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贵 林 林 江 维
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国家振兴教师教育事业、培养教师教育人才的有力举措之一,根据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规定,认证级别分为一至三级,三个级别呈逐级递进,其中三级是卓越要求的最高级别,认证结果的有效期均为6年[1]。截至2021年11月,全国共有471个师范类专业有条件地通过了二级认证,12个师范类专业有条件地通过三级认证[2][3][4]。可以预见,师范专业认证今后将成为有开设教师教育类专业高校各职能部门的重要常态化工作之一。图书馆作为学校师范专业办学的重要“条件支持”部门之一,如何“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5]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2018年以来,笔者参加了所在学校十多个师范专业的二级认证,针对认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图书馆业务转型过程中,可以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打造具有师范特色的空间资源服务体系,为师范生核心素养提升提供支撑服务,满足学校师范生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助力学校更好地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各项指标。
根据原国家教委1994年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要求,“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教师职业技能[6]。因此,三笔字训练室、普通话实训平台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场也就成了师范类院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但因学校规模、办学经费等条件的不同,师范类院校的职业技能训练场所在场地面积、设备类型、空间功能和智能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不均的现象。从省份来看,广东省教育厅2010年发布通知,要在全省25所“具有教师教育专业资格的普通本、专科院校,布点开展高校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项目建设”[7]。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了三年内分年度完成各专业师范类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建设的目标[8]。通过几年的建设,广东、江苏两省的教师教育类院校大多已建齐健全了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心。其他省份中的“部属师范大学因先天优势,大多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心”[9]。相比之下,地方高校由于条件所限,大多仅建有三笔训练室、微格教室和智慧教室,无论从数量还是设备智能化程度来讲均与以上两省高校有较大差距。曾有业内认证专家在点评某高校教育技术专业认证情况进行反馈时说,“没想到贵校的教育技术设备跟办学历史一样老”,可见学校师范类人才培养设施设备的陈旧情况。
目前图书馆的新型空间主要有学习空间、研讨空间、休闲空间、创客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影音欣赏空间和文化展览空间等。这些空间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放之各高校各专业皆可通用。根据笔者调研,沈阳师大图书馆的“星空创意绘本馆”“兼具阅读、教学、讨论、创作、体验和展示等多种功能,着力打造自然、活泼、富有童趣的学习研讨环境”[10],是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中最具师范特色的新型空间。除此之外,沈阳师大图书馆的诵读空间、南京师大图书馆的“教师教育专区”、华南师大图书馆的“博雅斋”、福建师大图书馆的“寻墨间”和宁德师院图书馆的书法练习空间等,也都可归类于师范特色空间。
教师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不是只依靠课堂教学就能掌握的,它需要学生课后大量实践实习。职业技能实训空间是学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师范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如前所述,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而且,随着2015年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开始实行国考制,所有想要进入教师行列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除了师范生,每年还有着众多的非师范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因专业性质的不同,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师技能训练,备考前更需要这些场所进行实训提高。因此,实训场所越发显得紧张和必需。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服务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服务、电子阅读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网络信息服务越发显现出优势;另一方面,纸质文献借阅量持续下滑,到馆的学生基本是来自习的,这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共同现象。面对这一事实,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大幅减少纸质文献经费,加大了电子文献的投入。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2018年开始该馆全面停止订购纸质报纸和期刊,纸质图书的订购也仅维持在评估的基本数量要求。其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图书馆的库房不再像以往一样紧张,原来的报刊阅览室、参考书阅览室全面变成了自习室。因移动阅读的普及,1500多平方米的电子阅览室也是门可罗雀。
自2005年吴建中先生首次将“信息共享空间”概念引入国内图书馆学界之后[11],“作为场所的图书馆”正逐步转变为“作为空间的图书馆”[12]。空间也以一种资源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闲置空间的出现,使图书馆打造师范类特色空间成为可能。因此,如何顺应图书馆的发展变化,“实现由文献资源服务向空间资源服务的转型,是图书馆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13]。沈阳师大图书馆在这方面进行了示范性的尝试,该馆的“星空绘本馆”就是一个典型的师范类特色空间,称得上是“师范教育类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创新点”[10]。
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图书馆建设师范特色空间,在便利性及“黏性”方面有着其他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更能做到“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师范生使用便捷、充分”[1]。其一是图书馆空间智能管理系统已在国内图书馆界广泛应用,将师范特色空间纳入图书馆空间管理系统,与其他空间一样通过预约使用,管理和使用均很方便;其二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逐步提高,新进人员多为硕士以上学历,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各种新空间管理与运营,无须学校另设管理人员。
合作将成为图书馆的一种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图书馆合作将突破信息资源合作共建共享的框架,向资料、人员、设备、场地等领域不断拓展[14]。图书馆仅依靠正常的自身力量是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空间改造,必须得到学校和职能部门或者其他行业甚至企业的支持。图书馆应跳出封闭的办馆思维,走出馆门,与学校其他部门通力合作。笔者先后拜访了学校的教务部门、教育学部相关负责人,他们表示十分赞同,愿意与图书馆分工建设师范生技能实训空间,实现双赢。
立足学校“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以认证标准为依据,突出师范特色,统筹安排、合作共建、有序推进,全面助力提升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高校中常见的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主要包括语言技能实训室、书写技能实训室、现代教育技术实训室、微格教学实训室、心理健康教育实训室、远程教学观摩室、智慧教室和综合艺术实践室等类型[15]。通常这些平台多由学校教务部门或教师教育相关学院建设。显然,图书馆无须也无法替代相关部门建设上述所有实训场所。因此,图书馆在空间改造前应事前与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结合学校现有的实训场所情况,秉着“分头建设,互为补充”的原则,分别承担若干建设任务。图书馆在建设师范类特色空间时应选择与图书馆职能相吻合的空间,以建设满足所有师范生需求的通用型空间为主,紧密结合本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具有师范特色的图书馆空间服务体系。
师范认证指标强调学校应“重视师范生教学技能、能力培养必须借助的硬件设施建设,使师范生能够在良好的实训环境中,获得实际运用教学技能的体验,并能够进行反复练习”[16]。结合图书馆实际,笔者认为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种空间类型入手打造具有师范特色的图书馆空间服务体系。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17]。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是国家对师范生最主要的两条毕业要求,认证学校教育情怀环境营造亦是认证专家进校后的主要考查内容之一。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主要精神文明宣传阵地,打造师德践行空间,对践行社会主义师德师风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践行师德空间可以用多媒体、纸质展板等方式,通过开辟专区、设置专栏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精神和师德先进典型事迹,结合图文展览、影像展播与宣传标语,以教师教育师德培育为抓手,重点突出教育情怀、师德情操、职业素养的启迪体验,引导广大师范生争做“四有”好老师。
认证标准要求图书馆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类图书及教材资源库和教育教学案例库。为便于师范生提升知识素养,图书馆可以建设专门的教师教育资源专区,将所有基础教育类资源集中存放,类型涵盖包括图书、报刊和电子资源。中心内可细分为教师教育文献区,主要摆放馆藏教育类图书和报刊资料;学科资源区,内容包括各类学科资源,分学科、版本、年级提供与各学科版本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材、教参、课件和教学视频等资源;教育前沿区,主要介绍师范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前沿消息和最新研究成果。
作为图书馆的专业性资源空间,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专区内丰富的资源,经常性举办教师教育专题书展、阅读分享会、信息检索与利用培训以及各种专题讲座,提高师范生阅读兴趣及检索文献的技巧,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师范生可以在中心内通过视频点播、书刊借阅、电子阅读等多种方式查阅师范教育类资料,促进师范生巩固课堂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个性,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研习空间是众多高校图书馆都有的小型交互式空间。笔者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配备多媒体电脑、交互智能大屏、全自动录像系统等设备,同时配套陈列班主任工作类图书、教育类期刊和常用教具,打造具有师范特色的多功能教学研习空间。研习室可用于师范生教学模式研讨、班主任工作研讨、师范生教学实训练习、实习见习心得交流以及教学案例的点播与讲评等。
师范类院校一般都建有毛笔字、硬笔字、粉笔字三笔实训平台,但因三笔是师范生必备基本技能,学校的实训平台大多是用于师范生三笔字的测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日常训练需求。与学校不同的是,图书馆的训练空间应着眼于学生三笔字的日常基础训练。实训空间内可配备交互式数字临摹桌、木质书法练习桌和落地推拉式黑板,墙体亦可采用擦写式材料,便于学生练习,配套陈列书法教学视频资源、书法教学指导书籍、各种名家书法字帖、水写纸、废旧报纸等常用书法用品。空间内还可设置师范生作品交流展示区,用于学生优秀书法作品,供其他同学观摩学习。
诵读也是提升学习语言表达技能的有效方法,“一次完整的诵读流程就类似一次教学组织过程”[18]。图书馆的诵读空间要区别于学校的语言实训平台,学生可依靠空间内先进的设施设备及相关资源,开展古诗文诵读、朗诵训练、播音创作、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电视纪录片解说等训练,并同时提供录制服务。通过这些诵读训练,亦可达到提高师范生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技巧的目的。诵读空间应“按照标准的录音棚建设,经过专业的隔音处理,配备功能强大的先进录音设备、投影设备及编辑工具”[19],同时还可满足学生制作简易微课和慕课的需求,提升他们的专业课教学能力。
师范生不仅要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前沿研究成果,还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并能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这样才不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新设备茫然无措,无从下手。
图书馆的未来教学体验空间亦可称之为新技术新设备体验空间,应集无线网络、触摸大屏、录播系统于一体,预先安装各种最新的教育类软件、配齐多媒体设备如一体机和投影设备、录播设备,并充分考虑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设备是否能够兼容,是否留有足够的端口等。图书馆可以定期组织先进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培训,“让师范生在校期间就能比较前卫的了解和掌握未来讲台上可能遇到的现代教育技术和相关设备,更加快捷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20]。
打造各具特色的图书馆新型空间已成为图书馆界的一种时尚,但就师范类专业认证而言,在认证时,专家更多关注的是师范教育专有的各类资源。因此教师教育类院校在进行空间建设或改造时若能围绕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打造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服务空间体系,助力学校更好地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培养出更多卓越的师范毕业生,这不失为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图书馆空间改造创新的一个方向,它一方面提高了图书馆空间的智能化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拓展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的一个方向,亦是图书馆空间改造创新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