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至,李晨杰,白 浪
(1.海南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海口 571158; 2.海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海口 571158; 3.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州 510090)
从整个大学过程来看,大学新生阶段是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是大学生迈入社会化阶段的起步,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从0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及成长背景来看,长期以来的入学适应性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刚踏进大学校门不久的新生要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实现健康成长。本研究深入挖掘00后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适应性问题,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进入大学前,00后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期望,而在进入大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落差,这种落差感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不清晰和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1)一些00后大学新生在高中时期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给予的较高评价,而在进入大学后,从优秀评价到一般评价的转换使得他们出现了明显的心理落差;(2)部分新生不能对新环境有一个正确认知和评价,认为自己所就读的大学与心中理想的大学存在差距,会产生负面情绪,对专业、学习、生活条件不太满意;(3)00后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的问题会将心理落差感放大,期望值越高,落差感越强烈。
(1)00后大学新生在高中时期的学习方式不太适用于大学阶段,一些学生自主学习观念不强,独立性有待提高,与大学生活的特点和学习氛围不太融合,会产生迷茫感;(2)进入大学前,很多学生是当地高中的佼佼者,而进入大学后,高中时期的优势不再明显,自信心会动摇,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会产生自卑感;(3)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学生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部分心理脆弱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就会产生孤独感、无助感,情绪波动较大;(4)一些学生对大学课程不太适应,会出现自卑、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不能对自身能力进行正确判断和评价。
从高中到大学,00后大学新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在此阶段,他们渴望独立,但又对家长、教师充满依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等问题。很多新生生活上依赖父母,学习上依赖教师,经历过的挫折不多,缺少磨练,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较差。从对新人际关系的适应程度来看,部分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较为复杂,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还是以向父母寻求安慰为主。
(1)一些00后大学新生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较差,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缺乏经验和方法,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弱,面对压力或烦心事时往往选择自我消化,不愿与人诉说,这种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心理问题;(2)部分00后大学新生的自我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刻,自我效能感较差,自我评价不够客观,在遇到挫折时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良好的适应能力及解决困难的信心。
(1)00后大学新生是在网络环境中长大的,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感强烈,交际圈较为狭小,不擅长与他人相处。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由于缺乏主观能动意识,使得人际交流出现障碍,主要表现为存在较强的个人主义,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沟通能力较差,舍友之间会因为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不同而产生矛盾;(2)一些00后大学新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会有效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不愉快的心理体验,会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
高中时期,大多数学生是与父母一起生活,习惯了凡事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的溺爱会使他们产生惰性和对家庭的依赖性,自主观念较弱。进入大学,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比高中生活更自由,大部分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应对处理,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独立性。要想在短暂的过渡期和适应阶段改变过去多年养成的习惯,尤其是要摆脱自身的惰性和依赖性,学会独立学习和生活,这对于00后大学新生来说是一大挑战,生活模式的转变是产生不适应性问题的重要因素。
在高中阶段,学生每天接受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有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而大学生活相对自由,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习方式也与高中时期截然不同:(1)授课方式上的变化。大学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方式与高中教师相比有很大区别,学生要学会适应并接受新的学习方式;(2)作业形式上的变化。大学期间的作业除了需个人独立完成外,还有很多作业要求小组合作来完成,对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要求;(3)课时的变化。大学每门课程每周安排的次数较少,教师不能经常对学生进行督促,部分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新生就会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
高中时期,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较为狭小和局限。而进入大学后,00后大学新生面对不同地域的同学和教师,每个人的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都不相同,需要学生自身做出改变,打破以往相对单一的人际交往模式,建立开放多元的人际关系。同高中时期相比,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不再简单局限于宿舍和班级内部,而是跨班级、跨宿舍、跨专业、跨地域。信息时代背景下,开放多元的人际交往方式与以往相对封闭的人际交往方式形成了巨大反差,导致部分新生刚开始难以适应。
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部分00后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思维方式比较硬性直观,不懂该如何辩证地看待和思考问题。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开始带着审视、批判、怀疑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当意识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开始从思维上进行突破,不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而是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衡量自我价值。同高中时期相比,他们的思维模式开始慢慢变得稳定,更喜欢凭借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思维观念和模式的转变是造成00后大学新生产生不适应性问题的关键。
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指出, 12~18岁的青少年主要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危机。00后大学新生的自我适应障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不能正确看待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刚入校时,他们带着极大的热情,自我期望值很高,当意识到理想与现实反差较大,超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时,就很容易心理失衡,情绪低落;(2)自我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很多00后大学新生渴望思想和生活上的独立, 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非常需要家长、教师和朋辈群体的指导和帮助。若不能正确解决矛盾,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方式,不愿与教师、同学、家长进行情感交流,当这种意识被强化时, 就会形成不良心理, 导致性格缺陷。
大学生涯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段珍贵而难忘的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学生要做好充足准备去迎接一个新的开始,为步入社会这个新环境打好基础。高校思政教师应对00后大学新生进行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同时,根据00后大学新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先树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然后再树立远大而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学生保持前进的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1)学校和二级学院应根据00后大学新生的特性、心理状况及发展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发放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手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观看心理健康教育微电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2)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多亲近学生,培养他们适应环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3)要有意识地培养00后大学新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对他们进行有效开导,帮助他们释放不良情绪,提高抗挫折能力;(4)密切关注那些无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学生,通过谈心谈话的形式做好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和强化00后大学新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人际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要充分利用课程思政这一渠道,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归属感,打造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团队文化,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班会和社团团建活动中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大学期间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朋辈教育主要强调有相同背景或共同语言的人共同分享观念和技能,有效将朋辈教育运用在解决00后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中有助于促进学生间的人际交流,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1)多给新生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定期邀请同专业的学长学姐进行经验分享,帮助新生更好地融入新生活;(2)打造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充分利用宿舍、班级等团体力量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3)对于自卑和沟通交流有障碍的新生而言,要在心理上对其进行引导,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4)鼓励00后大学新生自行组建学习兴趣小组,通过分享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应将家庭因素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中,构建家校合作长效机制,帮助00后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和开展大学生活。(1)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及合作关系;(2)建立全方位的新生数据库,若学生存在问题,要及时与其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家校之间的双向交流强化问题反馈,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3)要重视对0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进行针对性教育和辅导。
立足新时代,要针对性地对00后大学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在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同时也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教育方法,这有利于培养优良的班风、学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