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培养的缺失、归因与重构研究

2022-02-18 00:00刘畅马英
科学咨询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政价值大学生

刘畅,马英

(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大学生是对互联网应用最敏感和感兴趣的群体,互联网技术更新更是给高校大学生了解与关注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窗口,微博、微信、短视频等能满足人们即时信息需求的各种资讯软件,结合电视、报纸、书籍等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融合形成了新闻资讯传播的多媒体渠道,即融媒体模式。新时代人民的文化生活已经离不开融媒体,而在时代洪流中向前奔涌的高校大学生其文化教育方式更不能脱离各种媒体的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大学生文化价值的培养,融媒体的应用为文化价值培养的方式拓宽了渠道,但手段与方式的创新对于实现高校大学生文化价值信念的传递与理想的塑造,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文化价值培养的薄弱环节

(一)大学生文化传统自信缺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中顽强屹立,历久弥新,也给新时代大学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媒体所发挥的仅仅只是传播作用,未有也缺乏对传播内容进行甄别阻断的能力,在运载传输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异彩纷呈的他国文化如韩国明星、日本动漫、欧美电影,多元的文化在开阔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但是部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较少或对中国历史缺乏了解的大学生在国外文化传播价值观的影响下,会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传统文化所宣扬价值观的非理性否定态度。从大学生步入学校的专业选择,考古、文学研究渐趋冷门,到求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师生、同学关系剑拔弩张已非罕见之事,再到毕业之后从事职业的选择,社会责任的考量位列福利、薪资待遇之后,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文化传统缺乏理性与牢固的自信。

(二)大学生文化忧患意识缺失

世界文化相互碰撞,异国文化在向中国输入的同时,中华文化也在向国外输出,正如我们会对异国文化进行相应的批判一样,中华文化及其所传输的价值观也会遭到国外的批判,高校大学生也会关注国外对中国文化评价的声音,这其中有认可,中国古装剧在多国被模仿复制,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也得到多国关注,也有批评,对中国古人的诋毁,对中国英雄形象的丑化,更甚者直接拿走中国文化的果实,看重其商业价值挪为己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校大学生面临网上的各种言论,如果缺乏对本国文化保护的忧患意识,就不免会陷入只圄于本国文化而不参考借鉴他国先进文化盲目自大的文化本位主义,仅把文化作为谈资和消费而不考虑对文化形象所代表文化价值进行捍卫的文化泛娱乐主义,狭义的保守文化传统内容与方式而忽视文化价值及传播的文化保守主义。这些观念都对大学生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缺失

文化价值培养的核心在于文化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只有培养大学生对文化价值的认同,大学生才会以自己所认同的价值,来指导自己的具体实践与行动。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体文章、APP 封面、学校的报刊栏都融入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字词,以达到处处皆闻、随处可见的效果,也可以引入多样化、趣味性、现实性的讲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并让传媒携带的内容更具传播性。政策性的文件有高屋建瓴的特点,但真正深入人心并不仅仅是凭借对政策号召字眼的记忆,而是对文化价值的透彻理解,对价值观的深刻认同。大学生在具体价值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追捧所谓“社会公知”的言论等都反映了大学生对我国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

(四)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缺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弘扬与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职责,新时代大学生也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新时代文化价值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校在课程设计时深谋远虑,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也需要学生接受与主动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价值,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文化价值传播的主体意识淡薄,学生们在被动地接受文化价值熏陶的同时会产生厌烦情绪,最后的选择是忽略。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性选择与甄别当代先进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青春的力量、年轻一代的声音、现代化的阐释与解读,从而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崭新充满活力的文化价值。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学生并没有利用媒体平台的主流意识,不去利用媒体平台来发出理智的声音以及对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引领,以身作则,而是反被媒体平台消费流量,消耗时间,自己的热情也逐渐被磨损。

二、大学生价值培养缺失的原因

(一)高校思政教学对文化价值培养的疏忽

高校的思政课程是塑造和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关键途径,但是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除了聚焦于国家重要会议的解析以及基本知识点的讲授之外,并没有与时俱进地贴近大学生生活,关心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与讨论的话题,因而在授课过程中会存在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老师也会觉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了无生趣的现状。思政教师自身文化价值修养不够也会影响文化价值培养的效果,传授理论知识是对思政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对学生理论水平更为重视,但也不可避免地疏忽了文化价值层面的培养。学生自己消化理解是一方面,老师所传递的价值引领又是另一方面。在古装剧、手游等当代潮流影响下,学生一般都对古代史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缺少古代史的融入,授课过程中学生产生价值共鸣、情感共融就不太容易,因而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培养就难以到位。

(二)融媒体平台对文化价值的过度消费

非史学、文学类专业的高校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是阅读、观影、刷剧,当前IP 大火的社会环境下,并没有产生多少有价值的原创作品,抄袭成风反倒是司空见惯,架空的朝代,相似的情节拼凑成各种吸引眼球的小说,再由瞄准这一商机的制作人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捧出流量明星也已经不再是鲜为人知的套路。而这些作品的受众正是成长价值观还处于塑造阶段的高校学生,他们也愿意为流量买单。这些对文化的消费并没有引起大学生对历史文学深入研究的兴趣,刨根究底去考证故事情节是否符合史实,借着对古典文化的欣赏去阅读几篇经典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些期待中的文化传播影响并没有产生,反而是塑造了越来越多不愿意进行理智思考的狂热粉丝。

(三)相关部门机构对融媒体平台利用意识的缺乏

媒体平台对文化价值的宣传量有余而内容贫乏。各大媒体转载转发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短视频并不少,但其目的也只是为了通过审核,原创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平台也不会把吸引年轻人眼球的希望寄托在复制粘贴的“文化作品”上面,大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不会关注媒体的作用是否在创造文化价值。流量的抢夺最普遍的是对用户时间的掠夺,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多都被媒体侵占。媒体应该是被充分利用的工具,而不是掌控受众的主导者,大学生没有正确使用媒体平台的意识,反而被消费,这应归因于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媒体平台传播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校园忽略文化推广的平台不仅不利于自身口碑的建立,更是让学生对本校文化缺少了解,缺乏校园融入感、归属感,更遑论产生对学校所在城市、省份多彩文化的欣赏兴趣。

(四)大学生文化价值教育积累的缺失

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高校大学生文化价值培养的缺失在社会公众的眼中更为明显,却忽略了大学生文化价值教育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在上大学之前就没有多少文化素养的积累,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养成的思维模式也不是引导学生关注文化文学方面的兴趣。高校也应注意到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文化价值观的主阵地,但是其他的课程也应该发挥其辅助作用,尤其是通识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教授通识课程的教师是否有对学生培养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否那些“冷门”的通识课程确实没有精心设计,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需求。不根据学生实际的文化基础以及兴趣设置文科类的选修课程,也不对课程传授内容进行细致地考核,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文化价值培养的观念只能越来越浅薄。

三、融媒体视域下文化价值培养重构路径

(一)挖掘融媒体价值,加强对思政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核

融媒体的出现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以及更丰富的获取信息渠道,高校在利用传统方式考核学生成绩与教师教学成果的同时,更应该充分挖掘融媒体教育载体的价值,创新成绩与绩效考核方式,并将该价值呈现给学生和老师。高校不能松懈教师对自己文化价值方面的培养,在对高校教师的录用和职称评定时,不应忽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教师文化素养内涵方面的积累。举办教师授课技能等比赛,不仅考察教师的授课技巧,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要求应放在首位。完善师生互评制度,让学生参与到对教师文化价值培养的评价中来,提出学生关切的问题与疑惑,老师参考学生合理的建议提升教学水平、丰富课程内容、更新教学设计。打造富有活力、吸引学生、弘扬文化、传播价值的多彩、富有文化底蕴、不失时代特色与理论内涵的思政课堂是高校与高校思政教师共同的努力方向。

(二)鉴别融媒体功能,突破对融媒体传播内容的监管与创新

在充分挖掘融媒体平台价值的同时,应充分意识到融媒体既有积极方面的功能也有消极方面的功能,政府部门、学校甚至是媒体本身应当承担帮助高校大学生正确鉴别融媒体功能的责任。对融媒体传播的文化价值内容进行审核,对有利于文化价值培养的内容进行鼓励以及对融媒体平台也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融媒体时代,各媒体还可以形成友好合作创新的伙伴关系,共同产出优质文化作品,将流量的消费从对明星娱乐的关注点转移到对文化传统以及文化价值的关注上来,不仅有利于创造更富有中国特色和文化氛围的网络环境,更能为媒体本身创造可持续性增长的价值。在承担文化价值培养的责任下寻求媒体发展的创新之道,融媒体的发展会更有前景,文化价值培养的道路也会更加宽阔。

(三)发挥融媒体作用,增强对融媒体正向功能的引导与发挥

融媒体时代,文化价值培养的方式不能缺少媒体这条路径,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线上交流的便利方式,其正向功能有待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官网的设置并不能激发学生对校园文化了解与传播的兴趣,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渠道发布校园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趣事,校园活动等,增强大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将这些媒体的运营交给学生社团,让学生在有参与感的同时为学生媒体运营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平台,从学生中来,服务于学生。学生在管理校园媒体时因其对校园的归属感、文化宣传的参与感会赋予学生充分的责任感,从而使校园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不仅受学生欢迎,而且也会在大学生群体的监督下更加优质精致。高校校园内各媒体质量的竞争,一定也会与其他校园文化传播媒体产生竞争,良性竞争之下,媒体所传播文化价值内容共享,在优质的文化价值的引领下,高校学生自然会靠近精心、用心设计的媒体内容,从而对高校学生文化价值认同产生潜移默化的正能量影响。

(四)建设融媒体平台,实现对高校学生价值的感染与熏陶

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也要求融媒体开发新的功能,不仅要充分利用融媒体,还应该携手建设更加完善的融媒体平台。针对大学生文化价值积累不够,高校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设文科类选修课程既丰富学生的选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也可以通过融媒体交流授课经验,使学生共享到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慕课、B 站、网易公开课等平台的开发就是呼应融媒体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融媒体视域下有更多的平台存在开发空间,机遇需要把握,更需要创造。安全网络空间的营造需要共同努力,文化价值培养所需要的融媒体平台建设更需要协同奋力,培养良好氛围的构建不是靠着时代推动而自动出现的,对大学生文化价值的培养更需审慎思虑。高校负责任是一方面,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责任感是另一方面,坚定的文化自信源于上下五千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继承中不断推出崭新的文化价值,大学生在高校提供的文化价值培养的氛围下主动地学习、弘扬、传承、创新中国文化,达到文化价值培养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思政价值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