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芬,徐丹慧,胡 凯,陈霄迟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处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2020年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各级部门陆续下发诊疗及防控相关文件,指导医疗机构有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国口腔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积极投入到国家整体防控行动中,但基于全球对新型冠状病毒认知以及对新冠肺炎诊治与防控中有待研究的问题诸多,口腔诊疗行为大部分又在门诊进行,医患之间的呼吸道近距离接触以及治疗中产生的气溶胶具有高度风险,口腔医疗防控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1]。2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文件[2]明确要求各地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服务,不能采取停诊的方式,将日常医疗服务一关了之。口腔从业人员本身对医院感染基本知识缺乏[3],口腔诊疗过程中也面临上述的感染风险,口腔医疗机构应在保障患者就医需求的同时,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对全院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行为和态度三方面进行调查,初步了解口腔医务人员新冠肺炎感染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期为今后加强医院感染培训和落实防控措施提供工作思路。
1.1 研究对象 某口腔医疗机构的各级各类岗位医务人员,利用问卷星软件进行网络实测,2020年3月3—8日,共回收问卷1 945份。
1.2 研究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问卷根据知信行模式编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新冠肺炎基础知识和感染防控要点,医务人员对部分医院感染防控的态度和医务人员对自身防控行为评价。问卷内容经相关专家审定,内容效度0.94,总量表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0.733,问卷信效度符合调查要求。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星方式,指导研究对象集中时段自填问卷,独立完成。
本次问卷调查共包含3部分:①对新冠肺炎感控知识的知晓情况,包括新冠肺炎传染特性、主要症状、个人防护、消毒具体措施等。②对防控知识的态度,分为完全同意至完全不同意5个分值,调查内容戴手套可以代替手卫生,戴双层口罩能增加防护效果,穿多层隔离衣能增加安全性等。③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每个条目分为完全做到至完全做不到5个分值,调查内容做到接触患者环境物体表面后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摘脱手套后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口罩潮湿后立即更换,接触公共物品前摘除手套,严格依据配比浓度使用含氯消毒剂等。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自动导出生成Excel表格,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构成比或百分率指标。将不同人群分类对新冠肺炎认知差异进行比较,当方差不齐时,不同组间分值比较采用Kruskal-Walls秩和检验计算H值和F值;当方差齐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F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总体情况 应调查2 642人,实际调查1 945人,应答率为73.62%。总体知识得分为(12.43±2.39) 分,态度得分为(18.00±3.95)分,行为得分为(33.74±2.78)分,转换为百分制得分从高到低为行为、知识、态度得分分别为96.40、77.69、72.00分,三者得分差异及得分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2.2 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知晓率 新冠肺炎感染防控知识平均得分为12.43分。调查中只有61.34%的医务人员掌握诊断标准,仅49.36%掌握正确的非喷溅类口腔操作的个人防护,57.89%清楚接诊疑似患者后物体表面消毒的含氯消毒剂浓度,68.95%了解密切接触人员的界定。见表1。
表1 1 945名医务人员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正确情况
2.3 感染控制措施的态度 医务人员持“完全不同意”的观点,84.68%医务人员认为戴手套不可以代替手卫生,51.26%的医务人员认为戴双层口罩不能增加防护效果,9.20%的医务人员认为无面部喷溅风险的诊疗操作可以不用佩戴防护目镜,43.24%的医务人员认为穿多层隔离衣不能增加安全性,85.45%的医务人员认为开窗自然通风比空调通风系统好。
2.4 感染防控措施行为评价 医务人员自我评价“完全能做到”的行为:接触患者环境物体表面后洗手或快速手消毒的占95.73%,摘脱手套后洗手或快速手消毒的占95.78%,洗完手后用干手纸擦干或烘干机烘干的占89.00%,揉眼睛前洗手或手消毒的占91.62%,口罩潮湿后立即更换的占85.50%,接触公共物品前摘除手套的占85.45%,严格依据配比浓度使用含氯消毒剂的占93.52%。
2.5 相关影响因素 对三部分调查内容医务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科室部门和工作年限分组后组间进行对比,除工作年限外,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1 945名医务人员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态度、行为平均得分情况
续表2 (Table 2, Continued)
本组调查发现,不同人群分类中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的是临床科室高学历的中青年,但是工作年限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面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及时有效地培训能够快速提升防护知识。对于口腔专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来说,诊断标准方面掌握正确率较低,可能专业差异导致其对诊断标准内容不能系统理解,所以在早期筛查中需向医务人员提供更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如采取筛查流程图的方式,并延伸至一些经飞沫或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筛查,如结核分枝杆菌和呼吸道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和流感病毒),部分疱疹病毒如水痘-带状疱疹病和EB病毒也可以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4],口腔医务人员也需要做好早期识别。
2010年贾建侠等[5]学者已经总结了无论哪种口罩,只戴一个就可达到相应的防护效果。国家文件[6]中曾指出在医用防护口罩外加戴医用外科口罩,目的是为了出污染区后摘掉外层污染的医用外科口罩可继续在潜在污染区工作,在医用防护口罩紧缺的情况下,是一种节约医用防护口罩和卫生资源的措施。李六亿等[7]学者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同时指出防护服和隔离衣不是越多越好,穿着过多的防护用品在发生污染时或松脱时不易被察觉,叠穿造成透气性不佳而出汗,其防护性能下降,增加脱摘时污染的风险。张冰丽等[8]对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部分防护用品仍存在叠穿或叠加使用的现象。口腔医务人员长期在气溶胶环境中工作,部分人员也承担了辖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如果个人防护不当,穿脱繁琐,则容易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结合循证依据和临床实际情况,及时纠正防控认识误区,指导医务人员科学合理选择防护用品。 研究[9]通过建模论证了当N95自吸过滤式防护口罩(N95 FFR)被外科口罩、布口罩或医用口罩覆盖时增加颜面部与口罩之间密封泄漏的潜在风险,给防护用品叠穿带来的泄漏风险提供了研究思路。
口腔治疗过程中产生飞沫、气溶胶的操作较多,空气中的病毒或微生物不能得到有效地稀释,诊室通风方式引起了关注,在初期对于集中空调和自然通风的选择存在困惑,培训后医务人员普遍认为自然通风优于集中空调系统。疾控部门指引[10]指出,情况许可应优先打开窗户采用自然通风,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王彩风等[11]学者认为,空调系统存在气流组织不合理,容易导致气溶胶类污染物在局部死角积聚,形成室内空气污染。但这些并不是否认空调系统通风,对于室内空间来说通风稀释是控制空气污染最直接的办法,而建筑通风取决于通风率、空气流动方向和空气流动方式[12]。自然通风的效果会受到自然风力、室内外空气密度差、气温等因素影响。汪强[13]研究指出,对于室内空气温度、湿度、清洁度和气流速度均无严格要求的场合,在条件许可时,应优先考虑自然通风。有学者[14]提出现有建筑自然通风潜力不能被充分发挥,因为暖通空调设计者往往是在建筑设计图纸完成之后再参与,而建筑设计人员往往缺乏对通风技术的考虑,这一设计决策流程限制了自然通风被高效合理利用,这些都给口腔诊室的通风措施的前期设计提供了启发。
本组调查还发现,医务人员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与培训未能做到分层、分人群培训相关,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仍是当务之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文件[15]要求医院感染培训对象覆盖全体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机构的管理、后勤(包括外包服务)等人员,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岗位特点设定,并组织培训效果考核。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未设置医院感染专业,医学本科教育中也没有医院感染控制相关课程[16],医务人员对感控知识掌握比较薄弱。邹晓妮等[17]运用荟萃分析法汇总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的方法,培训方式呈现理论授课、操作演示、情景模拟、观看录像、问卷调查和操作考核等多元化,通过培训可取得显著的短期成效。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培训是感染预防控制中常态化的工作内容之一,不断强化各类岗位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根据不同岗位特点设计培训和考核内容,丰富培训和考核方式,才能促进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
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是保障医务人员安全诊疗的关键措施之一[18],本调查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和未知性,时间紧促,调查表编制有些粗糙,本研究只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医务人员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不能代表疫情不同时段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和理解。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