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
(厦门五缘实验学校,福建厦门 361009)
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下心理学专业中较为完善且有效的心理辅导手段,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个体心理、情绪、认知、品行等方面的激发与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初中作为学生情感认知、思想道德发展的黄金阶段,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关键时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学生的消极心理与负面情绪往往成为阻碍学生成长重要因素。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必须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手段,使初中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涵养,为其日后的学习、发展增添一份保障[1]。
当今社会背景下,初中生受到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网络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其思想认知、道德观念呈现出了多元化态势,加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学生德育品行呈现差异性。从目前初中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来看,由于教师精力、专业能力的限制,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对班级内学生身心状况也只是有一个初步印象。
此外,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模式的开展也比较单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通常是以知识教育为主,依照教材展开课堂教学,将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一味地灌输于学生,而不注重与学生的课下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习相关知识也只是当做一门任务,难以主动与教师产生有效的沟通交流。这致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受到影响,教育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身心发展。
校园环境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一环,亦是教师教学工作效率的重要载体,而校园环境又可以分成学校环境、师生关系,二者相互制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师生之间的地位,依托自身主导“优势”,将书本知识一味地“灌输”于学生,而对其情感、心理等方面并未过多涉及,造成教学氛围的枯燥乏味。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将心理健康教师也只是当做教师,学生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与对待其他文化课程无区别,难以对教师敞开心扉、和教师交朋友,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情感认知,而且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他们,对学习、发展的认知通常流于表面,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情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估,难以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无法做到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有效调节[2]。
积极心理学是基于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心理状况总结出的一种全新理念。该理念的提出,为心理学领域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如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时渗透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事物发展,并由此过程中形成一种主观意识,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其发展视野,对自身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积极规划,做好自我管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其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积极心理学渗透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培养教育对象良好的积极心理观念外,还要营造与之对应的积极氛围。这是因为,良好的氛围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的提升,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还能够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良好氛围下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也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为教师掌握现阶段学生心理起到了正向的引导,这真正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涵,有利于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师的“明灯”作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作用,进而实现学生的健康快乐发展[3]。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学校需要为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同时,心理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有利于从整体上优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对教学活动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所组成的最小学习单位就是班级,他们从整体上汇集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就能形成班集体形式的积极向上氛围。
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下,学生之间会形成彼此扶持、相互帮助、相互建立的良好关系,即便有一个学生产生消极的想法,也会在整个班级氛围的带动下,及时调整状态。通过积极心理学教育,班级氛围会处于良好的状态,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要想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认知,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初步挖掘,立足学生发展实际,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深度剖析,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为前提,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将“因材施教、合理引导”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案例引导等方式将班级学生的心理品德分为“优、中、良”三类,并针对其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游戏,例如,穿梭传球比赛、接力障碍赛跑、捉迷藏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的“个人名片”,鼓励其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教师则可以借助这些游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真正和学生面对面地轻松交流,消除沟通障碍。随后,教师可以将具有相似心理观念的学生组织到一起,以“生活中的德育”为议题开展交流活动,并根据现阶段初中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情况对小组学生心理观念变化进行记录,并鼓励每位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从而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4]。
其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现状采用“分层结对”的帮扶模式,并制定相应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乐善好施小能手”的活动,由班级学生共同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让这些学生成为班级内的“领头羊”,组建活动小组,充分发挥“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组员进行健康生活、高效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组员的心理。不仅如此,每个组的组长还要以周、月为单位向教师汇报,并根据组内成员进步情况给予相应的表彰与物质奖励。此外,针对一些“特殊学生”,教师要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以线上、线下为节点,利用信息技术开设相应的心理询问平台,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将积极心理学培育积极观念的内容贯穿于课堂内外,以此保障并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年龄的限制,初中生情感认知、思想道德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更倾向于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为此,作为学生发展路上的“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设优良的成长氛围,保证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应注重学生日常学习环境的创设。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开设班级成长角、主题黑板报等活动板块,鼓励其大胆创作,发挥学生个体优势的同时,提高学生班级归属感、认同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活动积极性、参与情况、创作过程等方面进行记录,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一份参考。
其次,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氛围,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与德育品行的引导者,教师要注重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规范自身的言行,并通过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拉近自身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内外和学生积极交流,并以“团队合作”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互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度,努力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校园风尚的同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初中学校在校园建设方面,需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积极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身心成长的环境。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在管理上比较严格,需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也需要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内容。
但是,初中又是学生结束义务教育,进入高中阶段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家长都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学校也同样注重提升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考出理想成绩,顺利进入高中接受教育。因此,大部分初中分配给心理辅导教师的时间就比较有限,难以保证心理辅导内容起到实际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学校需要充分借助其他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个重要的落实途径,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长时间的熏陶之下,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在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所体现。对此,学校领导可以对校园内容的环境进行科学地设计,对景观等进行适当地优化,充分体现积极向上的一面,以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比如,学校可以在操场上体现更多的运动精神,以体育的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精神体现积极心理学元素。
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内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建设一些文化主题内容,以此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比如一些地方的剪纸文化比较有名,初中学校可以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以剪纸文化作为元素之一,使学生了解古人创造的智慧;还可以结合当地有名的人物,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榜样[5]。总之,初中学校需要充分利用其他教育渠道,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学评价作为政治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现阶段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教师教学工作的反馈。对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初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发展需求,把握积极心理学核心内涵,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评价真实性与可靠性的同时,将积极乐观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中。
首先,评价体系要具有实时性。由于学生自身认知、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前提,以课前、课上、课后为分界点,根据教学环节制定不同形式的评价内容,将其合理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并通过阶段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其次,评价标准要多元化。对于初中生而言,成绩固然重要,但于其人生价值、未来发展层面来说,人生价值观、人生态度则是其发展重点,对此,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生活、学习为评价界线,从学生上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再到社会“小公民”、家庭子女等方面设置不同的评价内容,并根据现阶段其思想认知、思辨意识制定阶段性学习方案,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增强学生情感认知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
总而言之,作为学生发展“引路者”,教师要把握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意义本质,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立足学生发展实际,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唤醒学生情感认知的同时,使其借助积极的态度来掌握主动调节、主动管理、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初中这个关键时期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仅如此,在日后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初中生心理管理档案系统,通过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从而为形成健全的三观、人格奠定扎实的心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