完成构建思维导图的任务之后,教师需要仔细观看并且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教师通过以上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整理这些事件的时间、背景等信息,以此达到“总结归纳环节”的目的。总之,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总结归纳环节”,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点,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此令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串联相对分散的知识点,使他们降低理解、记忆历史概念的难度,这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所学导图知识点
烃思维导图
高中数理化(2022年2期)2022-02-22 02:17:00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非所学
第6章 一次函数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