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8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占网民整体的93.4%①。庞大的用户规模凸显出互联网环境中研究视听节目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互联网为视觉内容、视听语境等提供了新的背景和数据支撑,帮助学者进一步检验经典理论的学术价值,完善甚至提出新的学科理论框架,推动学科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正改变着视听节目本身的传播特征,为学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介传播环境逐渐和传统大众传播环境相融合,对视听节目的制作、传播产生重要影响。跨屏综艺是顺应两大媒介环境的产物之一,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跨屏综艺是指传播渠道既包含传统电视媒体,也包含短视频App、微博等非传统电视端、非网络视频平台等多传播渠道的综艺节目。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新媒介和电视的媒介特征变化,具化为不同媒介环境对跨屏综艺视觉内容与视觉语境的影响。跨屏综艺跨越不同传播渠道,为比较不同媒介环境下视听艺术的内容、语境提供了对比的依据。因此,通过对跨屏综艺的研究,能够较好地回答本文的研究问题。此外,跨屏综艺的普及度较高,接受节目内容的成本相对可控,因此具备研究的可操作性。
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主要立足于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选择电视、短视频作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代表,分析两者在感官延伸、媒介语境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讨论综艺节目视觉内容的变化。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综艺节目进行分析,努力使研究具备学术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最后,通过上述过程,反思经典理论与新媒介传播环境的适配性、参照性。
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传统三大媒介中的报纸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延伸②。互联网语境下,以数字、移动、交互、智能为典型特征的媒介技术使“万物皆媒”成为现实,媒介转向对感官的全面延伸,深刻改变着社会信息传播的结构与形态③。相较于传统电视端,以互联网为核心构建的新媒介环境同时延伸了人们的双手、耳朵和眼睛,意味着触觉进入了媒介延伸的范畴。虽然麦克卢汉曾认为电视延伸的是人体的触觉和听觉,因为观众通过眼睛的快速刷新,并撕裂又拼凑屏幕上所出现的轮廓,这一过程就像用手在摸坚硬的雕塑④。但是,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建立在联觉的基础上,即将电视所延伸的视觉理解为触觉,实际上电视所延伸的器官仍是人的眼睛。然而,新媒介真正延伸了人的双手,更符合媒介延伸触觉的通常理解。
被延伸的触觉,意味着用户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端实时“持有”视听画面,并可以通过双手与屏幕进行交互,将可视、可听的综艺节目转变为可触、可视、可听的新传播模式。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端,用户实时“持有”视听画面,自行选择播放场景,不受电视空间位置的局限。一方面,相较于电视终端,移动设备拥有更小巧的外形,无需受限于充电设备、有线宽带设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收看综艺节目时的空间场景,场景由固定走向移动。另一方面,用户在移动端可以通过划动、点击等触屏方式,根据自身需求随时快进、暂停、倍速播放节目内容。节目对用户的时间限制一般仅局限于首次更新的时间,节目更新后何时观看、观看哪些内容等都可由用户自行选择。电视终端的时间限制因触觉的介入而趋于消弭。电视节目的编排时间表不再持续地占据绝对权威的地位,用户无需为了心仪的节目而时刻守在电视前,直至节目播放完毕。
相较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新媒介使用户能够“远离”收看综艺内容时受到的时空限制,也为用户参与内容互动提供了技术端口。用户可通过点赞、转发等方式分享相关视听内容,也可通过评论、吐槽等方式直观表达自身态度,参与内容的意义诠释。与之相对,场外信息通过触觉延伸介入其中,成为视觉内容的组成部分。如在观看综艺时实时出现的投票、预测等互动框,用户通过点击按钮查看相关结果,明确不同观点的支持比重。聊天室、弹幕等则通过文字、表情等符号,直观表达个体态度,占据一定的画面位置。如在综艺节目《为歌而赞》中,用户可通过弹幕表达自身对歌手、音乐风格、演唱技巧、舞台舞美等多角度的观点,和视听画面一同被其他用户接收,实现交流过程。触觉感知借由上述方式使视听图像具备了一定的社交性质,画面内容成为意义交流的载体。
触觉的感知介入,泛化了视觉呈现的内容,也改变了视觉呈现的外在形式,即由横屏走向竖屏。可触的视听画面使随时随地收看的状态更为常见,移动场景中,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持握方向仍以竖向为主,社交、音乐、支付等软件的操作页面多为垂直方向。短视频等应用软件同样遵循这一规则,表现为竖屏化的视听画面。
从横屏走向竖屏,视听画面需在保持横屏画幅正常比例的前提下,截取其中一部分内容适应竖屏画幅的比例。由于画幅的改变,画面减少了横向轴的信息,增加了竖向轴的信息⑤。因此,需要通过同一画面的重复叠加,或使用文字、表情等其他符号补充因画幅变化所改变的屏幕空间。这样的处理方式牺牲了画面信息的完整度,如为了保留画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画面中的字幕一般会失去部分呈现空间,或是为了突出主体,裁剪掉部分边缘画面。但是,竖屏模式也使画幅的横向变窄,纵向变长,将环境的外围空间呈现极度地压缩,主要聚焦于表现人物间的行动与情感,规避了多个人物的活动场面⑥,突出了画面重点。竖屏除了指竖向的视听画面,也可以指竖向的屏幕。竖屏中的“横式”作为横屏画面的新形态,也展现了新媒介传播环境对视听画面的影响。竖式横屏保留了原画面画幅的比例,但因横竖差异而导致的无信息画面仍旧存在,其弥补方式与以上所述的情况相似,场外信息进一步融入视听画面之中。
竖屏增强了用户握持手机的动作体验,却对受众的视觉习惯形成了挑战。因为从人体生理构造上看,人类的水平视野范围大于垂直视野范围。从视觉效果上讲,如今的竖屏并不适配人眼的视觉比例。也就是说,竖屏短视频专注于“手”的体验,而回避了“眼”的惯性,因此会使人眼对此感到不适⑦。如何回应这一问题需要创作者进一步思考,但此缺陷也反向佐证了新媒介延伸着人们的双手。此外,竖屏一般难以制作横屏那样充满暗示性的画外空间,情节也不宜过于复杂,需在有限时间内把拍摄重点或者戏剧冲突予以点明,形成鲜明直白和快节奏的图像叙述方式⑧。这也遵循了移动场景所引发的碎片化传播特征。
一直以来,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决心很大,然而各个专业,相应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大体类似.如传统晶体结构教学仍然沿用木质晶体结构模型讲解相关晶体构型.而目前可视化晶体结构软件可以较好地观察晶体构型(见图4),可任意角度调整,从不同角度观察晶体结构,而且方便业余时间自学,不受课堂学时的严格限制.
跨屏综艺在移动时空中的传播,使人们在网络和现实中共存。身处网络空间和生活世界双重场域的现代人,利用零散的休息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碎片化追剧等生活样态,并衍生出运用语言信息符号反映碎片化生活的碎片化语境⑨。碎片化的视听画面遵循着碎片化媒介语境的规则,而在电视传播环境中,人们需要处于相对固定的收看场景中,电视节目的内容更加完整且时长较长。
电视节目的时长一般在40分钟至120分钟不等,其中,电视综艺节目的标准时长约为90分钟,并且会通过几轮中插广告将节目切割为30—50分钟不等的内容段落。相对固定的收看场景需要较长的节目时长,否则极易提升观众换台、关闭电视的可能性。需要区分的是,固定场景不意味着需要观众的持续关注。观众可以在电视运行后同时处理其他事项,只要观众愿意打开电视并减少换台的频率,该电视节目即具备一定的传播价值。
然而,移动场景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难度,构建出以碎片化为特征的新媒介环境。一方面,移动场景中设备较难具备完整收看90分钟左右综艺节目的使用时间。作为内容播放端的手机等移动设备除了观看视频外,还同时承担着社交、支付、拍照等多类型任务。用户较难损失其他功能全时投入在视频收看中。另一方面,移动设备所需的网络条件使碎片化、低流量的短视频更能满足移动场景中的观看需求。移动场景使设备连接稳定的无线网络具有较大难度,而使用手机流量也较难满足90分钟时长的所需数额。此外,无线网络、流量在地铁、高铁等移动场景中的信号也不太稳定,较难满足观看完整节目内容的需求,推动用户选择碎片化视频。而传统电视端的固定收看场景拥有较为稳定的宽带连接方式或者有线连接方式,除突发情况外,一般能够保证长时间的收看条件,更符合90分钟节目及多轮广告的收看条件,不占据移动设备的其他功能。
由此可见,跨屏综艺在新媒介端走向碎片化,而碎片化作用于视觉内容的方式同样值得研究。移动场景的不确定性使每一帧画面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用户的关注,否则就可能被掩埋在海量的信息流中,最终影响跨屏综艺的视听呈现。
为适应碎片化的传播模式,跨屏综艺提供了不同时间长度的视频流供用户选择。用户在移动端既可以选择与电视端时长保持一致的完整节目内容,也可以选择时长集中在2—5分钟左右的节目短视频内容。短时长的视听画面不会过度占据移动设备,保障了用户在不同应用软件间反复切换的自由度,进一步降低了对网络信号、流量额度等条件的要求,适应了移动场景中用户的观看条件。
视听画面信息的有限性也提高了对节目内容精彩程度的要求。在移动端的消费场景中,人们的注意力愈加分散。只有新颖有趣、有价值、有态度的信息内容,才有望抓住观众的眼球,吸引观众持续观看⑩。这一需求促使制作者在剪辑完整时长节目内容时,优先选择在内容密度、观点强度以及叙事逻辑等方面有着更高表现的节目内容。如跨屏综艺《为歌而赞》的短时长节目内容即主要聚焦于歌手演唱(并进一步集中在歌曲副歌部分)、社会议题探讨等核心内容,对规则简介、现场投票结果等次核心内容不进行呈现。
通过这一过程,视听画面的观看形成了新的权力运作机制,相关非网络视频平台软件作为新“把关人”,以更隐蔽的方式影响跨屏综艺的碎片化过程。从形式上看,不同App的画面时长、画幅比例等均有差异,影响着同一横屏画面在转向竖屏时的形式特征。从内容上看,不同软件的“主导”画面风格、算法推荐机制等不同倾向也会影响制作者截取内容时的选择标准,并可能走向内容的同质化。移动场景促使碎片化视听画面出现,却又因过度追求碎片化导致信息日益窄化,逐渐产生了信息失真、信息回音室等问题⑪,反向佐证了媒介环境对视听画面的影响。
本文通过比较电视环境和新媒介环境的媒介特征变化,思考了跨屏综艺在新媒介端的视觉呈现。视觉呈现成为媒介环境的作用对象,反映着媒介的特征,顺应着媒介的变化。新媒介并不是孤立的要素,其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领域的发展紧密相关,让我们可以在传播学的视域下研究艺术领域的现象,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跨学科思路下,我们发现媒介学等相关理论有着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一方面,媒介既可视作研究对象,也可视为研究载体,为不同学科领域提供了交叉点,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切入路径。另一方面,研究者可以借助媒介学等理论延伸至本学科的其他研究,如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显示出学科内的适应性。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9-23.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4/202109/t20210923_71551.htm.
②王润.论麦克卢汉与芒福德“媒介”延伸观[J].国际新闻界,2012(11):40-45.
③陈海军,王竞宇,张瑞清.互联网语境下“媒介是人的延伸”再思考[J].青年记者,2021(06):31-32.
④黑钰婕.媒介视角下的媒介环境学理论再划分[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⑤孙振虎,杨雅晴.画框内外:竖视频的构图与场面调度[J].新闻与写作,2021(05):110-112.
⑥陈湘妍.竖屏“微”影视的叙事表意美学[J].电影文学,2021(10):68-71.
⑦罗朋,赵嘉琦.竖屏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青年记者,2020(03):72-73.
⑧王立新,喻遥.图像实践:竖屏短视频的文本特质与日常介入方式[J].中国电视,2021(02):68-73.
⑨郑冬芳,李进荣.碎片化语境中社会思潮传播的三维透视[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04):167-173+2.
⑩文卫华,林小平.微综艺:移动传播时代的综艺新形态[J].中国电视,2020(06):13-17.
⑪杨季钢.移动传播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J].新闻知识,2016(1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