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欣欣 张哲源
在融媒体时代下,不同的艺术形态通过“跨界”联动与融合,形成新的艺术文本走向大众视野。基于小众文化的综艺节目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小众综艺节目是以某类小众文化为主题,以某一文化圈层的成员为目标受众的一种综艺节目类型。这类节目通常以某种特定文化作为节目题材贯穿始终,从而对该文化起到推广作用。作为一种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戏剧的演出易受多种因素制约。并且,戏剧有一定的欣赏门槛,而关于戏剧的信息主要在圈层内部流动,因此,戏剧被贴上“小众”的标签。2021年,由爱奇艺制作的小众综艺节目《戏剧新生活》正式上线。它以在国内不被大多数受众所熟知的戏剧文化为切入点,生产出契合大众主流媒体发展、满足消费群体需求的创新性节目内容。
“出圈”指的是以“破壁”为思考路径,强调事件的属性超越归属的圈层①。《戏剧新生活》试图弥补传统戏剧受限于传播平台这一短板,将戏剧与综艺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通过跨界融合形成新的艺术文本,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使小众戏剧突破原有信息圈层,实现“出圈”。笔者试图探析该节目跨界生产与传播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突围路径,力求为小众戏剧综艺节目的未来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近些年,中国综艺节目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节目营销等方面逐渐呈现出跨界的趋势。“跨界”(Crossover)的概念缘起于英国著名科幻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 (Arthur·Charles·Clarke) 的“克拉克定律”。他认为,如果想知道做某件事是否有可能,就必须跨越可能与不可能的界限。“跨界”在《跨界》一书中的定义为:“突破原有行业惯例、通过嫁接外行业价值或全面创新而实现价值跨越的企业或品牌行为。”②“跨界”也指跨出原本所属的行业,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行业而衍生的新事物或者创造的新价值,使行业之间更加融合,用户体验效果更佳。《戏剧新生活》节目通过“跨界”融合戏剧与真人秀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以吸引观众的目光。该节目采取“线上live剧院”这种与时俱进的新思路,紧扣“生活生产”的节目主题,制造出“人生如戏”的综艺氛围。
节目类型的创新与多样化是我国综艺节目制作一直努力的方向。而戏剧类综艺节目要想增强可看性,也需要在节目类型上不断探索创新。相较于小众综艺节目普遍采用的竞演模式,《戏剧新生活》创新了节目模式。该节目以“戏剧+真人秀”的形式,全景式地记录戏剧人台前幕后的创作过程,而后将其呈现在观众眼前。
戏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舞台艺术,具有文学性、组织性、剧场性等诸多特性。这些特性共同造就了戏剧艺术的独特性。而综艺节目的独特性在于借鉴、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独特元素和表现手法,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元的视听享受与审美体验。《戏剧新生活》将这二者的独特性巧妙结合,借助视听语言,融合实景戏剧,将戏剧创作者生产创作戏剧的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以此降低戏剧观看的门槛,从而挖掘潜在受众,并以慢综艺和真人秀的节目形态创造新的接受文本。综艺以推广小众戏剧获得大众关注,戏剧则为综艺提供了表演方法、戏剧构成、叙事结构等。戏剧与综艺通过跨界融合相互滋养,使得综艺节目类型里增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类别——“戏剧+真人秀”。
《戏剧新生活》采用生存任务模式和慢综艺的形式技巧,实现了小众戏剧到网络综艺的跨界融合。这种跨界融合一方面体现在节目里戏剧剧目的情感表达上,戏剧人创作排演剧中角色、诠释剧目中的主题情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体现在真人秀部分,戏剧人在节目里共同经营戏剧公社,向观众真实地展现对于大众来说比较陌生的“戏剧人生活”。
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受众不再受制于单一媒介的限制,而是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横跨众多媒介,参与到多元化信息交互中③。《戏剧新生活》从生产、传播两端与互联网绑定,通过官方微博、抖音账号建立起跨媒介对话关系,利用“多媒体跨屏”“多渠道营销”等传播模式,实现小众戏剧多向传播、非线性传播的目的。跨媒介融合让小众戏剧冲破圈层的局限,有效增加受众和节目之间的黏度,加强小众戏剧文化的输出和推广。
基于当前碎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受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沟通情感的重要平台。将节目中的相关内容根据媒介传播的特征进行再加工,运用短视频的形式将精彩片段在抖音、微博、微信等渠道进行碎片化传播,可吸引更多新观众。爱奇艺客户端引入“智能识别”功能可让受众一键扫描识别屏幕上的嘉宾,通过实时弹幕与嘉宾进行跨媒介的情感互动。节目除了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节目内容外,还通过制造话题事件吸引受众眼球。《戏剧新生活》利用“话题”设置创造了以节目用户为基点的共时社交空间,将戏剧与“圈层”外的观众联系起来,加深用户参与节目的黏度,从而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节目通过“人类比动物高级吗”“当代人表达爱有多难”“孤独和病痛哪个让人更绝望”等话题引发观众思考,并通过弹幕、网络平台、微博超话进行讨论,使得欣赏戏剧成为观众与内心对话和审视自我的窗口,让观众在观看节目、参与节目内容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特殊的文化认同,重塑了观众对于戏剧的认知④。
《戏剧新生活》综合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创新传播方式,能够通过及时互动了解受众的需求,增强受众的交流感与参与感。该节目让小众戏剧通过“跨界”借助网络媒介的渠道,扩大节目受众的覆盖范围和拓展精神文化辐射面⑤。
《戏剧新生活》节目策划的初衷就是希望以综艺的形式,让公众更加了解戏剧,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剧院观看戏剧演出。该节目让不少观众看到戏剧人的现状,感受到戏剧文化独特的魅力。但是,面对现今媒介互动现状和形式多样的市场条件,该节目跨界生产与传播的实践还有待完善。
《戏剧新生活》作为生活秀场和戏剧作品的结合体,更像是一种带着“综艺智慧”的权衡和考量,但“戏剧”和“真人秀”的比例存在进一步调整的空间。一是在戏剧创作阶段,编剧的原创驱动力和写作能力在节目中没有得到更好的呈现;二是节目前几期将过多的篇幅放在戏剧人的日常生活上,关于戏剧本身具有魅力的幕后环节,即剧作的构思和排练环节则未被完全展现。这就可能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素人”的日常能否吸引更多观众仍有待探讨;另一方面,很多冲着“戏剧”二字而来的观众会因此感到失望。当戏剧真人秀的重点在于真人秀而不在于戏剧作品本身时,就难以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
《戏剧新生活》节目的架构基于戏剧人“贫穷”的假设之上,通过对“戏剧公社”财务的限制,在真人秀部分着重渲染戏剧人在艰苦环境下对于艺术的坚守与情怀。在这种设定下,节目对情怀的宣扬或将成为一种消耗。国内戏剧的困境主要在于原创优秀剧本的缺乏和商业化体系的不健全,而过度消耗情怀会增加戏剧圈层之外的观众对戏剧的反感。因此,与其告诉观众戏剧人很惨、很努力,不如将节目重点放在找寻戏剧之美上,让观众自己找到热爱戏剧的理由。此外,该节目8位主创、2位发起人及导演均为男性,使得节目在展示中缺乏专业戏剧演员的女性视角。节目组应合理安排戏剧与真人秀的比例,用更多镜头展现排演过程,增加戏剧知识的科普环节,加入女性专业戏剧演员的视角,帮助《戏剧新生活》建立自己的戏剧本位与多元视角。
与碎片化传播需求相矛盾,受限于时空从而“下沉”困难是当下戏剧传播面临的瓶颈和掣肘。除却戏剧演出成本高、剧场容量小、创作资源少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戏剧作品一味追求崇高的艺术品位,而未在情感上努力探寻与观众的同频共振。这就导致许多观众认为自身与剧场之间存在距离,进而对戏剧艺术产生抵触心理。相对于街舞、嘻哈、音乐剧等小众文化,年轻群体对戏剧文化不够了解而且缺乏兴趣,这也是戏剧低热度的原因之一。
作为主打以“职业戏剧人”为主角的真人秀节目,《戏剧新生活》播出后获得了豆瓣9.2分的评分。节目虽然在开播之后取得了高口碑,但却没有达到火爆的程度。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职业戏剧人的参演本身缺少话题与流量。其二,节目的关注点在于戏剧作品本身,而观众的戏剧知识储备与接受能力都相对有限。其三,对中国网络综艺节目发展来说,戏剧与综艺的跨界融合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领域。由于受众有限、流量紧张,与舞台剧相关的真人秀本就屈指可数,而以戏剧创作为综艺的故事线更是鲜有先例。一方面,戏剧作品本身意义的彰显主要集中于高潮至尾声,而前期的铺垫并不具有较高的趣味性,甚至不易于理解,难以抓取观众的注意力,大大地限制了完整戏剧片段传播的能力。另一方面,节目质朴恬静的慢综艺形态较难生成具有病毒式传播能力的内容。
《戏剧新生活》不仅对戏剧爱好者而言是一场线上狂欢,也让从未踏足综艺领域的戏剧行业人士见证了更多的可能,即如何通过视听媒体将戏剧的魅力多样化地展现给受众。但是,未来,戏剧与综艺的跨界融合将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节目生产应深耕小众文化的特色,思考如何融合多元艺术与文化精神的美学范式,提升节目自身的美学品格。这档节目让更多人感受到戏剧的魅力,但并不意味着推广戏剧文化应当唯流量是瞻,也不意味着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意义上的“大众”。节目生产应保留小众文化自身的特性。剧场性是传统线下戏剧的特色,通过屏幕观看戏剧并不能替代观众在线下剧场欣赏剧目获得的沉浸式体验。涉足小众领域的前提是要真正了解小众文化。中国传统戏剧历史悠久且类型丰富,有着完整的体系。向观众传达完整的戏剧概念和体系,让各类具有丰富价值的戏剧进入公众视野,是下一季节目创作中应注意的命题⑥。
另一方面,节目生产应立足实际,与时代紧密相融,用底蕴深厚的戏剧文化结合新型的艺术手法,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诉求。当下的青年群体大都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更乐于接纳多元文化,喜欢在小众圈层中寻求认同感。因此,让戏剧文化获得青年群体的认同,也是节目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应在节目创作中注入年轻化的元素,以吸引受众,缩小受众对于戏剧的距离感,使当下不愿随波逐流、更乐于体现自我意识的“大多数”人群汇入其中,与“小众”戏剧文化共舞。戏剧类综艺节目在保持自身艺术品质的同时要顺应时代潮流,打破“圈层”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孤芳自赏,实现“个性追求”与“大众审美”的双线并举。
一方面,“明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综艺节目及小众文化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戏剧文化本身的小众性使其观众基数较小,且戏剧嘉宾多活跃在其圈层范围内,并不为大部分观众所熟知。纵观近年来火爆的小众综艺节目,无不兼具明星流量、话题性、原创性、趣味性等因素。若想让综艺节目在短时间内快速流行起来,最强有力的方法之一便是打造屏幕上的戏剧明星。比如,嘉宾利用微博、抖音等系列新媒体平台增加自己的曝光度,与观众进行更多维、更深层次的互动。近年来,影视明星大量参演舞台作品,也为戏剧文化“出圈”带来了很大的宣传作用。比如,黄磊主演的《暗恋桃花源》和许晴、肖战主演的《如梦之梦》都带动了大批粉丝观剧。由此,《戏剧新生活》下一季节目可以邀请明星嘉宾与专业戏剧人一同创作排演戏剧作品,并进行线下剧场演出,实现从头部综艺IP到线下场景的联动,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到线下剧场观看演出。
另一方面,节目传播要主动追求与相关产业的协同效应。小众综艺节目的受众虽然有限,但也拥有一群固定的粉丝群体。所以,此类节目在线下进行黏性传播具有极佳的效果。例如,乌镇戏剧节脱胎于《戏剧新生活》。在线下,演员再次呈现节目中的戏剧作品,以“节目+巡演”的模式,持续发挥着商业价值,获取品牌热度。乌镇戏剧节通过打造专属于戏剧文化本身的生态产业链,创新节目衍生品,使其占据特有的市场,让IP产业得以延伸。“IP衍生”可以在节目播出之后继续占据受众的消费中心,在增加受众参与线下演出互动的同时,扩大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戏剧新生活》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引导更多观众接触和认识戏剧,为小众戏剧的传播拓展渠道,是一次极具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尝试。其意义不仅在于带动小众戏剧本身“出圈”,而且在于让其他相对小众的艺术门类看到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促使其在未来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选择。戏剧与真人秀两者之间的跨界融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使戏剧与综艺能够在融合创新的突破下实现艺术的兼容。小众综艺节目的创作应以时代审美为基础,提高节目内容的艺术性和创新性,打造小众文化传播的IP产业链,让小众文化的跨界可以得到大众的认可。
注释:
①朱天,齐向楠.内涵、逻辑与影响:媒介化社会中的互联网“出圈”现象解析[J].新闻与写作,2021(06):14-20.
②苏柳柳.互联网时代下的电视综艺节目跨界现象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③马丽娟,刘麟霄,杨铮.传播视域下文化类脱口秀节目的创新——以《观复嘟嘟》为例[J].出版广角,2019(01):61-63.
④宋瑞,苑一帆.《戏剧新生活》:小众文化与大众综艺的碰撞[J].当代电视,2021(05):52-55.
⑤余涵.小众文化综艺的扩圈路径研究——以《戏剧新生活》为例[J].传媒论坛,2021(22):116-117+120.
⑥顾亚奇.融合与破圈:小众艺术的跨媒介生产与传播——基于《戏剧新生活》的多维解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1(05):16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