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洋 郝博文 侯鸿枝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目前国际关系错综复杂,西方与非西方的相互博弈越来越突出,从而增加了全球出现冲突和不稳定局面的可能性。究其原因,一是世界是多种文明的大杂烩。萨缪尔·亨廷顿认为,“不同文明集团通常是冷淡的,并且常常是充满敌意的”①,文明的矛盾和冲突成为决定未来局势的因素之一。二是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内网络环境复杂,部分网民存在非理性的情绪宣泄。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现状,主流媒体凝心聚力,培养公众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集便捷性、视觉听觉优势于一体的短视频释放出巨大的媒介潜能。在多重感官刺激下,短视频具有易接受性,使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传播更具感染力。短视频有下沉效应,其在促进社会整合、凝聚情感和社会动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争有关的纪念类短视频唤起了集体记忆,形成了情感联结点,构建了大众对英雄的认同。此类短视频以稳定的周期性激发公众的爱国主义情绪,有利于主流文化塑造、国家形象输出与价值观念传达。本文梳理战争纪念类短视频爱国主义价值观培养的叙事风格与内在机制,总结其启示,反思现存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思路。
战争纪念类短视频作为再现集体记忆、塑造英雄叙事、进行爱国主义培养的主要载体,其呈现方式和内容选择独具风格。
战争纪念类短视频主要有横屏短视频、竖屏短视频等模式,呈现多形式多平台展演的特征。传统横屏短视频模式继承了电视和纪录片的风格。大部分的横屏短视频是从长篇幅的纪录片和专题节目中截取的片段,代表了传统电视媒介和电影艺术形式。此类短视频对内容进行多元剪辑与加工,呈现了纪录片的精华部分,其镜头运用讲究协调与美感,如《9旬老战士回忆,全连一百多人抗美援朝只回来7个》。还有内容截取纪念仪式的直播和回放,如《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这些短视频通过赋予老兵社会和政治地位的加冕仪式,使人致敬英雄、以史为鉴、为国图强,是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仪式性传播。横屏短视频多投放于B站、学习强国等平台。竖屏短视频根据移动终端特点而制作,其视觉感受体验最佳,如《主播说联播》系列短视频。短视频平台一般自动接续播放同类视频,形成持续性信息输入,强化受众印象。竖屏短视频多投放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
笔者以叙事方式、叙事角度、点赞数为核心维度,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前后一个月主流媒体发布的点赞数最高的战争纪念类短视频进行分析后发现,此类视频均融合了多种叙事方式和叙事角度。这些战争纪念类短视频既包括客观记录战争史实的再现与解说,如《首次公开!日本细菌战部队二战期间唯一影像》,又包括从细微着眼,诉诸情感的人物讲述与回忆,如《106岁老红军王承登去世,送别老英雄!》。在叙事方式上,展现宏观战斗、仪式性场面的宏观叙事与讲述老兵故事、展现老兵生活的微观叙事成为战争纪念类短视频的两大主要类别。其叙事角度主要包括第一人称讲述,即受访对象亲述自己的经历,如《志愿军老战士涂伯毅被汽油弹毁容:上街曾吓哭孩子》,还有一些是第三人称展示,即主持人或画外音讲述主人公故事,如《抗美援朝烈士遗孀生前愿望》。
笔者对视频点赞、评论数进行统计后发现,视频内容、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对传播效果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的效果指向有较大影响。运用微观叙事和诉诸情感的短视频的点赞和评论数更多,如《看着看着就哭了!当志愿军老战士尝到现在的军粮》的微博点赞数达28.6万。此类视频的互动评论也更多地出现用户的情绪抒发和其祖辈的故事分享。从情感深处激发爱国情绪,是对理性知识增长的一种情感性补贴。此举抓住了个人情绪的第二个向度。理性叙事和客观呈现更易于使大众理解战争史实、感知外敌侵略行径和参与线上庄重仪式性活动。此类短视频的评论多呈现一致性现象,如《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的热评前列话语均为“铭记历史,吾辈自强!”。这既体现了用户对过往记忆的强化,又彰显了面对这样一种史实,后辈采取的行动中隐含的价值观的行为转向。
经统计,抗美援朝战争纪念短视频的点赞数大于抗日战争纪念短视频的点赞数,且抗美援朝战争纪念短视频大多以英雄人物及其事迹为核心。由此可见,体现英雄叙事的短视频的传播效果更佳。且这些英雄故事全部以微观叙事方式出现,加入感人背景音乐、慢镜头处理等方式诉诸情感,这样的结合方式可以产生强大的情感共鸣,迸发出情感的力量。这些短视频将客观呈现的叙事方式隐含其中,借老战士或第三人之口讲述出来,实际上实现了四种叙事方式的有机结合。(见图1)“情绪与理性并非两个互不兼容的脑部功能,相反地,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②诉诸情感可以和客观呈现有机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创造感染力。如果将四种叙事方式有机耦合,不仅可以形成人的爱国主义价值观,还可以激发其产生行动。
在战争纪念仪式上,老战士身着军装,佩戴军衔,行军礼,站军姿,展示出当年的风采。戈夫曼的拟剧论认为,人们的角色扮演“归根到底是为了显示其自身尊严,显示角色自身所具有的人物性格”③。老兵在仪式上和讲述中身着军服、佩戴军衔,重新完成了作为老战士的角色扮演,强调了自身的身份。这一方面显示了自己作为老兵的荣耀,另一方面显示和突出了自身作为英雄的性格和品质。在仪式和讲述的过程中,老战士将战争精神、爱国激情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者,令人肃然起敬。在图像革命背景下,大众接收信息更多地依靠图片和视频。视听感官给予受众更直接的体验和更深刻的印象,而角色的呈现为受众还原了人物风貌。他们的经历和品质成为一种光环,在昔日重现之中为观众提供了文字讲述不具有的生命力,完成了一次跨越光阴的爱国主义精神再现,这是对受者的直观感召。
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中的“前在世界”是由“行动者个人同先前相关的他人在过去建立的关系所构成的”④。受到感召的公众通过回忆其父辈、祖辈的故事,了解到其父辈祖辈的前在世界,体会到他们的经验,进而传播他们的故事。当他们在主流媒体平台上看到和祖辈一样的老兵也讲述了自身经历后,便激发了受众作为“讲故事的人”的潜质。评论充斥着受众自身的故事,互动和点赞等行为使拥有相似经历的人形成了“共在世界”。
同是老兵后辈的公众在英雄叙事和诉诸情感的网络视听文本中寻得了共鸣,他们将先辈的关系通过社会互动转化为现世的关系,与素不相识的人形成了情感交流,而不曾谋面的人成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己。这种微妙的关系也会触及一般公众的神经,使原本就受到情绪感召的一般大众在评论区看到无数网友朴素的语言、草根化但真切动人的叙述后,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军人的英勇和祖国和平的来之不易。爱国主义价值观在这种情感交织中形成,更容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想象的共同体”在互联网场域中通过“共在世界”得以形成,其借助外围的公众认可与传播和安德森基于报纸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了存在的前提。这种共同体的形成依托的是相似的经历、记忆和情感的共鸣,更依靠公众的认同和共同的致敬。他们在评论区的致敬话语把“想象”变为“现实”,一致化的评论语言则是共同体形成的外在表现。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在“共在世界”的“想象共同体”中有更佳的效果。
英雄叙事之所以在战争纪念叙事中被广泛运用且取得良好效果,原因在于原型的力量。丹尼·桑德斯认为,原型由象征和形象所暗示,它们有着共同属性或共有特征,从而能归结为更简单且更有力的符号。“一个原型形象拥有强烈的感召力与高度的能动性,它可能逾越文化和历史的界限。”⑤荣格曾指出,“英雄”为12个常见叙事的原型之一,英雄的建构和传播在早期人类历史中就已经出现。其体现在神话和传说中,也出现于人的梦境里,成为集体无意识,并烙印在人的文化基因中。
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一文中指出:“当符合某种特定原型的情境出现时,那个原型就复活过来。”⑥原型在以一种仅表现为“包含着为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知见的基本框架”⑦与自我经验结合之后被唤醒,由此成为人记忆领域的一个关键节点。在人类迷因中,英雄自古以来都是故事、神话中的核心要素,英雄身上的品质素来都是常人的榜样。经由大众传播的“礼仪浓缩”,英雄更是成为英勇、爱国、奉献的代名词,与反派形成二元对立。在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英雄叙事一直是媒介惯用的手法,既有铁人王进喜、黄继光等各领域的个人英雄,又有中国女排、白衣天使等群体形象。英雄的精神品质是大众学习和膜拜的对象,是媒介对大众素养教育的主体。在战争纪念类短视频中,英雄是唤起公众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原型。他们的经历和品质触发了大众对集体无意识的个体感知,在受众心中留下独特印记。英雄抽象的形象被填补成了有血有肉的形象,成为了强有力的爱国符号。
媒介的更迭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而新媒体时代的部分受众对宏大意义有天然的抗拒感,这对习惯使用宏大叙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流媒体提出了较大挑战。在面对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主题时,主流媒体将关注的目光从宏大的视角下移至战争中平凡的个体,使用微观叙事策略展现战争,如对平凡老兵自身经历的展现。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英雄的角色,唤起公众的集体无意识,使抽象的爱国主义具象成了丰满的英雄形象。
不仅如此,战争纪念类短视频结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紧扣新媒体平台特征进行多角度、多形式展演,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短视频在内容呈现上选择了恰当的片段,以四种叙事方式与风格赋予短视频新的叙事空间,同时采用情感连接和微观叙事的方法抓住受众心理特质,激发其爱国情感。情感在视听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媒体平台传播战争纪念类短视频时,纳入情感传播策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有效地激发和满足观看者的情感认同,塑造情感共鸣,实现主流媒体强化主流价值观、塑造社会共识的新功能。
从制作手法来看,目前有些短视频仍停留在电视叙事风格上,编导痕迹明显,不够自然动人。为此,应进一步结合媒介特征,制作更有针对性的内容。从制作者的角度来讲,战争题材视频制作者大多为专业媒体,且互动仍以评论、点赞等传统方式为主。新媒体的一大特征是生产权和符号解释权的下放。平民的故事可能比官方所拥有的资源更加动人。建议战争纪念类短视频制作者设置互动环节,如“讲述父辈的故事”、摄影作品征集等,鼓励优质UGC(用户生成内容)创作者加入创作。从投放平台来讲,B站等视频平台异军突起,平台中的弹幕形式培养了黏度大、忠实度高的青少年群体。主流媒体入驻此类平台,可以投放话题性强、趣味性高的视频,增加讨论量,扩大视频的影响力。
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不仅是一种传递信息或影响的行为,更是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与庆典。主流媒体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构建爱国仪式,如“最美军装照”H5等交互设计作品,强调用户的互动性,通过仪式来激发公众参与,在传播过程中共享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促进移动互联网传播体系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媒体场景。主流媒体可以依托互联网的智能化趋势,利用VR、AR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加冕仪式和建立网络纪念馆等,从视听传递到全感官投入,给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进而建立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情感连接。在分众化时代,单一的内容投放很难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因此,主流媒体应尝试扩大文化包容力,面向社会的所有群体传播爱国主义价值观,拉近与不同的受众之间的距离。在面对青少年群体时,可以将青年亚文化纳入内容制作过程中,大力开发并积极推介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等,借助英雄叙事,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传递。
注释:
①彭波.中美博弈的矛盾冲突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18(10):20-25.
②臧国仁,蔡琰.叙事传播:故事/人文观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180-182.
③④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573,620.
⑤[美]约翰·费斯克 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 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4-15.
⑥[瑞士]卡尔·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 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90.
⑦臧国仁,蔡琰.叙事传播:故事/人文观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19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