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播新闻在融媒体时代中发展的思考

2022-02-18 02:50范书野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传统媒体广播

范书野 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广播新闻节目与电视新闻节目曾经是人们每天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而今,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手机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地方资讯应用软件等新媒体应运而生,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日渐丰富。面对实时更新的新媒体客户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方便性、选择性处于劣势地位。其中广播新闻节目相较于电视新闻节目,仅有声音这一单一元素,在吸引力和娱乐性上又逊色一些。但是广播新闻节目有着伴随性、权威性、服务性强等优势,依然有着较为庞大的受众群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媒体,其传播的内容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思考广播新闻在融媒体时代中如何保持自身优势并且发展与进步很有必要。

一、广播新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情况概述

2018 年3 月,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撤销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对内保留原呼号,对外统一呼号为“中国之声”。这是国家最高传统媒体整合媒体资源向媒体融合走出的标志性一步。随后多地电台、电视台纷纷合并改制成立广播电视总台、地方融媒体中心等,旨在以整合媒体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多渠道输送信息的散发式传播方式进行传统媒体改革。

近些年,广播节目开始走出电波,由直播间发散到自媒体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端,主持人由单纯的声音直播到重大事件的出镜直播。广播新闻节目的稿件与电视新闻稿件通用,解放更多新闻采编人员,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广播新闻借助新媒体科技手段,采用媒体融合的手段,在获取新闻资源、扩大信息传播影响力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广播新闻依托地方广播电台优势,有着极强的权威性、服务性,同时也有着广播节目固有的伴随性、参与性的特点。相较于自媒体账号,人们更愿意相信“官方账号”、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所发布的信息,人们也开始关注当地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平台所发布的本地资讯,也愿意将生活中的问题、新闻事件反映到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和移动应用客户端。广播新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融媒体产品已经被大众所接受。

二、媒体融合视域下广播新闻节目的优势

从2014 年8 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 年9 月《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推动”“融合”到“加快推进”“深度融合”[1],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经过探索、实践,广播新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资讯。服务人民群众的基本模式已经日渐成熟。一些传统广播电台运用新媒体客户端多渠道及时发布服务类、资讯类、时政类等新闻资讯,获取了一定的固定受众,显现出自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公信力强,监管机制完善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初,各种微信公众号、本地资讯应用软件、传统媒体短视频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推送的资讯也五花八门。再加上自媒体短视频平台门槛低,个别博取流量的个人用户掺杂其中,将没有考证、没有新闻要素的片面信息散播在互联网上混淆视听,使受众难以分辨资讯的真实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部门对新媒体平台进行监管,加之大众在新媒体平台的审美日渐成熟,受众对信息的真伪优劣有了一定的辨识度,对于杂乱无章的资讯推送产生反感,对新闻真实性有了客观审慎的态度,博人眼球赚取流量的片面新媒体账号日益被受众所抛弃。传统媒体优质的媒体融合产品得以脱颖而出,例如“央视频”“四川观察”“1818 黄金眼”等依托传统媒体衍生出来的新媒体账号,其公信力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并且传统媒体庞大的受众群体、稳定的专业记者队伍、广泛的新闻来源都是网络媒体望尘莫及的[2]。

(二)制作成本低,社会服务性强

当前的传统媒体广播电台新闻类节目与新媒体融合的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微信公众平台——对当天特色节目或重大事件进行文字、图片、视频整理;短视频直播平台——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直播报道;移动短视频平台——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评论。对民生服务类新闻、国内外重大新闻、重大社会新闻进行简单梳理编辑。这种梳理编辑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电视新闻截取的有概括性的片段,另一种是新闻事件的图片附上文字叙述对事件进行表述。从感官的角度出发,后者不如前者易于接收,甚至有些时候受众要按下暂停键来读取文字内容。所以截取广播电视新闻录音结合新闻事件图片、文字表述,成了一种高效易被受众接收的方法。

由于新媒体移动端有着更强的互动性与实效性,接收信息不受使用场景的束缚,对于服务性强的广播新闻节目而言这无疑是一大利好。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发布例如地质灾害信息、疫情防控信息等受众迫切需要的紧急信息,并且可以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于某新闻事件的看法,了解社情民意从而引导大众舆论。受众对于广播新闻节目的依赖还在于其“问政类”节目的参与性,各地广播电台的常态化“问政”节目在之前有着稳固的受众基础,各地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这一与人民群众对话的窗口,节目中听友的问题、建议也能被妥善解决和高度重视。相较于电视节目而言,广播电台的“问政类”节目可以算得上是小成本、服务性强、欣赏性强的节目。节目嘉宾相较于电视直播的“问政类”节目更愿意走进广播的直播间。广播的“问政类”新闻节目与新媒体融合所诞生的碎片化新媒体平台信息有政府大政方针、社会民生福利、公共服务信息等,这些信息通过多渠道输送到新媒体平台,真正起到了新闻媒体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媒体融合视域下广播新闻节目的不足

(一)新媒体新闻素材采编资源共享不够,同质化信息过多

从采编角度来讲,广播新闻记者现场采访时新媒体意识不足,移动端短视频编辑能力还不够,新闻资源共享程度还不够。新闻媒体在这个以内容为王、效率至上的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早就打破“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我们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这句话曾被多家传统新闻媒体作为自己的片花。如今多地成立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总台,可我们还是能在一些重大事件、会议现场看到同一家“总台”的广播记者和电视记者同时出现,尴尬的是同一个人可能会被两位记者采访两次。这就导致在当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账号、移动端上,出现大量来自广播不同频率、电视不同节目的同质化信息。现今的数字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广播与电视两个部门通用一个采编稿件库,电视视频采访的录音也可以用到广播节目当中,上述现象无疑是对人力的浪费。

(二)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有“标题党”之嫌

融媒体下的广播电台,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时常有“标题党”之嫌,例如某地市新闻频率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几乎家家都会遇到,罚!”,其中内容为《浙江省快递业务促进条例》,还有标题很吸引人,点进去里面是广告等内容。笔者在某地市广播电台调研时发现,常有受众拨打举报电话投诉此类“标题党”的信息发布题目。究其根本,这些现象都与其新媒体考核机制以及营收相关,一些单位仅以“点击量”考核媒体融合工作质量,新媒体前端工作人员以此希望获取较高的点击量,却容易引起后端用户的反感,丢失忠实的粉丝。

(三)部分广播新闻主持人在新媒体屏幕前不够自如

媒体融合发展这几年,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广播新闻主持人出现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以一种不同于电视新闻直播那么严肃的方式出现在受众的手机屏幕中。对于每天只听其声不见其人的受众来说,这是很新奇的一种接受信息方式。然而,从主持人的角度来讲,传统广播新闻节目没有画面、字幕的辅助,不论是新闻播音还是新闻评论节目,为了让听众听得真切故而语速偏缓。这种语言表达状态放到移动短视频端,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并不高,甚至相比广播而言,在手机屏幕上会与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心理距离感,进而阻碍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融媒体直播平台的开通让主持人从以前的在直播间面对电脑、话筒到如今面对镜头甚至走到室外,受众的信息接收场景也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在手机屏幕前,故而主持人的表达状态也应该随之而变。大多数广播主持人习惯五秒以上没有音响就会造成播出事故的直播环境,在户外或者融媒体直播过程当中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把自己的话塞得满满当当甚至去重复被采访对象的话,过于冗长的表述给受众带来的视听感受并不理想。

四、广播新闻节目在融媒体时代中发展的路径

新媒体的诞生顺应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向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是传统媒体在未来社会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广播新闻节目在传统媒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怎样做到全面的、高效的媒体融合,使其发挥固有优势并借助新媒体平台赋予传统广播新闻节目新动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笔者对此有以下思考。

(一)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电台电视台都借助新闻采编系统实现了文稿共享等融媒体信息编辑平台,但是对于日复一日工作的编辑记者而言这些平台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广播融媒体编辑记者和电视融媒体编辑记者很少使用平台来采用彼此的稿件,广播新闻融媒体平台也很少使用电视新闻视频来做自己的融媒体短视频。在融媒体时代,广播与电视的“通用”在技术上已经实现,而体制机制上还需完善。真正的资源共享需要两者相互考虑,探索适合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的新闻写作技巧和播音主持技法,为内容互通和艺术审美互通打开渠道。

(二)牢记服务意识,强化政治素养

2016 年2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3]。”作为党和政府的新闻媒体,广播新闻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当中要坚持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新闻媒体永远服务于党和人民,所以广播新闻采编播人员无论何时都要牢记服务意识,以人民为中心,回应群众关切,为百姓排忧解难。广播新闻节目大多为直播节目,在使用新媒体平台直播过程中也要做到牢牢把握政治红线,引领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切不可为了媒体融合而完全与网络融合,献媚于网络博取眼球,为了所谓的“风趣幽默”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在生活中要肩负社会责任、强化政治素养、广泛联系受众群体,这样媒体融合产品才能在当地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立足本职工作,坚固传统媒体根基

传统媒体虽然传播力和受众人数大幅下降,但是仍有一大部分人依然有着收听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习惯。例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市,台风天气时收听广播节目,广播新闻特别节目发布实时台风消息、协调救援力量为群众排忧解难已经成为常态。早高峰收听广播“问政类”节目,了解当地大政方针,有问题反馈给节目组寻求媒体帮助等早已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习惯。正因如此,在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走融合发展之路的同时,更要花大力气在常态化的节目上,立足党和政府传统媒体优势,保留节目现有受众,使新媒体输出渠道成为传统广播媒体的锦上之花。

五、结语

新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挑战、新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顺应社会向前发展而做出的自主选择、必然选择。广播新闻要总结近些年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扬长补短,在做好常规节目的同时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模式。作为引领旗帜的传统媒体,广播新闻节目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既要乘势而上更要把握方向,既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掌舵舆论导向。在资源整合、高效输出;坚持党性、弘扬正气;立足本职、服务大众上下功夫,在融媒新时代里走上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传统媒体广播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